摘要:撇开申公豹自己判定师傅不传“昆仑十二金仙”之位对自己有偏见不说,我们是否会有同样的疑问,为啥师傅看重太乙真人多于申公豹呢。而申公豹之所以背叛师门,是因为师傅元始天尊打算把“昆仑十二金仙”之位封给自己眼中的“无能”师兄太乙真人,而不是自己。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之所以成为魔丸降世,完全是拜太乙真人的师弟申公豹所赐。而申公豹之所以背叛师门,是因为师傅元始天尊打算把“昆仑十二金仙”之位封给自己眼中的“无能”师兄太乙真人,而不是自己。对于师傅一直以来的“不重用”、“有偏见”,申公豹是一直是“怀恨在心”。

撇开申公豹自己判定师傅不传“昆仑十二金仙”之位对自己有偏见不说,我们是否会有同样的疑问,为啥师傅看重太乙真人多于申公豹呢?这一点,用《易经》的思维模式,就很容易理解了。

首先,从申公豹的“急功近利“可以看出,他没有按照师傅的指引修炼功力的同时修炼自己的心境。易经的《太极》是一套独立的衍法,但依然遵守着阴阳协调、两极互补的原则。

申公豹作为道家弟子,倘若不能身、心双修,那只能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理解“修行“的意义。

然后,从故事中“龙族“的”下场“可以看出,龙族或许当年没有得到信任,但是否也会存在”亢龙无悔“的可能呢?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这个进阶的过程,是体现的一个”度“的把控过程,如果”分寸“没有掌握好,即使是飞龙在天,也会变成亢龙无悔的结局。无论是人、龙、豹,这个道理同样适用的。

最后,用《易经》中变化的观点去评价元始天尊此次的”刻意安排“。易经讲究静、精、洁、微,讲究变化之道,宇宙中没有不变的东西,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变”的道理!这一点与结尾部分中所提到的,“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师傅当年真的对申公豹心存 “偏见“,那这次的”混元珠转世“就有可能是他在测试“申公豹”的反应。

如果他能持身公正,帮助师兄一起完成师傅的嘱托,那元始天尊或者会抛开心中的偏见,对他改观。师傅是给了自己机会去改变,但同时也在给“机会”申公豹改变,是变得露出“豹子野心“的尾巴还是可以像哪吒一样,通过自己的选择改变百姓们对自己的偏见。这个“变化”的关键就取决于申公豹自己的选择了。

遗憾的是,申公豹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