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撇開申公豹自己判定師傅不傳“崑崙十二金仙”之位對自己有偏見不說,我們是否會有同樣的疑問,爲啥師傅看重太乙真人多於申公豹呢。而申公豹之所以背叛師門,是因爲師傅元始天尊打算把“崑崙十二金仙”之位封給自己眼中的“無能”師兄太乙真人,而不是自己。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之所以成爲魔丸降世,完全是拜太乙真人的師弟申公豹所賜。而申公豹之所以背叛師門,是因爲師傅元始天尊打算把“崑崙十二金仙”之位封給自己眼中的“無能”師兄太乙真人,而不是自己。對於師傅一直以來的“不重用”、“有偏見”,申公豹是一直是“懷恨在心”。

撇開申公豹自己判定師傅不傳“崑崙十二金仙”之位對自己有偏見不說,我們是否會有同樣的疑問,爲啥師傅看重太乙真人多於申公豹呢?這一點,用《易經》的思維模式,就很容易理解了。

首先,從申公豹的“急功近利“可以看出,他沒有按照師傅的指引修煉功力的同時修煉自己的心境。易經的《太極》是一套獨立的衍法,但依然遵守着陰陽協調、兩極互補的原則。

申公豹作爲道家弟子,倘若不能身、心雙修,那隻能說明他並沒有真正理解“修行“的意義。

然後,從故事中“龍族“的”下場“可以看出,龍族或許當年沒有得到信任,但是否也會存在”亢龍無悔“的可能呢?從“潛龍勿用”到“飛龍在天”這個進階的過程,是體現的一個”度“的把控過程,如果”分寸“沒有掌握好,即使是飛龍在天,也會變成亢龍無悔的結局。無論是人、龍、豹,這個道理同樣適用的。

最後,用《易經》中變化的觀點去評價元始天尊此次的”刻意安排“。易經講究靜、精、潔、微,講究變化之道,宇宙中沒有不變的東西,唯一不變的,就是這個“變”的道理!這一點與結尾部分中所提到的,“不認命”就是哪吒的命,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說師傅當年真的對申公豹心存 “偏見“,那這次的”混元珠轉世“就有可能是他在測試“申公豹”的反應。

如果他能持身公正,幫助師兄一起完成師傅的囑託,那元始天尊或者會拋開心中的偏見,對他改觀。師傅是給了自己機會去改變,但同時也在給“機會”申公豹改變,是變得露出“豹子野心“的尾巴還是可以像哪吒一樣,通過自己的選擇改變百姓們對自己的偏見。這個“變化”的關鍵就取決於申公豹自己的選擇了。

遺憾的是,申公豹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