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

:2020年2月19日,博石教育集團主辦的博石·標杆微課第19場直播。

嘉賓簡介:蔣國強,

歷任華爲海外地區市場總裁、華爲子公司總經理 。

注:

筆記俠作爲合作方,經主辦方及講者審閱,授權發佈。

高級筆記達人 | 小酷 責任編輯  | 白歌

第   4655   篇深度好文:8574 字 | 15 分鐘閱讀

組織管理

本文優質度:★★ ★+   口感:西紅柿雞蛋麪

筆記君說:

一直以來,華爲的“ 狼性文化 ”被外界詬病頗多,批評的聲音不絕於耳,但華爲依然不避諱企業對自身文化的崇尚。今天的分享嘉賓,從華爲30年來的成長曆史,講述了華爲企業文化是如何成爲華爲人信仰體系的基石,以及這種文化如何內化爲華爲生生不息的動力。

以下,盡情享用~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主題是“華爲文化的危機意識是如何煉成的”。主要從4個方面進行分享:

第一,企業文化與創業界的核心理念;

第二,華爲如何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

第三,華爲發展過程中如何化危爲機;

第四,華爲的危機管理對我們的啓示。

一、企業文化與創業者的核心理念

華爲公司於1987年正式成立,當時任總和五個夥伴一共集資2萬塊人民幣,開啓了創業之路。經過7年的發展,華爲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發展成爲熱門的企業。

當時,到華爲參觀的領導都說華爲的發展非常快、華爲的文化非常好,‍‍我們的員工‍‍也‍‍總把華爲的文化掛在嘴上,‍‍那麼究竟‍‍什麼是華爲文化呢?華爲高速發展的原因究竟在哪裏?

1.‍‍華爲的外顯文化和價值標準規範體系

文化究竟是什麼呢?‍‍抽象的解釋是,文化是人或者組織在交付的過程中,‍‍形成的價值標準或者規範體系。

從理論上來說,一個公司文化模型類似於一種洋蔥模式,‍‍外界看到的都是文化的外顯部分,裏面則是‍‍價值標準和規範的體系。

如今,隨着華爲做大做強,世界各地都傳遞着華爲的一些基本文化符號,如 “勝者舉杯相慶,敗者拼死相救”“不讓雷鋒喫虧,不讓焦裕祿穿破襪子”“燒不死的鳥是鳳凰,從泥坑中爬起來的是聖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等。

這些廣爲流傳的文化符號形象地構建了外界眼中的華爲文化形象。但實際上,華爲內部存在着更規範的價值標準。

從1994年年底,華爲就開始思考‍‍總結華爲發展的根本原因,‍‍到了1995年,‍‍任正非已經不滿足於只總結髮展原因,‍‍他開始思考‍‍華爲公司發展的‍‍價值標準‍‍和‍‍規範體系究竟是什麼?‍‍

於是,公司請人大教授彭劍鋒、包政、吳春波等開始起草華爲公司基本法,到1996年年底,‍‍華爲基本法第一稿就出來了,一年多後,‍‍基本法正式定稿‍。

在1998年的3月28日,‍‍任總專門就基本法‍‍發表了一篇非常詳實的講話,題目是《要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對華爲基本法進行了深刻的闡述。

‍‍必然王國的意思是我們對自然規律、客觀規律還沒有完全的認識,因此很難駕馭和控制‍‍這些規律,‍‍主觀上還會受客觀規律的制約。自由王國是已經制定了一定的規則,‍‍我們按照這個規則去引導制約主觀行爲,‍‍使之按照我們所期望的邏輯來運作,也就是說我們要掌握一套‍‍標準和規範的體系。

華爲基本法 》清晰地闡釋了華爲的規範體系。 讓我們來看一下:

華爲基本法第一條 :華爲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並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捨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爲世界級領先企業。

爲了使華爲成爲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於激活狀態。

華爲基本法第二十五條 :華爲向顧客提供產品的終生服務承諾。


我們要建立完善的服務網絡,向顧客提供專業化和標準化的服務。顧客的利益所在,就是我們生存與發展的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我們要以服務來定隊伍建設的宗旨,以顧客滿意度作爲衡量一切工作的準繩。

從這兩條基本法的摘錄來看,《華爲基本法》‍‍不僅是華爲人的行動準則,還是華爲崇尚的價值標準的濃縮。

那麼華爲的價值標準究竟是什麼?在2003年,《華爲人報》‍‍發表的一篇文章裏非常清晰地闡釋了:‍‍ 華爲的價值標準就是爲客戶服務,‍‍爲客戶服務是華爲存在的唯一理由。

2.‍‍華爲明天就會垮掉

文化的內核是基本假設,任正非的基本假設( 也是他每天都在提的 )是:“‍‍華爲明天就會垮掉。”

‍‍在一次國際諮詢會上,‍‍華爲公司的英國顧問期望任總能談一談未來10年或者20年的遠景,當時任總說了兩個字:“墳墓”,這就是任總對華爲未來的假設。

曾經,他的顧問田濤寫了一本書,原名叫《‍‍卓越與孤獨》,‍‍意思是華爲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家企業,‍‍但是‍‍它‍‍站在高處非常的孤獨。但是任正非瞭解後說:“華爲稱不上卓越,‍‍我們天天想的就是如何避免死亡。”所以這本書後來就換了一個名字—— 《‍‍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爲?》

任總曾說:“假定是人類最偉大的思維方式”,‍‍實際上這句話說的是他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假定,和他的成長經歷密切相關的。

在2001年,任總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我的父親母親》,文中描寫了他的童年生活:

我們兄妹七個,加上父母共九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資來生活,毫無其他來源。本來生活就十分困難,兒女一天天在長大,衣服一天天在變短,而且都要讀書,開支很大,每個學期每人交2-3元的學費,到交費時,媽媽每次都發愁......

我們家當時是每餐實行嚴格分飯制,控制所有人慾望的配給制,保證人人都能活下來。不是這樣,總會有一個、兩個弟妹活不到今天。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3.企業發展就是走向死亡的過程

人大教授黃衛偉曾經給任總‍‍發了一個資料——‍‍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定律說:自然社會任何時候都是‍‍由高溫自動向低溫轉移,‍‍在一個封閉系統當中,‍‍最終都會達到熱平衡,‍‍溫差消失,‍‍再也不能做功( 物理學術語 )了,‍‍這個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最後的狀態就是熵死。

任總髮現,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實際上有着同樣的規律,‍‍對於企業而言,‍‍企業發展的自然法則也就是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亂,並最後失去發展的動力,於是,他將“熵”的概念引入在企業管理過程中。

但是,關於“熵”在企業管理中具體代表什麼,能幫助企業做什麼,任總還不確定,‍‍所以他安排顧問田濤,‍‍花一年的時間專門研究企業的興亡。

田濤‍‍經過一年的努力,把他的研究成果在公司內進行分享:

作爲一個組織,‍‍都有與生俱來的陰面和陽面。陰面是阻止‍‍企業發展的要素,陽面是能夠促進企業發展的要素。企業中的正負能量都是存在持續的相互的較量,最後就是看誰能戰勝誰了。‍‍

對於企業來說,不可避免的陰面有三個方面: ‍‍ 腐敗、山頭、疲勞戰 隨着企業的發展,慢慢就會平庸,‍‍慢慢就會懈怠 )。

企業發展一定有這三個方面‍‍在影響着企業,在拖企業的後腿,‍‍所以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它的衰變‍‍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最終走向死亡是不可逆的。

‍‍我們知道中國企業平均的壽命是三年時間,‍‍所以企業的興亡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非常的重要。企業‍‍最終的命運一定是死亡,‍‍那麼華爲能幹什麼?‍‍我們想做的就是活下去,‍‍所以任正非提出:‍‍我們最低的綱領是活下去,‍‍我們的最高綱領仍然是活下去。

企業家的理念非常重要,關鍵是怎麼樣活的更久,怎麼樣活得更健康。

2000年,‍‍華爲公司開始績效管理改革時,任總說:

活下去是企業的‍‍硬道理,‍‍一個人再沒有本事,也可以活到60歲,‍‍但企業如果沒有能力,‍‍6天都活不下去。企業每時每刻都面臨着外部‍‍變化莫測的環境、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內部複雜的人際關係,‍‍所以企業要長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就是如何活下去,‍‍因此要積極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價值。

二、‍‍華爲,如何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

1.讓員工感知到危機

讓員工感受到‍‍狼來了,‍‍讓員工體驗到‍‍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劍,‍‍我們要讓員工融入到有序的折騰中,‍‍同時要讓員工參與到強身健體,‍‍當然,還要讓員工看到未來的希望。

‍‍任正非在向‍‍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宣講華爲基本法的過程中,‍‍整理了一篇文章叫《華爲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在這篇文章當中,任正非說:

我們不忌諱說‍‍公司處於不利的因素,‍‍我們公開公司當前存在的問題,是讓員工習慣‍‍受到這種壓力,‍‍激發員工拼命努力的熱情。‍‍很多的企業都把問題藏起來,而華爲主動的公佈。公司現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管理落後,‍‍比技術落後‍‍的差距還要大,‍‍華爲公司‍‍一無所有,只有靠知識技術,靠管理等。

華爲基本法第六十條: 我們不搞終身僱傭制,但這不等於不能終身在華爲工作。我們主張自由僱傭制,但不脫離中國的實際。

太平意識必須長期受到打擊,否則公司就可能邁向沒落。‍‍任正非還說:“‍‍10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正是任正非的危機意識,‍‍讓華爲走到了今天‍。但是‍‍危機意識僅僅體現在老闆或者高層,‍‍有用嗎?‍‍我們需要把它傳遞到每一個人。

‍‍歷史總是優勝劣汰的,‍‍我們必須力爭‍‍晚一些被淘汰,‍‍但我們永遠左右不了歷史, “‍‍千古盛亡多少事,‍‍不廢江河萬古流” ,多少公司在繁榮鼎盛的時候轟然倒下。‍‍在通訊領域,摩托羅拉、‍‍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西門子等‍‍都是在鼎盛時轟然倒下,‍‍鮮花的背後可能就是墓誌銘了。

‍‍所以我們要廣泛‍‍展開對危機的討論,比如,討論華爲有什麼危機?你的部門有什麼危機?‍‍你的業務流程,你們的科室有什麼危機呢?這就是‍‍把危機傳遞到每一個員工。

從1995年開始,‍‍華爲的發展一直很順利,19‍‍95年14億,1996年26個億,1997年41個億,1998年89個億,‍‍1999年180個億,‍2000年220個億,‍‍每年的營收都在往上增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老闆發表了一篇講話《‍‍華爲的冬天》。

“我們公司從上到下還沒有真正意識到危機,當危機來臨的時候,我們可能就措手不及了。現在是春天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同你們在座的所有人一樣,一旦華爲破產,我們都將一無所有。”

2.幹部的末位淘汰制

我們光讓員工感受到危機是不夠的,一定要讓員工體驗到。

1995年,‍‍華爲業務發展相當不錯,但是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們的業務在農村發展的很好,但是在西北的一個城市的項目過程中全軍覆沒,‍‍所以讓任正非感知到問題的存在,‍‍也就是說華爲只習慣於在農村打仗。

因此,1995年任總提出了二次創業的構想,爲了‍‍實現二次創業的目標,他提出了4個“大”—— 大市場、‍‍大科研、大系統、大結構 ,‍‍最根本的訴求是實現從農村到城市的轉變。

‍‍1995年年底,‍‍策劃了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有影響的事件——市場部集體大辭職。‍‍老闆希望通過這次事件實現從市場銷售向市場營銷的轉變,‍‍我們的游擊隊作戰向職業化正規軍轉型。

‍‍1996年的1月開啓了‍‍華爲公司的幹部淘汰制,而且從原來的沒有規定變成了死規定,該規則要求10%的幹部末位淘汰。

沒有淘汰就沒有活力,所以華爲公司的幹部培養機制就是選拔加上淘汰制,不斷地選拔,也‍‍不斷地淘汰,‍‍激發組織的活力。

3.活力曲線

一個‍‍18萬人的企業‍‍怎麼管?‍‍‍‍任總最重要的理念就是抓好兩頭,這是‍‍來自於通用的活力曲線——‍‍ 不管多少人,‍‍一定要抓好做得最好的10%和做得最差的5%,‍‍這樣企業就有活力了

我們要讓那些做得最好的員工有更多的成長機會,做得最差的就淘汰掉。讓每一個員工‍‍體驗到頭上有一柄劍,‍‍如果沒有這柄劍大家都安逸了,企業最後就‍‍面臨着死亡。

4.有序的折騰

任正非說我們要治中求亂,‍‍亂中求治,實際上也是有序的折騰。

‍‍比如,現在中高層幹部做銷售業務做得非常好,那麼就改行做服務,‍‍服務做得非常好就去管人力資源。如此不斷的循環,對個人來說,就不斷面臨着新的壓力和挑戰。

5.強身健體

‍‍光有序折騰還不夠,‍‍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強身健體。‍‍任正非說,“ 企業‍‍能否活下去,‍‍並不是取決於別人,而是‍‍取決於自己;‍‍也不是因爲別人不讓你活,‍‍而是自己沒法活‍‍。 ”因此,‍‍企業活下去的基礎是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這樣企業才能發展壯大。

那麼,企業如何強身健體,實際上就是盡一切努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6.讓員工看到未來

華爲公司‍‍天天講‍‍危機來了,風險來了,‍‍這還不夠,‍‍我們必須讓員工看得到未來美好的前程。‍‍

在1993年,‍‍任正非‍‍就跟福建的客戶談‍‍華爲公司‍‍要8分天下,‍‍到了1995年,‍‍他已經不滿足於8分天下了,“我們要成爲世界級的通訊設備公司,‍‍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標”。‍‍

任正非說這句話時,‍‍很多人都不相信,而現在真的實現了,20‍‍06年華爲公司成爲行業的老三,20‍‍09年‍‍華爲成爲了行業的老二,‍‍2013年‍‍華爲成爲行業的老大。

‍‍現在,距離我們成爲行業老大過去了6年,‍‍在2019年我們又提出了新的訴求,‍‍過去我們僅僅是爲了掙點小錢,‍‍現在‍‍我們是爲了戰勝美國。‍‍這就是我們的願景,‍‍也是我們的希望。

總結一下, 強化員工的危機意識,一邊 讓員工認識到你的不斷折騰,‍‍不斷告訴他狼來了,‍‍另一邊要給員工希望,給員工美好的願景‍‍。

三、華爲發展過程中,如何‍‍化危爲機?

華爲的發展歷程中,‍‍遇到過諸多突發事件,從供應商的斷貨、思科知識產權的訴訟,到美國的斷供,華爲從不缺少挑戰。‍‍

1.‍‍危與機的並存

在‍‍1962年,美國經歷了一場非常嚴重的危機——古巴導彈危機和‍‍俄羅斯的核戰,在這樣一種‍‍大的危機面前,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找到中國的一個大學者問到:‍‍聽說,中文裏對危機有不同的理解,‍‍能不能介紹一下?

大學者說到:中文裏的危機有兩個解釋,‍‍危是危險的意思,機是機遇的意思,‍‍ 危險中‍‍包含着機遇,機遇中蘊含着危險。

‍‍意識到這一點,實際上對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① 供應商的斷貨

90年左右,爲華爲供貨的企業被‍‍另外的企業收購了,‍‍開始不給華爲公司供貨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任正非做出了‍‍自我研發的決策。於是,我們開始自己組裝,‍‍做了第1代產品,‍‍到了第2年,我們就開發了自有知識產權的用戶交換機,產品型號BH03。

‍‍所以是斷貨,讓華爲走上了自我研發之路,‍‍到了93年‍‍,在鄭寶用帶領下,華爲開發了第一代面向郵電系統的數字程控交換機,產品名稱CC08,這也決定了華爲公司的發展道路從農村逐步走向城市。

② 思科的知識產權訴訟

1994年年底,‍‍華爲首次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國際通訊展,‍‍第2年‍‍華爲‍‍就開始了海外拓展之路。‍‍到了2000年,華爲在海外的業務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到了2003年,‍‍已經開始對思科形成了一定的威脅。

2003年元旦後,‍‍思科在美國發起了對華爲的知識產權訴訟,這對華爲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是,‍‍2004年中,這場官司被華爲成功化解。

‍‍商場如戰場,‍‍誰能夠幫助你呢?

任正非在部隊的時候是學毛選的標兵,毛主席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華爲面對思科的訴訟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思科的敵人是誰?‍‍最後,我們成功跟思科的最大的競爭對手,‍——3Com走到了一起。‍‍

歷時一年半,‍‍這場官司自然的就被華爲化解了。

‍‍思科的總裁錢伯斯說:我要去看一下,‍‍華爲憑什麼跟我思科握手言和?‍‍當年的思科是業界的巨無霸,‍‍華爲公司還非常的弱小。但是錢伯斯離開華爲前的最後一句話是:華爲是最強硬的競爭對手,我非常尊敬華爲。

當然這是其中的一場官司,很多的企業認爲這場官司打了就結束了,‍‍但是在華爲沒有結束,‍‍因爲,思科對你發起了知識產權的訴訟,但它不會是最後一個,將來還會有更多的公司會‍起訴你。

‍‍正因爲考慮到這個問題,我們做了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主動的跟西方公司溝通知識產權,‍‍主動的交錢,‍‍同時‍‍加大研發投入,‍‍2018年‍‍華爲公司‍‍研發投入達到1000億人民幣,現在在知識產權方面,華爲公司是中國第一,全球第一。

‍‍很多的企業‍‍都想獲得高新技術的資格,想通過這個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或者‍‍爲了方便資本運作,但‍‍實際上華爲從來這麼沒有想過,‍‍華爲投這麼多錢‍‍只有兩個目的:保證華爲公司在全球暢通無阻和成爲與西方公司交換的砝碼。

全球暢通無阻還沒有完全實現,因爲美國就進不去,經過了多年的努力,‍‍好幾任的總裁都在美國倒下。‍‍所以知識產權是爲了提升核心競爭力,而不是爲了50萬、100萬。

③ 法國的阿爾斯通帶來的啓示

‍‍這家外國的企業深深地影響了華爲公司。

阿爾斯通是世界500強,在‍‍全球涉足的領域非常廣,包括能源、配電、運輸等,但是自2000年開始‍‍,這家企業連續做了三個‍‍決策錯誤,‍‍導致它的現金流出現短缺。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阿爾斯通決定把自己的能源業務賣掉,當時有兩家公司具備購買能力,‍‍最早接觸的是美國的通用電氣,後來德國的西門子也介入進來,‍‍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德國的西門子越來越佔優勢。

這時,‍‍美國政府突然出手,開始展開對法國阿爾斯通的調查,‍‍到了2014年判決結果終於出來了——‍‍阿爾斯通認罪。

‍‍這件事對華爲的啓示是什麼?華爲公司2006年成爲行業老三,‍‍2009年成爲行業的老二,‍‍2013年成爲行業的老大,‍‍原來在通訊世界有若干的大企業可以跟華爲抗衡,‍‍但是,‍‍到了2013年這些企業已經不足以與華爲抗衡了。

‍‍這時,任正非的壓力非常大,‍‍當國外的企業不足以抗衡中國企業的時候,外國的‍‍政府會做什麼呢?‍‍阿爾斯通事件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

2.容災與補洞

‍‍2011年,‍‍任正非就認識到這個問題‍:華爲即將成爲行業的老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如何能夠更長遠的生存下去?

那一年,有一部非常火的災難電影《2012》,任正非也看了,他想:‍‍“當華爲公司的災難來臨,‍‍誰能拯救你呢?”。於是,華爲開始建造自己的諾亞方舟——2012實驗室。

‍‍2012實驗室規模非常大,從此,華爲公司開啓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路——把研究和開發分離,‍‍研究是花錢把不知道的變成知道的,‍‍開發是想辦法‍‍把知識變成錢,既然不一樣,我們從組織上就要進行隔離。

2012實驗室就是華爲公司打造面向未來的諾亞方舟,‍‍公司要創新,創新得有目標,‍‍華爲要活下去。

2012年,‍任正非跟2012實驗室的幹部專家進行座談時,‍‍有人就提出來了:現在的手機操作系統已經三分天下了,我們華爲公司哪有機會再進入操作系統這個領域呢?‍‍

任正非說:“‍‍正常情況下,我們是沒有必要這樣做的,進去這個市場也非常難,‍‍但是,‍‍一旦哪一天安卓系統‍‍不讓你使用了,‍‍或者讓你使用,‍‍但是每一臺手機‍‍收費100美金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這件事情,‍‍真的像他預測的那樣,2018年‍‍安卓就在歐洲開始收費了,‍‍這就是任正非的遠見。

後來,我們的操作系統做出來後,‍‍有人又提出:‍‍我們現在做出來了,爲什麼不投入商用呢?‍‍任正非說:“現在還沒有必要商用,安卓是免費的,我們爲什麼要用自己的東西呢?華爲做的這些產品都是爲了容災,哪一天真正不行了,我們再投入商用。”

1991年華爲就開始了‍‍芯片的開發之路,‍‍到了2004年,我們正式成立了華爲海思,‍‍聚焦芯片的開發上面。

‍‍在芯片開發上重要的戰略點也是容災,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一定要想到你的戰略控制點究竟是什麼,如果沒有戰略控制點,‍‍你就會被別人死死地掐住脖子。

‍‍實際上,現在也是華爲公司最困難的時候,‍‍2019年華爲的心聲社區專門評選的華爲熱詞中有一個是——補洞。

‍‍任正非說:‍‍華爲有4000多個洞,因爲早年開發產品時,‍‍我們都沒有想過‍‍美國不供貨的時候究竟是什麼樣子。

所以,從2019年年初開始,‍‍擺在華爲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補洞。

任正非在誓師大會上發表了一個講話,他說: 極端困難的外部條件,‍‍把我們‍‍逼向世界第一。敢戰方有前途,‍‍善戰纔有勝利,面對困難要‍‍有心有驚雷而面不改色的定力。

到了下半年,華爲‍‍運營商的補洞工作終於完成了,然後又對負責消費者業務的同事們‍‍說:“我曾經講過鋼鐵是怎麼煉成的,當前華爲的狀態就是在鍊鋼,過去我們是爲了賺點小錢,現在是爲了戰勝美國。”

3.應對危機,要提前做好準備

2019年,華爲公司一季度的業績同比增長‍‍39%,‍‍上半年同比增長了23%,‍‍全年同比增長了18%,‍‍達到了8500億。相對來看,‍‍哪一家企業能夠承受這麼巨大的打擊嗎?在美國‍‍動用國家的力量遏制華爲發展的背景下,華爲仍然能‍‍同比增長18%。

‍‍危與機是並存的,‍‍關鍵是‍‍如何準備能量,‍‍如何提升化危爲機的能力。 ‍‍華爲公司爲了過冬,‍‍有‍‍不少的準備的過程和動作。

① 利刃向內

實際上,華爲特別重視管理變革:

1997年前後的一系列的變革,讓華爲從游擊隊‍‍變成了正規軍;

‍‍2005年前後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讓華爲從正規軍變成了國際化部隊;

2009年華爲成爲行業老二後,又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讓華爲從國際化走向了全球化。

② 忍痛割愛

‍‍2000年‍‍金融危機,IT行業的泡沫來臨的時候,華爲‍‍賣掉了華爲電氣,‍‍ 以7.5億美元的價格 賣給了美國的愛默生;

‍‍2003年,‍‍當美國的思科發起對華爲的訴訟的時候,‍‍華爲跟3Com成立了合資公司,就是位於杭州的華爲3Com;

前段時間聽到了一個新聞,華爲打算把華爲海洋賣掉了。儘管2019年已經扛過去了,‍‍2020年會是什麼樣的?無人知曉,華爲要準備更多過冬的棉衣。

四、華爲危機管理帶來的啓示

任何一家企業來,‍‍在任何發展時期,‍‍都有可能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來自外部的環境和競爭對手,也可能來自企業內部,所以任何一家企業都要加強危機管理。

華爲對危機的管理非常重視,這種管理對可以帶來三方面的啓示:

1.‍‍‍‍危與機並存,‍‍彎道可超車,‍‍蕭條不是危機的唯一結果

每次危機都可能面臨着新生,因爲危機正是重新洗牌,‍‍構建競爭優勢的最好時期。

華爲在2000年‍‍的危機中實現了超越,危機對華爲來說就是一次機會,‍‍因爲這種危是全局的,‍‍不僅僅針對華爲公司的,那時,大家都面臨着一個特殊的困難時期,‍‍這個時期是實現超越的好機會。

2.光有思維是不夠的,‍‍還要準備過冬的棉衣

在華爲看來,這個棉衣就是不斷地強化管理。任正非說過:“產品‍‍都會慢慢隨着時代被淘汰,‍‍當年我在一線時負責銷售的產品早已經‍‍不存在了, 唯一能留下來的就是管理體系,‍‍管理體系它是有生命的,‍‍同時又是無生命的,所以我們說要不斷的加強管理體系的建設。

管理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是‍‍組織能力的建設,‍‍建設組織能力意味着要把能力建立在組織上而不是隻依靠個人。華爲30年的發展,靠的就是不斷提高組織的能力。

3.保持組織體系的持續優化,關鍵在‍觀念

‍‍2017年,任正非前往加拿大‍‍訪問4所大學時,發表了一篇非常重要的講話,題目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漿糊粘接世界智慧》。

‍‍一杯咖啡‍‍代表開放,就是要多與外界交流、學習。其實,華爲的管理‍‍都是學來的,‍‍任正非說:華爲公司像洋蔥一樣,一打開是歐洲的,再打開是美國的,再打開是日本的。

一桶漿糊是膠水,‍‍我們用這種膠水把18萬人粘起來,變成一個團隊,變成一個整體,同時,還要把我們的客戶、供應商緊緊地粘在一起。

簡單總結就是,華爲的危機文化其實就是居安思危,以終爲始,不斷學習。長盛不衰的文化靠着兼容幷包,集百家之長。一家偉大的企業也同樣如此。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注:頭圖外封圖片來自圖蟲創意

主辦方簡介——

北京博石教育集團,目前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標杆學習考察培訓諮詢機構,致力於幫助企業管理者提供對標學習與管理能力提升系統解決方案,目前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公司產品以全球標杆企業學習互訪爲主導,以提供標杆學習系統解決方案爲核心,並建立了國內首個標杆學習高端社羣——中國標杆學習俱樂部,首個標杆學習移動商學院——博石學堂,首個標杆學習高端智庫——博石智庫。

筆記俠好文推薦:

吳軍:預防,比治療更重要

在自救中,我通宵寫下了這個故事......

有人情者,方得人心

嘿,你在看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