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推动着重阳节成为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形容人到晚年,最常见的就是李商隐的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及他另外一句经典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还有刘禹锡诗里的老当益壮的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推动着重阳节成为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 重阳节就包含着文明、和谐、友善等文化内涵,其植根在人们内心深处,涵养着13亿多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游子吟》这首诗不是孟郊写于青年时期离家科考的时候,而是写在50岁上任溧阳之后,在经历了漫长分离,孟郊可以长长久久地陪伴老母亲的时候写的。。

孟郊上任溧阳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老家,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照料。。诗的前两句,应该是孟郊脑海中刻骨铭心的一幕场景:每次当他要离家远行的时候,在那盏昏黄的灯光之下,是他老母亲低头一针一线为他赶制冬衣的那样一个侧影。。

这一针一线不仅仅缝制的是一件衣裳,更是老母亲对远行游子的牵挂与担忧~~ 岁月流逝,母亲年岁越来越大,但,每当孟郊去参加科举考试,母亲依旧会一针一针,给他缝衣服~~ 针脚尽量密一点,尽量结实一点,因为,这件衣服,他要穿好久好久。。

深挚的父母之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 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孟郊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

重阳节,早在战国已然形成,直到唐代走入民间,是固定在农历九月初九的一个传统佳节。根据《周易》的理论,“六”为阴数,“九”为阳数,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阳数相重的日子,这才有了“重阳节”的名称由来,也称“重九节”。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其实,重阳节的登高望远,既是一种文体活动,也有一种哲学意味。在一年秋暮之时登高望远,看似是将金色秋季的丰收景色尽收眼底,实则是将一年拼搏即将行至尾声的得失之间尽收眼底。。

在四季中第三个季节里的最后一个月份、在一年里奋斗前进路上的最后一站停歇,回望来时路是收获多还是遗憾多、远眺未来路是要坚持还是要改进,这是年度奋进的最后一次调整机会、是生命里程的重要一次回眸停顿、是如同攀登路上的最后一座山亭驻足,来路有起有伏、前路再接再厉。。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就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重阳节由此有着为老人祝寿吉祥、祝祷长寿安康的节日寓意。。

形容人到晚年,最常见的就是李商隐的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及他另外一句经典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还有刘禹锡诗里的老当益壮的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夕阳散发余热,人间看重晚晴,桑榆晚景幸福,这都是非常美好而温暖的景象。。

尊亲孝亲,该是任何家庭里永恒不改的话题;

敬老爱老,这是任何社会中体现文明的标度。

在人生暮年,心境不免走向苍凉,身体不免走向老态,生命不免走向衰落。但是,依然可以有“夕阳无限好”的另外一种人生状态里的美,依然可以有“为霞尚满天”的另外一份璀璨光华绽放给人间,那是蓬勃朝阳不及的大器晚成,是正午日头不懂的成熟厚重。。

处在一年秋尽、行至岁末的重阳,如同经过一天运转、行至暮时的夕阳,提醒着人们去关爱、去感谢、去敬重,那些经历一生奉献、行至晚年的老者。。

【结语】

重阳节,这个仿佛黄昏色调、染尽秋意菊香的节日,是祭祖节、是登高节、是敬老节,也是菊花节。。在祭祖心理和敬老意识中,有“人间重晚晴”的生命情怀;在登高望远和菊韵秋香里,有“暗香盈袖”的生活诗意;而在“我言秋日胜春朝”的重阳节,更可以有一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壮志豪情与天高地阔。。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