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也推動着重陽節成爲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形容人到晚年,最常見的就是李商隱的一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以及他另外一句經典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還有劉禹錫詩裏的老當益壯的一句“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

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爲老人節,也推動着重陽節成爲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在於我們沒有拋棄傳統,沒有割斷精神命脈~~ 重陽節就包含着文明、和諧、友善等文化內涵,其植根在人們內心深處,涵養着13億多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 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遊子吟》這首詩不是孟郊寫於青年時期離家科考的時候,而是寫在50歲上任溧陽之後,在經歷了漫長分離,孟郊可以長長久久地陪伴老母親的時候寫的。。

孟郊上任溧陽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老家,把母親接到身邊奉養照料。。詩的前兩句,應該是孟郊腦海中刻骨銘心的一幕場景:每次當他要離家遠行的時候,在那盞昏黃的燈光之下,是他老母親低頭一針一線爲他趕製冬衣的那樣一個側影。。

這一針一線不僅僅縫製的是一件衣裳,更是老母親對遠行遊子的牽掛與擔憂~~ 歲月流逝,母親年歲越來越大,但,每當孟郊去參加科舉考試,母親依舊會一針一針,給他縫衣服~~ 針腳儘量密一點,儘量結實一點,因爲,這件衣服,他要穿好久好久。。

深摯的父母之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着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 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孟郊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

重陽節,早在戰國已然形成,直到唐代走入民間,是固定在農曆九月初九的一個傳統佳節。根據《周易》的理論,“六”爲陰數,“九”爲陽數,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陽數相重的日子,這纔有了“重陽節”的名稱由來,也稱“重九節”。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

萬里同悲鴻雁天。

其實,重陽節的登高望遠,既是一種文體活動,也有一種哲學意味。在一年秋暮之時登高望遠,看似是將金色秋季的豐收景色盡收眼底,實則是將一年拼搏即將行至尾聲的得失之間盡收眼底。。

在四季中第三個季節裏的最後一個月份、在一年裏奮鬥前進路上的最後一站停歇,回望來時路是收穫多還是遺憾多、遠眺未來路是要堅持還是要改進,這是年度奮進的最後一次調整機會、是生命里程的重要一次回眸停頓、是如同攀登路上的最後一座山亭駐足,來路有起有伏、前路再接再厲。。

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就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裏面,重陽節由此有着爲老人祝壽吉祥、祝禱長壽安康的節日寓意。。

形容人到晚年,最常見的就是李商隱的一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以及他另外一句經典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還有劉禹錫詩裏的老當益壯的一句“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夕陽散發餘熱,人間看重晚晴,桑榆晚景幸福,這都是非常美好而溫暖的景象。。

尊親孝親,該是任何家庭裏永恆不改的話題;

敬老愛老,這是任何社會中體現文明的標度。

在人生暮年,心境不免走向蒼涼,身體不免走向老態,生命不免走向衰落。但是,依然可以有“夕陽無限好”的另外一種人生狀態裏的美,依然可以有“爲霞尚滿天”的另外一份璀璨光華綻放給人間,那是蓬勃朝陽不及的大器晚成,是正午日頭不懂的成熟厚重。。

處在一年秋盡、行至歲末的重陽,如同經過一天運轉、行至暮時的夕陽,提醒着人們去關愛、去感謝、去敬重,那些經歷一生奉獻、行至晚年的老者。。

【結語】

重陽節,這個彷彿黃昏色調、染盡秋意菊香的節日,是祭祖節、是登高節、是敬老節,也是菊花節。。在祭祖心理和敬老意識中,有“人間重晚晴”的生命情懷;在登高望遠和菊韻秋香裏,有“暗香盈袖”的生活詩意;而在“我言秋日勝春朝”的重陽節,更可以有一份“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壯志豪情與天高地闊。。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