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雨琪

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升,企業出海相關主題在資本市場上關注度持續升溫。中國企業的經營模式也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轉型,從出口向出海嬗變。

企業出海有哪些發展路徑?未來有哪些新趨勢?近日,券商密集舉辦中期策略會併發布出海主題相關深度研報,圍繞企業出海模式、如何把握投資機遇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國內外供需共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出海成爲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中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是一個穿越週期的進程,面臨複雜而多元的機遇與挑戰。

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劉易認爲,當前我國企業出海面臨更優的國內鼓勵政策、更強的產業支撐和更緊迫的發展局面,企業自發出海意願不斷增強。國內來看,需求不足擠壓企業盈利空間,企業出海爲較好出路;國外來看,存在更廣闊的市場機遇,美國、歐盟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將相繼在2024年迎來庫存週期反彈。據海關總署數據統計,中國4月進出口數據超預期轉正,以美元口徑計算,4月出口增長1.5%,進口增長8.4%,貿易順差723.5億美元。低基數的有利因素和海外補庫週期漸次開啓有望帶動5月出口增速回升。

具體來看,我國企業出海可分爲三類模式:一是產能出海,自發尋找增量,如電力設備、汽車零部件、消費電子等行業;二是品牌出海,全球化佈局爲必經之路,可分爲國內趨於成熟,出海形成全球競爭力的家電,以及新興產業崛起,出海尋求更高回報的創新藥、生物類似藥等;三是商業模式出海,帶動供應鏈發展新機遇,如電商、遊戲、社交軟件等。

在東海證券宏觀團隊看來,目前的政策側重引導國企基建能源出海、民企製造業有序出海,新能源和新基建是政策支持國有企業出海的重點。國有企業具有資金和政策上的天然優勢,對外直接投資中國有企業佔比提升的趨勢仍將持續。

發展路徑上,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海外經濟與大類資產首席分析師錢偉表示,中國企業正通過投資自建、供應商合作、併購等路徑推進出海,並積極拓展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

製造企業從出口向出海升級

畢馬威中國近日發佈的《中國製造業企業出海白皮書》顯示,中國製造業已從勞動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先進製造業轉型,不斷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並在多個產業和領域展現出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該白皮書還提到,隨着製造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已成爲全球製造業的中心,依託完整的產業體系和規模優勢,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衆多製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正加大海外市場拓展力度。

“中國製造業企業要從出口向出海升級。”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所長兼國際業務部負責人武超則表示,從企業外部環境來看,中國如今的經濟總量及貿易競爭力,成爲中國企業出海的“底氣”。從企業內部因素來看,從出口到出海,日益成爲全球許多企業的重要發展戰略。中國製造業企業出海,可全方位提升包括全球經營能力、品牌建設能力和文化宣傳能力等在內的企業競爭力。從出口到出海,是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過程,是實現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

中信建投證券認爲,有四類中國製造業企業在出海方面優勢突出:一是汽車、消費電子和機械設備,由於這類企業生產技術更爲複雜、且組裝環節多,可能是組裝、代工等部分環節出海;二是通過併購品牌,從貼牌代工到品牌出海,海外併購可提高海外銷售價格,最典型的行業是家電;三是因海外生產成本更低而出海,如勞動密集型行業、化工行業;四是降低國內生產成本,整合上下游產業鏈,這類企業以資源品併購居多。

未來5至10年重要投資主題

今年以來,出海概念股備受資金追捧,其中工程機械、家電等板塊漲幅居前。申萬宏源策略團隊分析稱,根據2023年A股公司海外業務收入佔比對公司分組,呈現出出海能力越強、企業盈利越好的特徵。其中2023年海外業務收入佔比在60%至80%、80%至100%區間的公司,2024年一季度扣非淨利潤增速均超40%,營收增速均超8%。

市場對出海鏈條的資金關注度也在提升。202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對多數出海細分行業持倉比例明顯提升,主要包括:白電、小家電、家居用品、紡織製造、摩托車及其他、航海裝備、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光學光電子、元件、通信設備等。

瑞銀證券研究部主管徐賓認爲,企業出海是未來5到10年的一個重要投資主題。根據瑞銀預測,到2025年瑞銀覆蓋的32家中國製造業公司的海外收入佔比將達到31%以上,這一數字相較2022年的28%提升明顯。其間,中國企業對應的海外收入的複合增長率達20%。

具體投資主線方面,劉易建議聚焦五大方向:一是電力設備,海外AI數據中心、再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景氣度高,國產電力設備出海景氣度持續升級;二是汽車,中國汽車出海正當時,出口屢創新高,客車行業景氣持續,歷經本土需求、技術、品牌崛起,中國汽車企業的電動智能產業鏈優勢逐漸轉化爲全球競爭的比較優勢,出口持續快速增長;三是家居,目前海外傢俱正迎補庫週期,疊加跨境電商平臺快速發展,出口景氣度持續;四是通用機械,關注工程機械出海、油服設備及高景氣度的3D打印設備,其中國產工程機械品牌憑藉持續提升的全球競爭力,有望獲得更多市場份額;五是藥品產業鏈,出海邏輯依然堅挺,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