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雨琪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出海相关主题在资本市场上关注度持续升温。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也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从出口向出海嬗变。

企业出海有哪些发展路径?未来有哪些新趋势?近日,券商密集举办中期策略会并发布出海主题相关深度研报,围绕企业出海模式、如何把握投资机遇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国内外供需共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出海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是一个穿越周期的进程,面临复杂而多元的机遇与挑战。

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刘易认为,当前我国企业出海面临更优的国内鼓励政策、更强的产业支撑和更紧迫的发展局面,企业自发出海意愿不断增强。国内来看,需求不足挤压企业盈利空间,企业出海为较好出路;国外来看,存在更广阔的市场机遇,美国、欧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将相继在2024年迎来库存周期反弹。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中国4月进出口数据超预期转正,以美元口径计算,4月出口增长1.5%,进口增长8.4%,贸易顺差723.5亿美元。低基数的有利因素和海外补库周期渐次开启有望带动5月出口增速回升。

具体来看,我国企业出海可分为三类模式:一是产能出海,自发寻找增量,如电力设备、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等行业;二是品牌出海,全球化布局为必经之路,可分为国内趋于成熟,出海形成全球竞争力的家电,以及新兴产业崛起,出海寻求更高回报的创新药、生物类似药等;三是商业模式出海,带动供应链发展新机遇,如电商、游戏、社交软件等。

在东海证券宏观团队看来,目前的政策侧重引导国企基建能源出海、民企制造业有序出海,新能源和新基建是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出海的重点。国有企业具有资金和政策上的天然优势,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占比提升的趋势仍将持续。

发展路径上,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海外经济与大类资产首席分析师钱伟表示,中国企业正通过投资自建、供应商合作、并购等路径推进出海,并积极拓展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

制造企业从出口向出海升级

毕马威中国近日发布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白皮书》显示,中国制造业已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转型,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在多个产业和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该白皮书还提到,随着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依托完整的产业体系和规模优势,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众多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正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

“中国制造业企业要从出口向出海升级。”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所长兼国际业务部负责人武超则表示,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中国如今的经济总量及贸易竞争力,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底气”。从企业内部因素来看,从出口到出海,日益成为全球许多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可全方位提升包括全球经营能力、品牌建设能力和文化宣传能力等在内的企业竞争力。从出口到出海,是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有四类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出海方面优势突出:一是汽车、消费电子和机械设备,由于这类企业生产技术更为复杂、且组装环节多,可能是组装、代工等部分环节出海;二是通过并购品牌,从贴牌代工到品牌出海,海外并购可提高海外销售价格,最典型的行业是家电;三是因海外生产成本更低而出海,如劳动密集型行业、化工行业;四是降低国内生产成本,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这类企业以资源品并购居多。

未来5至10年重要投资主题

今年以来,出海概念股备受资金追捧,其中工程机械、家电等板块涨幅居前。申万宏源策略团队分析称,根据2023年A股公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对公司分组,呈现出出海能力越强、企业盈利越好的特征。其中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在60%至80%、80%至100%区间的公司,2024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增速均超40%,营收增速均超8%。

市场对出海链条的资金关注度也在提升。2024年一季度,公募基金对多数出海细分行业持仓比例明显提升,主要包括:白电、小家电、家居用品、纺织制造、摩托车及其他、航海装备、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光学光电子、元件、通信设备等。

瑞银证券研究部主管徐宾认为,企业出海是未来5到10年的一个重要投资主题。根据瑞银预测,到2025年瑞银覆盖的32家中国制造业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将达到31%以上,这一数字相较2022年的28%提升明显。其间,中国企业对应的海外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达20%。

具体投资主线方面,刘易建议聚焦五大方向:一是电力设备,海外AI数据中心、再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景气度高,国产电力设备出海景气度持续升级;二是汽车,中国汽车出海正当时,出口屡创新高,客车行业景气持续,历经本土需求、技术、品牌崛起,中国汽车企业的电动智能产业链优势逐渐转化为全球竞争的比较优势,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三是家居,目前海外家具正迎补库周期,叠加跨境电商平台快速发展,出口景气度持续;四是通用机械,关注工程机械出海、油服设备及高景气度的3D打印设备,其中国产工程机械品牌凭借持续提升的全球竞争力,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五是药品产业链,出海逻辑依然坚挺,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