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史專家權威考證李清照的《武陵春》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客居浙江金華期間所作,認爲“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理由是:李清照的《武陵春》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客居浙江金華期間所作,“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2019-04-24 09:3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葉培峯

各地爭奪不止,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到底指哪裏

宋詞婉約派代表人物、著名愛國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的一首《武陵春》讓後人心心念念,“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特別是其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成爲了宋詞中的千古名句,也是凸顯“舴艋舟”元素的最精彩詞句。

李清照(1084~1155),自號易安居士,宋朝山東歷城(濟南)人,出生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女性文學家,其主要文學成就是詞。其詞作風格多變,既有婉約纖麗的一面,也有豁達豪放之風,藝術價值極高,創造出“易安體”,史稱一代詞宗。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據文史專家權威考證,《武陵春》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李清照避難、客居浙江金華期間所作。當年李清照五十三歲。那時,她處於國破家亡、流離異鄉之中,志趣相投的夫君趙明誠身患瘧疾去世,珍藏的書籍文物大半散失了,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各地爭奪不止,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到底指哪裏

文史專家權威考證李清照的《武陵春》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客居浙江金華期間所作,認爲“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的“雙溪”就是金華的“雙溪”即現在婺江雙溪口地段(婺州公園一帶),自古爲金華十景之一。主要依據是——李清照一生行蹤軌跡:

1084年(宋神宗元豐八年)出生齊州(今濟南)

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汴京(今開封)

1104年(宋徽宗崇寧三年)齊州

1107年(大觀元年)青州

1121年(宋徽宗宣和三年)居萊州

1125年(宣和七年)居淄川(今淄博)

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途經鎮江居江寧(今南京)

1129年(建炎三年)途經蕪湖居池陽

1130年(建炎四年)途經越州(今紹興)、明州(今寧波)、奉化、嵊州、台州、黃岩、居衢州

1131年(紹興元年)途經溫州,欲赴三山(今福州)、泉州未成行,後赴越州

1133年(紹興三年)居臨安

1134年(紹興四年)避亂金華

1142年(紹興十三年)居臨安

1155年(紹興二十六年)卒臨安居處

筆者認爲,“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的“雙溪”至少蘊含着兩層意思,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一是“雙溪”地理位置,指的是自然界之“雙溪”;二是“雙溪”已非自然界之“雙溪”,而是作者心中之“雙溪”,指的是李清照當時寄情山水、寓意其中的更深層次的詩意表達,即“一葉孤舟飄零在雙溪之上,連那溪水都成雙成對,而她卻恰如那一葉舴艋舟隨風飄零,形單影隻,載不動許多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反差,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因此,筆者更傾向於第二種解讀。至於第一種解讀,筆者認爲其中的“雙溪”也並不一定是金華的“雙溪”。

通過大數據搜索查閱,國內有着“雙溪”地理名的地方不下一百處。真的是“雙溪”何其多,可到底是哪裏的“雙溪”上搖曳着的舴艋舟令李清照情有獨鍾、遐思聯翩,從而靈感頓發,抒發出“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一千古名句呢?

還是按照“李清照一生行蹤軌跡”來說吧。筆者認爲金華、杭州、溫州永嘉都有發言權。

金華的發言權,有專家助陣,明擺在那裏。理由是:李清照的《武陵春》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客居浙江金華期間所作,“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句子中的“雙溪”自然就在金華。唐李白《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詩:“徑出梅花橋,雙溪納歸潮。”王琦注引薛方山《浙江通志》:“雙溪在金華縣南,一曰東港,一曰南港。東港之源出東陽之大盆山,過義烏,合衆流西行入縣境,又合杭慈溪、白溪、東溪、西溪、坦溪、玉泉溪、赤松溪之水,經馬鋪嶺石碕巖,下與南港會。南港之源出縉雲之黃碧山 ,過永康武義入縣境,又合松溪、梅溪之水,經屏山西北行,與東港會於城下,故曰雙溪。”

杭州的發言權,得天獨厚,也很重磅。李清照顛沛流離之際,時刻唸叨着南宋京城臨安,臨安的山川河流無不令她魂牽夢繞。雖然李清照的《武陵春》是在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客居浙江金華期間所作,但是那時候客居在金華的李清照難道就不能提筆寫寫她所掛念、熟悉的臨安城的“雙溪”呢?!如今的杭州雙溪漂流旅遊景區有"江南第一漂"之稱,位於杭州市西北30公里處的徑山鎮,杭州雙溪漂流景區範圍7.5平方公里。這裏交通便利,可以東去西湖,南登徑山,西攀天目山,北往莫干山;這裏滿山茶園,遍地竹林,蒼翠欲滴,四季如春;這裏清流潺潺,竹迴路轉,清涼逼人,妙趣橫生。

各地爭奪不止,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到底指哪裏

永嘉的發言權,源遠流長,擲地有聲。中國山水詩流傳,始於楠溪江。公元422年,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出任永嘉太守,是溫州永嘉的特大文化IP,謝靈運重視水利,常常穿着“謝公屐”、乘坐舴艋舟在楠溪江等地遊山玩水,吟詩作對,引得李白、杜甫、孟浩然、蘇東坡、葉適等人或親臨永嘉或心嚮往之。唐代著名大詩人孟浩然有詩曰:“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蘇東坡有詩曰:“自言官長如靈運,能使江山似永嘉。”這自然能引起李清照對溫州永嘉的特別感覺和別樣情愫。加上有史料記載,早在1130年李清照四十七歲,那年正月宋高宗趙構車駕曾泊溫州。李清照趕來從黃岩僱船入海,“從御舟海道之溫”,三月間又隨御舟離開溫州。這足以證明李清照來過溫州,至於她是否在楠溪江上泛過舴艋舟,雖然沒有留下史料文字,但是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遙想李清照當年心繫家國情懷,雖則客居金華一段時間,但詩興大發之時,她的視野必不受區區一個金華、一條“雙溪”所約束,必是意象萬千,詩意盎然的,“雙溪”舴艋舟有可能只是她神來筆觸之下的一個文化符號、詞中意象罷了。永嘉境內的大楠溪、小楠溪舊時也曾叫過“雙溪”之名。楠溪江,一條“流詩的江”。舴艋舟,曾是楠溪江流域重要的交通工具,是溫州永嘉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山水詩的核心文化符號之一。如今,“楠溪江舴艋舟”承載了文化振興、鄉村振興的使命,頻頻受到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網等一大批覈心主流媒體的青睞,例如今年4月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了《春和景明下江南》——溫州將楠溪古村落的民俗文化與旅遊線路深度結合,遊客在一天裏可以體驗踩碇步、訪古屋、探民俗、坐舴艋舟等具有楠溪特色的旅遊線路。“山水詩城,耕讀永嘉”像舴艋舟一樣抖擻精神,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千帆競發、揚帆遠航。筆者認爲,如果李清照穿越時空而來,想必楠溪江是她的“最佳舴艋舟寄情之理想地、夢幻地”,因爲“楠溪江舴艋舟文化館”可供參觀,永嘉縣巖坦鎮源頭村、前溪村的舴艋舟可供乘坐,“楠溪江舴艋舟鄉村振興”的船歌唱得嘹亮,而這是金華、杭州所缺乏的。如今,一打開互聯網,在百度、360搜索引擎中輸入“舴艋舟”關鍵詞,撲面而來的皆是楠溪江面上美麗、靈活、輕巧的舴艋舟!楠溪江舴艋舟的文化底蘊在那兒,敢爲人先的精神在那兒,鄉村振興的勁頭在那兒,更何況當前處於甌江山水詩之路建設“絕佳風口”位置的浙江永嘉正在精心打造“中國山水詩新高地”。

至於“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中的“舴艋舟”也是有史料可考證的。我國最早的一部百科詞典《廣雅》(成書於三國魏明帝太和年間,由三國魏時的張揖編撰,共收字18150個。)寫道:“舴艋,舟也。”這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文明史上最早把“舴艋”與“舟”記載於文本的史料。這一權威文字條目足以證明古代有一種名字叫做“舴艋”的舟。清代乾隆年間的王念孫在《廣雅》的基礎上,歷10年完成《廣雅疏證》上、下兩冊32卷,其中的《玉篇》寫道:“‘舴艋,小舟也。’小舟謂之舴艋,小蝗謂之蚱蜢,義相近也。”簡潔明瞭、生動形象地解釋了“舴艋舟”是形狀像蚱蜢的小船。

筆者認爲,楠溪江上的舴艋舟是原汁原味、土生土長、地地道道的舴艋舟,有文化有精神有詩意有傳承有願景有遠方。如果有能力創作一部關於舴艋舟的長篇仙俠小說,那麼李清照必是最佳的女主人選。

“雙溪”何其多,與其喋喋不休考證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蚱蜢舟”句來自何方,還不如把時間、精力投入到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盪漾開來的文化創意研究中來,讓經典詩詞飛入尋常百姓家,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