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425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2017年的13407元,增長了31.5倍,收入位居西藏7市地及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首位。”11月29日,在介紹改革開放40年來林芝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時,林芝市副市長丁勇輝如是說。

作爲西藏7市地之一,1986年林芝地區(現爲林芝市)恢復成立,並於2015年完成“撤地設市”,是改革開放之後新成立的年輕地級市。位於西藏東南部的林芝與印度、緬甸兩國接壤,氣候溼潤,景色迷人,森林覆蓋率53.6%,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素有西藏“江南”的美譽。主打綠水青山的生態旅遊已成爲當地的一張名片,僅今年1至10月,林芝市就累計接待海內外遊客663.7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2.43億元。

丁勇輝在當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透露,40年來,林芝市民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就業、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持續繁榮發展,林芝已進入了減少貧困人口最多、農村面貌變化最大、民衆增收最快的時期。

他說,林芝市政府堅持把70%的本級財政和80%的援藏資金投向民生領域,把政策、資源、資金向基層傾斜,向偏遠農牧區傾斜,兌現教育、醫療獎勵激勵資金5200餘萬元,從“有學上”轉變爲“上好學”和“中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的目標基本實現。

與此同時,林芝市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活力明顯提升。據林芝市統計局局長熊義東介紹,林芝恢復成立32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從1986年的0.6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133.31億元,增長200餘倍。

“經過40年的不懈奮鬥,林芝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已進入歷史發展最好時期之一。”丁勇輝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