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阶段我用自己身临其境的体会和感受与大家连续分享了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首先感谢各位读者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大家对文章的赞誉和中肯点评。西安掠影系列到今天刚好是第十二期,这一期之后西安掠影系列就告一段落了。这一期作为西安掠影系列的最后一讲,本期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感受西安城山环水抱的绝佳地形。

要说西安的水,自古就有以渭河为首的“八水绕长安”的美称。而要说到西安的山就更有名声在外的骊山、翠华山。骊山在前期介绍宫殿群的时候已经介绍过,今天咱们就重点介绍翠华山。好了,闲言少叙,我们就一起先去领略渭河之美。

渭 水 河

渭水河,故称渭水或称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渭河绕西安之北,于陕西潼关注入黄河,全长大约818公里。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八水绕长安

1、渭河源头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相传,大禹当年在鸟鼠山用铁铲,凿出泉水,引发了渭河,故沿线的人民又亲切地称它为“禹河”。渭河的源头是一个仅容一只大碗的石穴,曰“品字泉”,即所谓“长流渭川水,溯到源头只一盅”。《山海经·海内东经》载:“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有同样记载。这个渭河源头可谓奇迹。隋朝薛道衡有诗《渡北河》曰:“桃花长新浪,竹箭下奔流。”北河即指当时渭源县北的渭河,可见当时源头河水之丰、景色之美。

历史上的渭河流域气候温润,水草丰茂、沃野千里,被人们誉为“天府之国”。那时的渭河支流充沛,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鸟飞鱼翔,充满着诗意情怀。诗仙李白当年曾登上终南紫阁秀峰,北观渭河,感慨道:“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清人朱集义有诗赞美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太公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即便就是在二十年前,人们在几十公里之外,远眺渭河,只见其就像一条白色的飘带蜿蜒东去。远古的渭河充满着豪情与气势,它波光粼粼,沉雄宽广,滋润着流域两岸的土地。

渭河平原

2、文明起源

同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一样,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在中华文明的孕育过程中其作用也是举足轻重。

《山海经·夸父逐日》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渭河是与黄河同等重要的河流。先民的活动遗迹表明,华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大多出现在渭河流域,渭河是华夏文明的主流和正源,是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河”。

渭水之滨落日余辉

《诗经·国风·秦风》中的一段可谓脍炙人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源于2500年前秦地的一首民歌,是个描写的是渭河畔繁茂的芦苇荡旁,河中的沙洲上有一位美丽的女子,让作者心动不已,无限缱绻。这是一首描写对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的诗,也是描写爱情的千古绝唱。千百年来,有关渭河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璨若珠玑,它见证着渭河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灿烂。从古老的《尚书》到《诗经》,从神话《山海经》到《周易》,渭水从来就与中华文化如影随形。

3、姜太公钓鱼

著名的故事《姜太公钓鱼》就发生在渭水之滨。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说:“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这就是《封神演义》里面也讲到的文王访贤故事: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周文王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于是周文王拜姜尚为国相,帮助他治理国家、训练军队最终姜尚辅佐周武王终于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大周政权,而他也被后世尊称为“姜太公”。

4、运输生命线

历史上的渭河曾经是重要的航道,有过“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怡人景象。

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粟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此后,历代都以渭河为贡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各种物资,都是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所以渭河航运一刻不能停歇,一直是长安的运输生命线。由于渭河与长安的密切关系,贾岛才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而近人徐世昌也有“渭水桥边独倚阑,望中原是古长安”的吟唱;温庭筠的《渭上题三首》曰:“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可以想见,当时的渭河真可谓烟波浩淼、白帆点点。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吟诵过“江南好”的白居易也曾写诗称赞渭河“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忍不住也要“偶持一竹竿,悬钓在其旁”了。冷朝阳诗曰:“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由于河运的发达,唐宋时期,渭河流域的造船业兴旺。资料记载,如今眉县的斜峪关曾经是北宋时期重要的造船基地,年造木船600多艘。

直至元代渭河依然是水量充沛,元代王冕《渭河道中》曰:“平地连沧海,孤城带渭河。行人俱汉语,舟子半吴歌。野草惊秋短,鲂鱼出水多。”宽阔的水面、丰饶的物产,生机勃勃的万类霜天,渭河流域呈现着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胜景图。

翠 华 山

翠华山,位于西安以南的秦岭北脉,海拔大约2132米。山形俊美、林木茂盛,素以“终南独秀”著称。翠华山原名一直称为太乙山,因道教传说太乙真人曾在此修炼得名。

自中国秦王朝起,就已是历代王朝选为皇家“御苑”消夏避暑之地。秦始皇曾经在翠华山狩猎消遣,而汉武帝更是设立皇家御苑——上林苑。唐代的帝王更是在此兴建了消夏避暑行宫作为夏季办公之所。

1、名称由来

读过《封神演义》的朋友对太乙真人一定不陌生。他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人物,是元始天尊的弟子,位列昆仑墟十二金仙:广成子、赤精子、灵宝大法师、太乙真人、黄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惧留孙、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之列。本人道法高深、法力无边。更兼为人正直,慈爱众生。他修成正果后最终建道场于乾元山金光洞。提起他的徒弟更是大大的有名——哪吒三太子。

太乙真人对爱徒倾注了全部心血,又曾以莲花、莲藕为哪吒重塑肉身,传授哪吒一身的武艺和“三头六臂”的变化,还将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九龙神火罩、火尖枪、金砖、阴阳剑等许多厉害的法宝一股脑全给了爱徒。太乙真人的形象通过《封神演义》和评书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据传说太乙真人成道前一直潜心在翠华山修炼,潜心悟道,因此时至今日在翠华山仍有大量以太乙真人命名的自然景观和大量建筑,诸如:太乙池、太乙河、太乙观、太乙殿等。

2、避暑胜地

别看翠华山离开西安市没有多远,离西安南郊直线距离大概23公里。可是它的小气候却是得天独厚。尤其是到了盛夏,在西安市已经是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的时候,翠华山依然是清风拂面、凉爽宜人。确实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汉、唐时期帝王在夏季竞相来此避暑消夏,翠华山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翠华山的气候条件。翠华山林木葱郁茂盛,这里既便盛夏依旧清凉无比。现代专家推测在唐代中原地区属于历史气温偏高期。都城长安的夏季炎热异常、酷暑难耐,在长安已经是挥汗如雨的时候,翠华山依旧是春和景明;

苍翠葱茏的翠华山

二是、与长安都城距离近,皇帝摆出仪仗车马前行,不一刻即可抵达;三是、当时太乙山一直是道教名山,遍布道教建筑。而汉、唐时期帝王崇信道教者众多。综上两点,难怪汉、唐帝王在这里竞相兴建行宫来此避暑。

太乙池

翠华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画,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太乙池。太乙池群山环峙,碧波荡漾,清明如镜,纤尘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旧时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吕公洞、黄龙洞,池北的冰洞、风洞、八仙洞等颇有盛名。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在盛夏仍坚冰垂凌,四季阴冷刺骨,寒气逼人。位于池西的风洞为山崩遗迹,由巨大花岗岩相抵而成,四季寒风凛冽,站在洞口就让人瑟瑟发抖。冰洞东南有飞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壮观。太乙池周围。古代曾建许多庙宇,诸如老君庵、圣母行宫等。池东南有龙涎窝,东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峰等名胜,这里风景优美,清雅幽静。

时至今日,翠华山已经成为西安市民夏日避暑休闲的胜地。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三,还会举行翠华庙会,游人如织,十分热闹。大家有机会可以亲身来此体验。

从下期开始我将和大家开始分享泉城济南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感。很值得大家期待哦!

作者简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