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階段我用自己身臨其境的體會和感受與大家連續分享了十三朝古都西安的“歷史傳承”與“創新發展”。首先感謝各位讀者的大力支持,同時感謝大家對文章的讚譽和中肯點評。西安掠影系列到今天剛好是第十二期,這一期之後西安掠影系列就告一段落了。這一期作爲西安掠影系列的最後一講,本期我帶領大家一起來感受西安城山環水抱的絕佳地形。

要說西安的水,自古就有以渭河爲首的“八水繞長安”的美稱。而要說到西安的山就更有名聲在外的驪山、翠華山。驪山在前期介紹宮殿羣的時候已經介紹過,今天咱們就重點介紹翠華山。好了,閒言少敘,我們就一起先去領略渭河之美。

渭 水 河

渭水河,故稱渭水或稱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渭河繞西安之北,於陝西潼關注入黃河,全長大約818公里。

渭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黃帝與炎帝被視爲中華民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爲姬,炎帝爲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

八水繞長安

1、渭河源頭

渭河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相傳,大禹當年在鳥鼠山用鐵鏟,鑿出泉水,引發了渭河,故沿線的人民又親切地稱它爲“禹河”。渭河的源頭是一個僅容一隻大碗的石穴,曰“品字泉”,即所謂“長流渭川水,溯到源頭只一盅”。《山海經·海內東經》載:“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也有同樣記載。這個渭河源頭可謂奇蹟。隋朝薛道衡有詩《渡北河》曰:“桃花長新浪,竹箭下奔流。”北河即指當時渭源縣北的渭河,可見當時源頭河水之豐、景色之美。

歷史上的渭河流域氣候溫潤,水草豐茂、沃野千里,被人們譽爲“天府之國”。那時的渭河支流充沛,大河泱泱,水碧浪青,鳥飛魚翔,充滿着詩意情懷。詩仙李白當年曾登上終南紫閣秀峯,北觀渭河,感慨道:“渭水銀河清,橫天流不息。”清人朱集義有詩讚美道:“長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蘆花載滿舟。江上太公何處去,煙波依舊漢時秋。”即便就是在二十年前,人們在幾十公里之外,遠眺渭河,只見其就像一條白色的飄帶蜿蜒東去。遠古的渭河充滿着豪情與氣勢,它波光粼粼,沉雄寬廣,滋潤着流域兩岸的土地。

渭河平原

2、文明起源

同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印度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一樣,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在中華文明的孕育過程中其作用也是舉足輕重。

《山海經·夸父逐日》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可見,在古人的心目中,渭河是與黃河同等重要的河流。先民的活動遺蹟表明,華夏文明的人文始祖大多出現在渭河流域,渭河是華夏文明的主流和正源,是真正意義上的“母親河”。

渭水之濱落日餘輝

《詩經·國風·秦風》中的一段可謂膾炙人口:“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源於2500年前秦地的一首民歌,是個描寫的是渭河畔繁茂的蘆葦蕩旁,河中的沙洲上有一位美麗的女子,讓作者心動不已,無限繾綣。這是一首描寫對意中人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悵的詩,也是描寫愛情的千古絕唱。千百年來,有關渭河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璨若珠璣,它見證着渭河歷史的悠久與文化的燦爛。從古老的《尚書》到《詩經》,從神話《山海經》到《周易》,渭水從來就與中華文化如影隨形。

3、姜太公釣魚

著名的故事《姜太公釣魚》就發生在渭水之濱。

《武王伐紂平話》卷下說:“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這就是《封神演義》裏面也講到的文王訪賢故事: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邊上遇見了一位釣魚的老人。老人鬚髮斑白,看去有七八十歲了。奇怪的是他一邊釣魚,一邊嘴裏不斷地嘮叨:快上鉤呀上鉤!願意上鉤的快來上鉤!再一看,老人釣魚的魚鉤離水面有三尺高,並且是直的,不是彎的,上面也沒有釣餌。文王看了很納悶,就過去和老人攀談起來。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遠古時代炎帝的後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湯陰縣)宰過牛,在黃河邊上的孟津賣過酒。他不會做買賣,虧了本,所以到渭水邊上來釣魚了其實是在等待賢明的君主來尋訪他。周文王和姜尚的談話中,發現姜尚是一個眼光遠大、學問淵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政治、軍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別是對於當時的政治形勢,分析的頭頭是道。他認爲商朝的天下不會很長久了,應當有賢明的領袖出來推翻它,建立一個新的朝廷,讓老百姓能過上舒服的日子。於是周文王拜姜尚爲國相,幫助他治理國家、訓練軍隊最終姜尚輔佐周武王終於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大周政權,而他也被後世尊稱爲“姜太公”。

4、運輸生命線

歷史上的渭河曾經是重要的航道,有過“一泓清波,鳥歡魚躍,百舸爭流”的怡人景象。

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輸粟濟晉救災,史稱“泛舟之役”。此後,歷代都以渭河爲貢道;漢唐時期,江南的糧食和其他各種物資,都是溯黃河而上,轉渭河運入長安。所以渭河航運一刻不能停歇,一直是長安的運輸生命線。由於渭河與長安的密切關係,賈島纔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佳句,而近人徐世昌也有“渭水橋邊獨倚闌,望中原是古長安”的吟唱;溫庭筠的《渭上題三首》曰:“目極雲霄思浩然,風帆一片水連天。”可以想見,當時的渭河真可謂煙波浩淼、白帆點點。不是江南,勝似江南。吟誦過“江南好”的白居易也曾寫詩稱讚渭河“渭水如鏡色,中有鯉與魴”,忍不住也要“偶持一竹竿,懸釣在其旁”了。冷朝陽詩曰:“晚來清渭上,疑似楚江邊。魚網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由於河運的發達,唐宋時期,渭河流域的造船業興旺。資料記載,如今眉縣的斜峪關曾經是北宋時期重要的造船基地,年造木船600多艘。

直至元代渭河依然是水量充沛,元代王冕《渭河道中》曰:“平地連滄海,孤城帶渭河。行人俱漢語,舟子半吳歌。野草驚秋短,魴魚出水多。”寬闊的水面、豐饒的物產,生機勃勃的萬類霜天,渭河流域呈現着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勝景圖。

翠 華 山

翠華山,位於西安以南的秦嶺北脈,海拔大約2132米。山形俊美、林木茂盛,素以“終南獨秀”著稱。翠華山原名一直稱爲太乙山,因道教傳說太乙真人曾在此修煉得名。

自中國秦王朝起,就已是歷代王朝選爲皇家“御苑”消夏避暑之地。秦始皇曾經在翠華山狩獵消遣,而漢武帝更是設立皇家御苑——上林苑。唐代的帝王更是在此興建了消夏避暑行宮作爲夏季辦公之所。

1、名稱由來

讀過《封神演義》的朋友對太乙真人一定不陌生。他是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是元始天尊的弟子,位列崑崙墟十二金仙:廣成子、赤精子、靈寶大法師、太乙真人、黃龍真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懼留孫、道行天尊、清虛道德真君之列。本人道法高深、法力無邊。更兼爲人正直,慈愛衆生。他修成正果後最終建道場於乾元山金光洞。提起他的徒弟更是大大的有名——哪吒三太子。

太乙真人對愛徒傾注了全部心血,又曾以蓮花、蓮藕爲哪吒重塑肉身,傳授哪吒一身的武藝和“三頭六臂”的變化,還將乾坤圈、混天綾、風火輪、九龍神火罩、火尖槍、金磚、陰陽劍等許多厲害的法寶一股腦全給了愛徒。太乙真人的形象通過《封神演義》和評書深入人心,影響深遠。據傳說太乙真人成道前一直潛心在翠華山修煉,潛心悟道,因此時至今日在翠華山仍有大量以太乙真人命名的自然景觀和大量建築,諸如:太乙池、太乙河、太乙觀、太乙殿等。

2、避暑勝地

別看翠華山離開西安市沒有多遠,離西安南郊直線距離大概23公里。可是它的小氣候卻是得天獨厚。尤其是到了盛夏,在西安市已經是驕陽似火、酷暑難耐的時候,翠華山依然是清風拂面、涼爽宜人。確實是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漢、唐時期帝王在夏季競相來此避暑消夏,翠華山有它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是、翠華山的氣候條件。翠華山林木蔥鬱茂盛,這裏既便盛夏依舊清涼無比。現代專家推測在唐代中原地區屬於歷史氣溫偏高期。都城長安的夏季炎熱異常、酷暑難耐,在長安已經是揮汗如雨的時候,翠華山依舊是春和景明;

蒼翠蔥蘢的翠華山

二是、與長安都城距離近,皇帝擺出儀仗車馬前行,不一刻即可抵達;三是、當時太乙山一直是道教名山,遍佈道教建築。而漢、唐時期帝王崇信道教者衆多。綜上兩點,難怪漢、唐帝王在這裏競相興建行宮來此避暑。

太乙池

翠華山山清水秀,景色如畫,最引人入勝的是峯頂的太乙池。太乙池羣山環峙,碧波盪漾,清明如鏡,纖塵不染。池南的太乙殿,是舊時遇旱祈雨之所。更有呂公洞、黃龍洞,池北的冰洞、風洞、八仙洞等頗有盛名。冰洞由巨石相依而成,在盛夏仍堅冰垂凌,四季陰冷刺骨,寒氣逼人。位於池西的風洞爲山崩遺蹟,由巨大花崗岩相抵而成,四季寒風凜冽,站在洞口就讓人瑟瑟發抖。冰洞東南有飛流直下的瀑布,形容壯觀。太乙池周圍。古代曾建許多廟宇,諸如老君庵、聖母行宮等。池東南有龍涎窩,東北有老君庵、金花洞、玉案峯等名勝,這裏風景優美,清雅幽靜。

時至今日,翠華山已經成爲西安市民夏日避暑休閒的勝地。每年農曆六月初一至初三,還會舉行翠華廟會,遊人如織,十分熱鬧。大家有機會可以親身來此體驗。

從下期開始我將和大家開始分享泉城濟南之行的所見、所聞、所感。很值得大家期待哦!

作者簡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