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慈禧太后,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说其是一个历史罪人。正是在她掌权的那半个世纪当中,使我国丢掉了很多领土,遭受到了来自列强们数次的欺压和侵略。然而,却也有不少人认为,清政府的衰败、腐朽以及国土的沦丧,也不能完全怪罪一个妇人。毕竟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原本就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

有的人说,是慈禧的无能和腐朽,才使清王朝亡了国。也有人说,若不是慈禧近半个世纪的苦苦支撑,可能清朝早就亡了。所以,无论是对于清王朝来说,还是对于民族兴衰而言,人们关于慈禧的功过始终都充满了分歧,就算到了今时今日,仍然在争论不休。

慈禧自17岁入宫,27岁守寡掌权,先后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任皇帝,实际主政47年。在这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帝,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甚至在临终之际,仍然决定了很多事情。其政治手腕不可谓不强,行事手段不可谓不狠。也正因此,才有人常将其与武则天进行对比,称她为晚清时代的无冕女皇。

其实,就清政府的腐朽与衰败而言,确实不是她引起的。因为自乾隆晚期,清政府就已出现了衰败的迹象。而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致使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也是在道光年间。而到了慈禧主政的时候,已经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了。而且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也被平定了。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慈禧掌权之后,通过重用洋务派,大力发展工商业,确实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形成了“同治中兴”的局面。与此同时,她还支持了左宗棠对新疆的收复行动保住了西北的大部分领土。也正是在她的支持下,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才得以开辟,汉臣才得到了重用,科举制度最终得到了废黜,改变了封建社会数千年的重农抑商政策。

从负面的评价来看,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常年奉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对外政策。才导致了国家的主权持续不断的被列强们所侵占。特别是在中法战争的处理上,正是因为她“乘胜即收”的主张,才使得法国攫取了不少利益。而后,更是因为她的寿诞,占用了北洋水师的军饷,才致使甲午战败。又是因为她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态度反复,才有了庚子赔款。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她还一直摇摆于改革与守旧之间,经常充当顽固派的保护伞。才导致了维新派的失败。不过话说回来,关于戊戌变法的失败,确实也不仅是慈禧的缘故。要知道,她一开始也是支持变法的,只是维新派的一些主张、举措实在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接受范围,她才最终将其进行了“扼杀”。

而且据历史资料记载,当年作为懿贵妃的慈禧,在《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也曾力劝咸丰皇帝废约抗战,甚至还差点因此惹来杀身之祸。由此可见,这个女人并非在主观上愿意“卖国求荣”,而只是身居高位,害怕因为得罪列强,而失去自己的权柄罢了。所以,在末代皇帝溥仪看来,关于慈禧的评价其实只有4个字:权欲极重

为了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她一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实现了清朝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正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她又束缚了光绪皇帝手脚,阻止了维新派的行动。她看似反复摇摆的施政方针,实际上都只是为了最大化的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正是这个欲望,让她在一些事情上丧失了原则,也正是基于这个欲望,她才一直妥协地周旋于各国之间,勉强维持了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关系。

所以,在很多西方人看来,慈禧一直都是一个十分厉害的女人。因为在同时期的数个东方帝国当中,只有慈禧统治的清帝国长期维持了相对独立的状态。而土耳其、印度、波斯等等都早已丧失了更多的主权,甚至完全沦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不过,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专找那些不如自己的去比。因为别人的不行,并不能证明你的成功。别国的屈辱,也不能抹掉自己的过失。因为,慈禧对于权力的欲望,本身就是出于私心,而正是这份私心,才使她长期致国家利益于不顾,造成了我国近代史上的种种耻辱。

【特别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喜欢历史人文故事的朋友欢迎点击上方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