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全稱爲'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太陽曆法″,其來源於伏羲所創立的'八卦太陽曆法'。

伏羲八卦太陽曆法,也稱先天八卦,共有八大節氣,也叫'四正四立',或'四正四偶″。四正爲 :乾1(夏至)、坤8(冬至)、離3(春分)、坎6(秋分);四立(偶)爲 :震4(立春)、巽5(立秋)、兌2(立夏)、艮7(立冬)。

二十四節氣,直接來源於伏羲八卦太陽曆法,是以'先天八卦″二十四爻(每卦三爻)爲準數,將八大節氣,變更爲二十四節氣的,在八大節氣方位不變的前提下,又增加了十六個節氣,並配以七十二侯(每侯五天)與二十四節氣對應,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太陽曆法,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對於二十四節氣是誰人所創,起源於誰,距今多少年了,爭議頗大,史載大概共有五說。

一說:是兩千多年前的鄧平所制《太初曆》,太遲了。

二說:是四千多年前的夏禹《夏小正》,也太遲。

三說:是四千五百多年前的帝嚳時代,也不太早。

四說:是黃帝派太臣制曆法,比較接近了。

五說:是史載神農炎帝'重卦″。'重卦″以爲着什麼?按天文曆法說,叫陰陽合曆;按《易》說,叫先天、後天八卦之'重″,即:產生了《易》之八八六十四卦!

然而,史載神農炎帝崇火、祟太陽,圖騰爲火鳳凰,按遠古'龍爲月、鳳爲曰'傳統貫列,其實行的必然是太陽曆法,再加上神農積極倡導刀耕火種,首先建立了農耕文明,沒有相應的歷法指導春種秋收,是絕對不可能的。神農炎帝之所以'重卦″,就是爲了製作更詳細的歷法,以適應農業生產需要。所以,是我們的神農大帝,首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太陽曆法!

不幸的是神農之後的炎帝們,一代不如一代,最終被西北來的軒轅黃帝打敗了。軒轅黃帝部族,原本是個信仰武力的遊牧部落,圖騰爲黃龍,實行的是方便於牧民遷徙的伏羲太陰曆法(月曆),軒轅黃帝雖然對炎帝實行的是懷柔政策,但爲'降其心,奪其志',徹底廢除了神農制定的二十四節氣太陽曆法!這也爲後來改朝換代,做出了標帥。爲此,凡改朝換代,必然要變更曆法,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民國xxx年。

說實話,黃帝入主中原,其文化和文明程度,是大大落後於炎帝部落的,如同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將耕地變草場一樣,非常落後。但好的先進的歷法,是不會埋沒的。直到帝嚳時代,爲了農業需要,纔開始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但還是以陰曆爲主,陽曆爲輔。到夏禹時代,在信仰上徹底反轉,又開始信仰火鳳凰了,所以,所用曆法也被反轉。直到鄧平等制定了《太初曆》後,才真正形成了'陰抱陽″的陰陽合曆,即:以陰曆初一、十五爲外在,以二十四節氣爲核心的歷法,巳近似於現代的農曆了。

所以,二十四節氣,最早起源於五千多年前的神農炎帝時代!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來歷與起源。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與起源(原創)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與起源(原創)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