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十多位皇帝中,除了結局最悲慘的明初建文帝朱允炆和明末亡國之君朱由檢外,中前期還有一位受過奇恥大辱的英宗皇帝朱祁鎮。

中國歷史中1449年的“土木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經歷的第一次重大失敗戰役。當朝皇帝朱祁鎮是870年前這場敗仗的主角。

明朝這位皇帝踐行“天子守國門” 結果完全出人預料

他當時年輕氣盛,不懂軍事指揮,卻決心踐行一次“天子守國門”想以此揚名天下。在專權宦官鼓動下冒然御駕親征,結果損兵折將,自己糊里糊塗當了漠北瓦刺軍的俘虜,也成了明代歷史上名聲最不光彩的皇帝。

不懂軍事、沒上過戰場、臨時拼湊兵馬、倉促出征,御駕親臨前線而被俘虜。作爲大明帝國的皇帝,朱祁鎮的這次舉動,放在世界戰場歷史中評述,也夠得上是“神操作”了?

朱祁鎮於1436年9歲時繼位當皇帝,年號正統。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並不是因爲才能如何出衆,而是他在出生四個月時就被他的父皇明宣宗朱瞻基立爲了皇太子,是靠子憑母貴上的位。再後來,他父皇朱瞻基駕崩,由於當時的皇太后張氏不願皇位落入襄王手中,才讓時年僅9歲的朱祁鎮坐上了龍椅,成了明英宗。

由於英宗年幼,朝政基本上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輔政,明朝一片欣欣向榮之勢。等張氏和“三楊”陸續去世後,朱祁鎮纔開始親政。

朱祁鎮崇拜先祖朱元璋、朱棣的武威,自己熱愛征戰,卻從未上過戰場。明正統三年(1438年)六月,西南麓川平緬宣撫司長官思任法舉兵內犯,製造分裂。對此,朝廷決定以武力征伐,命南方諸省調兵遣將,備足糧草武器,從正統六年至十三年,派出大軍“三徵麓川”,直至十四年(1449年),勝利班師,平定了麓川叛亂。

朱祁鎮被這場征戰勝利迷惑了心智,認爲出兵打仗很簡單,自己統軍作戰也一定能行,說不準也會將威名傳揚後世。

明朝北部邊境的瓦剌,原是蒙古中的一部分。元朝滅亡以後,一部分蒙古貴族退回蒙古草原和東北等地。後經朱元璋、朱棣派兵數次征討,其內部發生混亂,逐步分裂爲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在明朝初期,三部分別臣服於明朝,每年都要嚮明朝獻馬朝貢。

永樂十六年(1418年),馬哈木之子脫歡襲父爵爲順寧王。幾年之間,脫歡攻破韃靼,兼併其衆,又統一內部,雄視漠北。脫歡擁戴成吉思汗後裔脫脫不花爲可汗,受明朝封爲太師,掌瓦剌部實權。明英宗正統四年脫歡死,其子綽羅斯·也先繼位後,不僅漠南諸部全被征服,且東脅朝鮮,西略哈密,草原大半,盡爲其所制。

這位也先可汗,比其前輩兇悍且狡詐。他每年冬派遣人馬到明朝都城北京進貢獻馬,初期,所遣使者不過50人。因爲明朝廷對來進貢的所有人都有獎賞,後來也先貪迷朝廷厚賞,把每年進貢的人數增至兩千餘人,並屢屢索要貴重難得之物。稍不遂,即製造事端,迫使明廷所賜財物不得不歲歲增加。

明朝這位皇帝踐行“天子守國門” 結果完全出人預料

(也先畫像)

明正統十四年二月,也先遣派2000餘人的進貢隊伍到北京,詐稱3000人,嚮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專權朝政的大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只按實際人數發賞,並減去進貢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也先的要求。

也先聞訊大怒,遂於這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思路兵馬又分爲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明朝廷急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禦敵。

對於明朝君臣而言,北疆蒙古人的騷擾原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這次也先的入侵卻着實令他們大喫一驚,因爲早期的洪武朝、永樂朝,北方疆域都從沒遭遇過如此規模的入侵。

瓦剌軍來勢兇猛,迅速向南推進。明朝守衛邊境城府的將士,幾次交戰均告失利,急忙向京師請兵救援。面對嚴峻的戰爭威脅,從未上過戰場的明英宗朱祁鎮居然躍躍欲試。他心中有了御駕親征的打算。

被朱祁鎮寵信而把持朝政、又根本不懂軍事的宦官王振,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而是妄自尊大,以爲讓英宗皇帝親征,一定能把瓦刺兵馬嚇退。

因此,他爲了僥倖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朝廷上下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極力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他鼓吹朱祁鎮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可以在青史留下芳名。

22歲的朱祁鎮平日裏就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他記着“天子守國門”的祖訓,同時自己也幻想像曾祖父朱棣那樣,深入漠北建立赫赫軍功。

這次聽了王振的話,它認爲親征是自己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便不與大臣們商議,做出親征的決定,並宣佈兩天後立即出師。

朱祁鎮把統軍打仗看得如同兒戲一般簡單,卻根本沒意識到自己不具備朱元璋、朱棣等先皇的雄韜大略和沙場經驗。朝廷的大臣們雖然反對皇帝親征,卻不敢點破反對理由。而且,此時明軍主力都分散在外地,京城的御林軍和守衛兵馬兵員嚴重不足。

再說說那位慫恿皇帝御駕親征的宦官王振。

明朝這位皇帝踐行“天子守國門” 結果完全出人預料

(王振劇照)

他是明朝蔚州(今河北蔚縣)人,略通經書,能說會道,後來做了教官還中過舉。但見仕途無望,是便狠心自閹入宮。史料稱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早年入宮後,他討得明宣宗皇帝喜歡,得任爲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如今的英宗皇帝。英宗繼位後,升任掌司禮監。

正統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他見阻攔自己掌權的所有障礙都已經掃除,便對明太祖掛在宮門上那塊禁止宦官干預政事的鐵牌極不順眼,尋機把這塊牌子摘下來。此後,他在京城東部大興土木,建造豪華府第,編造罪名誅殺正直官員。朱祁鎮稱他爲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一時權傾朝野。

朱祁鎮下詔旨決定御駕親征,兵部尚書鄺野和侍郎于謙,力言明軍準備不夠,皇帝不宜輕率親征。吏部尚書王直亦率羣臣上疏說:如今秋暑末退,天氣炎熱,旱氣末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不甚充足。況且車駕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儘快抵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萬望皇帝取消親征之令,另行選將前往征討

可朱祁鎮就聽信王振的話,對衆大臣的諫阻,一句也聽不進去,非要親征不可。

爲了應付匆忙出征,王振打着皇帝得旗號,臨時拼湊了20萬兵馬,號稱50萬。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了。

明朝這位皇帝踐行“天子守國門” 結果完全出人預料

當時,與皇帝朱祁鎮、宦官王振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員。但朱祁鎮明確宣佈不許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指揮大權都交給宦官王振一人專斷。

朱祁鎮這次出征,作戰準備倉促,組織很不得當。大軍出發未到大同,軍中糧草已經斷檔。不斷有兵丁馬匹死亡。再加上連日風雨,人困馬乏,還未到達前線,軍心已經出現不穩之兆。

一些隨駕忠心正直官員,見到此種情景,再次請求朱祁鎮回軍。宦官王振聞此,大爲惱怒,爲了殺一做儆百,特罰諫阻最力的兵部尚書鄺野和戶部尚書王佐於早晨跪於草地之中,直到天黑才準起來。後來,有人以天象不佳諫阻,王振也不聽,仍然逼着隊伍繼續進發。

當時的大同鎮,平時有數萬兵力,6月還有京營增援的3萬人。就在朱祁鎮離開京城的前一天,總督大同軍務的西寧侯宋瑛和總兵官武進伯、朱冕等人,在陽和口與也先的騎兵爆發了大規模野戰。但結果卻是明軍全軍覆沒,宋瑛和朱冕雙雙戰死。監軍太監郭敬趴在草叢裏躲過一劫。

宋瑛和朱冕都出身於武將世家,一直擔任軍職,絕非不通軍務的紈絝子弟。他們的敗北,說明無論是明軍將領智略還是軍隊素質,都已經不如也先的兵馬強壯。大臣們得知此次戰敗的消息,心裏無不恐慌。

八月初,朱祁鎮的前鋒部隊抵達大同鎮附近的陽和城,發現城南遍地都是陣亡明軍的腐屍,嚇得官兵們魂不附體。三天後,明英宗朱祁鎮一行總算抵達了大同。監軍太監郭敬趕緊向朝中大太監王振彙報戰況。他提醒說,也先很是善於用兵,目前正潛伏在塞外準備埋伏明英宗的京營,如果繼續北進,“正中瓦剌之計”。

王振聽了郭敬介紹的軍情,心裏害怕起來,急忙稟告皇帝定奪。朱祁鎮這才感到事態嚴重,慌忙開始和大臣們商議撤兵回朝。

明朝這位皇帝踐行“天子守國門” 結果完全出人預料

(土木之變遺址)

王振首先提出從紫荊關(河北易縣西北)退兵,以便途經他的家鄉蔚州,讓皇帝駕幸他的府第,向家鄉黎民百姓顯示自己在朝中的威風和地位。一路從京城歷盡艱辛出來的大軍,還 沒與瓦剌也先的部隊接戰,即倉惶退兵,軍紀更加混亂。

回撤走了40裏以後,王振忽然想起,這麼多的人馬經過蔚州,一定會損壞他家鄉的田園莊稼。於是又臨時改變主意,下令火速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河北宣化)方向行進。朱祁鎮從小未離開過京城,對行軍打仗幾乎一竅不通,王振說啥就是啥,任由他亂指揮。

這時,也先已探知明軍不戰而逃,急忙驅兵前來追殺,形勢十分緊張。

隨行的大同參將郭登和大學士曹鼐等向王振建議說:“自此趨紫荊關,只有40裏,大人應該從紫荊關回京,不應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軍追及”。王振當即把他們罵回走,堅持折向宣府方向撤軍。

明軍迂迴繞走彎路,八月上旬才退到宣府。他們不敢逗留歇息,剛從宣府出城,就得到也先的人馬已經尾隨後面的報告。此時,皇帝朱祁鎮還抱有一絲戰勝也先的幻想,就命恭順侯吳克忠率軍迎戰。吳克忠原是蒙古族人,早年歸降明朝。曾多次隨明成祖朱棣北征,是一位久經戰陣的老將。但面對出生西蒙古的悍將也先,這位東蒙古老將領根本招架不住,很快便戰死陣前。

傍晚時,吳克忠戰敗身亡的消息傳回營中。王振催促朱祁鎮再派成國公朱勇和永順伯薛綬,領兵4萬迎戰。朱勇當時是京營中最受倚重的將領,有徵戰經驗,還長期負責京營的日常軍務。朱祁鎮對他寄予厚望。

不過,事與願違。在受命迎戰也先後,朱勇率軍返回雞鳴山的鷂兒嶺附近。明軍還沒來得及列陣,監軍劉僧就不顧地形情況,率部屬突入隘口。朱勇擔心劉僧有失,趕忙催兵追趕。結果中了也先瓦刺軍的埋伏,兩人一同戰死在了鷂兒嶺,數萬大軍除了死傷被俘的,全部潰散而逃

就在朱勇率軍阻擊之時,王振等簇擁着朱祁鎮的御駕加緊撤退。八月十三日,退到土木堡(現河北懷來東南)。

這裏離懷來城僅剩下20里路。隨行的文武官員都主張皇帝進入懷來城宿營。可王振卻以1000餘輛輜重軍車沒能到達爲由,害怕自己沿途搜刮來的財寶受損,便不顧皇帝和數萬兵馬的安危,傳令就在土木堡宿營。兵部尚書鄺野一再請奏要求朱祁鎮先行馳入居庸關,以保證聖駕安全,同時組織精銳部隊斷後。王振對此皆置之不理。

情況緊急,又實在沒有辦法,鄺野單身闖入皇帝行殿,請求朱祁鎮速行。王振見狀,怒不可遏,痛罵鄺野爲“腐儒”,污衊他不懂用兵之事。命令侍衛武土強行把鄺野拖出門外。

隔日早晨,朱祁鎮等想催營繼續出發,但爲時已晚,也先率瓦刺軍隊已經包圍了土木堡。

土木堡地勢較高,旁無泉水,南面15裏處有條河流,也被瓦刺軍隊佔領。明朝數萬軍隊被圍兩天,取不到水喝,王振下令士兵就地挖井二丈多深,也不見一點水滴。士兵們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怨聲載道,罵不絕口,陣營陷入渙散狀態。

率兵包圍土木堡的也先,知道明軍找不到水喝,飢渴難忍,便準備把他們引出堡壘,一舉殲滅。

明朝這位皇帝踐行“天子守國門” 結果完全出人預料

爲了把明軍引出軍營陣外,也先假意答應退兵,讓明軍前往南側的河邊飲水。結果,明朝君臣剛帶着部屬走到河邊,乾渴難耐的官兵們紛紛爭相搶水喝,陣營一片混亂。也先見狀,立即指揮騎兵圍殺而上。明軍轉瞬間就被瓦刺鐵騎衝得潰不成軍,棄甲狂奔。不少隨軍大臣也被射成了活靶子。

亂軍之中,朱祁鎮帶着一羣侍衛親兵想要突圍出去。但沒過多久,他身邊人便被敵軍打散,眼看突圍無望,朱祁鎮無奈跳下馬車,面向南方,就地盤膝而坐,等待就縛被抓。很快,瓦刺兵將把他生擒,當作戰利品獻給了被明朝冊封的太師也先

目睹這一切的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悲憤難忍,他掄起鐵錘對準萬惡的宦官王振的腦袋狠砸下去,將其殺死。樊忠隨後亦戰死。

此役明軍兵敗,大量輜重盡爲也先的瓦刺軍掠奪,從徵的100多名文武官員多數死難沙場,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脫。

朱祁鎮,這位一度幻想揚威天下,打敗漠北瓦刺強敵,冒然御駕親征的大明皇帝,由此開始了長達一年的俘虜生活。

而且朱祁鎮這次愚蠢舉動,不但把大明朝數十年積累的文武人才、數十萬精銳、數不清的戰略物資一朝斷送,還讓周邊蠢蠢欲動的島國和部落看出了大明王朝的外強中乾,從明英宗開了個頭,後來瓦剌、後金、倭寇紛紛叩關攻門,對大明江山燒殺搶掠,而大明軍隊在土木堡之後,就一直沒緩過元氣來。明王朝最終被李自成和滿清所滅。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