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古代的英雄人物要想稱王稱帝必須有着嚴格的排他性,沒有一個帝王能夠容忍他人與自己平起平坐,更不可能容忍自己頭上還有另一個帝王的存在。所以當一個英雄準備稱王稱帝的時候,那些比他地位還高的人就成了他們邁向最高寶座的絆腳石。

對於這些絆腳石,英雄們採取了不同的辦法,或殺或廢,或者逼迫他們退位禪讓,而項羽和朱元璋用了同一個辦法——那就是殺掉。

項羽要搬掉的這塊絆腳石是義帝熊心。

熊心是楚國末代君主楚懷王的孫子,楚國滅亡之後淪落民間成了放牛娃,秦末項梁起兵反秦,爲了能夠號召楚地的人民項梁立了熊心爲楚王,以他作爲旗幟(或者說傀儡)來號召楚地人民反秦。

義帝熊心

楚王熊心最著名的政治宣言是與劉邦、項羽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之後項羽雖然在鉅鹿之戰中殲滅了秦軍主力,但是劉邦卻率軍先入關中。

項羽兵強馬壯且好勝心極強,怎麼可能容忍劉邦先於自己稱王,於是他向熊心提出封自己爲王,但是熊心表示“如約”,意思很明確,按照之前的約定辦,那麼劉邦先入關中,則劉邦應該被封王。

驕傲的項羽怎麼可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項羽拋開楚王熊心自行封賞,將楚王尊爲“義帝”,然後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天下諸侯進行封賞,將劉邦封王漢王,項羽自己則爲“西楚霸王”,爲天下共主,義帝手上並無實權也只能任由項羽爲之。

然而,事情到這裏並沒有結束,項羽覺得自己上面還有一個“義帝”,雖然是個傀儡,但是畢竟名義上是自己的主子,從來不甘居於人下的項羽動了殺心,想要除掉義帝。

公元前206年,項羽打算回到自己的都城彭城,將義帝則遷徙到湖南長沙郴縣,在遷徙的過程中,項羽密令九江王英布將義帝弒殺,總算除掉壓在自己頭上的一塊石頭,出了一口惡氣。

而朱元璋在稱帝之前,也有一塊石頭要搬,他就是小明王韓林兒。

韓林兒是元末起義軍領袖韓山童的兒子,韓山童在起義之後自稱彌勒降生,明王出世,於是被尊爲明王,不久之後被元軍擒殺,之後他的兒子被部將擁立,稱小明王。

韓林兒

而朱元璋在元末的亂世之中採納了謀士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他低調的積攢着自己的實力,並沒有稱王去做出頭鳥,他名義上一直效忠於小明王韓林兒的宋政權,並一直採用韓林兒的年號“龍鳳”。

朱元璋

韓林兒的地盤處在朱元璋和元軍之間,所以朱元璋有了韓林兒的宋政權作爲緩衝地帶,才得以在江南收拾掉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割據勢力,最終統一南方。

隨着朱元璋實力的漸漸增長,小明王韓林兒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韓林兒名義上是朱元璋的領導,但是朱元璋的實力又比韓林兒強很多,而且朱元璋肯定是要自己稱帝的,但是稱帝之後原先的領導韓林兒怎麼安排,這是一個讓朱元璋十分頭疼的問題。

1366年,韓林兒的地盤安豐被張士誠攻破,朱元璋率兵前去救援,救出韓林兒之後派手下大將廖永忠護送韓林兒回應天,沒想到船到瓜步時船翻了,韓林兒掉入江中被淹死了,史書上雖無正式記載,但是基本可以這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次精心策劃的陰謀,因爲犯下如此大罪的廖永忠並沒有被處死,而只不過喫了一頓打罷了。

爲了搬開自己稱王稱帝的絆腳石,項羽和朱元璋都採用了同樣的辦法,只不過1500年之後,朱元璋辦得更漂亮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