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鼓膜的有效振動面積比鐙骨底板的面積大17倍,聽骨鏈又具有槓桿的作用,其長臂位於鼓膜一端,因此使得聲音從鼓膜傳到內耳淋巴液時,能量增加了將近30dB,彌補了聲音由空氣傳入液體時的損失。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耳主要起着傳導和擴大聲音的作用。

內耳:結構非常複雜,由前庭、半規管和耳蝸三部分組成。前兩部分負責平衡感覺,而後者與聽覺有關。

耳蝸的外型像一個蝸牛的殼,中間有一骨性的軸稱蝸軸,螺旋狀的骨管圍着蝸軸由下向上盤旋,共有兩週半或兩週半多一點,分別叫底周、中周和頂周,全長約30mm。在中空的骨性螺旋管又被骨組織和膜結構分成三個管腔,分別叫前庭階、中階(蝸管)和鼓階。

前庭階通過前庭窗與聽骨鏈聯繫;鼓階隔着圓窗膜與鼓室相鄰;前庭階和鼓階中充滿着外淋巴。中階是一膜性結構的盲管,內部有內淋巴液,其中有與感受聲音有關的重要結構--螺旋器,我們常說的毛細胞就位於這個部位。當聲音傳到內耳時,首先引起外淋巴的波動,繼而影響到中階和其中的內淋巴,從而刺激毛細胞產生生物電,後者沿着聽神經和聽覺傳導路向聽覺中樞傳導,聽覺中樞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分析和綜合,從而產生“聽”的感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