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 韓理)訊,在經歷了又一波全球股市大跌後,A股市場3月17日再度上演"V"型反轉。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深成指數小幅收跌,創業板指收漲0.36%。

而市場震盪背後,資金流向也出現了不同的變化。財聯社記者瞭解到,一方面隨着賺錢效應減弱,新發基金市場受到了波及。雖然本週仍有不少權益類基金髮行,但是發行首日即完成募集目標的基金並未出現。而另一方面,各家公司的權益類產品申贖卻總體平穩,甚至有公司反映出現了大比例申購。

權益基金申贖總體平穩

市場震盪之下,公募基金髮行並沒有放緩。財聯社記者據Choice數據統計,本週共有包括鵬華穩健回報、華安醫療創新、永贏股息優選等在內10只主動權益類基金髮行。3月16日-17日就已經發了8只,而截至發稿,已經發行的8只主動權益基金均未公告提前結束募集。

不過,財聯社記者瞭解到,在新發基金受到市場行情不佳而導致發行成績低於預期的同時,存續主動權益類基金和ETF基金申贖卻總體表現平穩,甚至部分基金還出現了大比例淨申購。

"今天總體是大比例申購的,有贖回意願的投資者在前一段時間市場波動較大之際,就已經贖回了。"一家中型公募基金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

不過,上海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則表示:"大致情況還是有部分贖回,但並沒有鉅額贖回,受外圍市場影響有限。"

某外資背景的公募基金人士亦表示:"近兩個交易日總體處於小幅贖回的狀態,反而是債券基金有一定流入。"

此外,還有多家公募基金人士回應財聯社記者稱,總體情況平穩。華南一家公募人士稱:"我們申贖總體還是比較平穩的。其實行業裏也並未聽說有異常情況。"

而與權益類基金總體表現平穩相比,ETF基金則更受資金追捧。

星礦數據顯示,自上週市場出現大幅波動以來,權益類ETF總體份額在不斷增加。自3月9日以來,權益類ETF總份額已經增加了超157億份,若以成交均價計算,流入資金超過211億元。

科技類ETF依然是資金搶籌的重點。3月16日,在市場大跌之際,華夏中證5GETF、華夏半導體ETF、銀華通信主題ETF等三隻ETF份額增長仍超過10億份。

值得一提的是,當今天熱點板塊再度切換時,科技板塊成爲市場反彈的"領先者",互聯網、軟件、通信網絡等板塊領漲。

財聯社記者還從業內獲悉,今天(3月17日),多隻有代表性的科技類ETF亦得到了淨申購,華夏5GETF、國泰半導體50ETF淨流入均爲近5億元。此外,部分主流寬基亦獲得資金追捧,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資金流入近24億元,南方中證500ETF流入約11億元,華夏上證50ETF流入約12億元。

後市觀點出現分化

有業內人士分析,無論是ETF份額逆市增長,還是部分投資者仍在場外申購存續基金,可見市場調整之下,仍有不少資金看好市場和相關板塊。

博時基金董事總經理兼股票投資部總經理李權勝告訴財聯社記者:"雖然目前市場仍然體現出較大的波動性,對於市場長期走勢,我們總體是相對正面的;尤其是國內目前疫情控制已初見成效,未來國內經濟活動如果得以迅速有效恢復,則A股走勢相比全球市場體現出更明顯的韌性。我們長期的佈局主要是三方向:消費,醫藥和科技。"

對於目前的操作,李權勝表示,基於流動性層面的考慮,在倉位層面我們要求做一定的控制;更多則是組合持倉結構層面的調整,主要是基於更長期投資考量的佈局。

不過,與基金市場資金總體平穩不同,北向資金仍在持續流出。儘管A股在3月17日上演"V型"反彈,但依然沒能阻擋北向資金流出的步伐。

星礦數據顯示,3月17日,北向資金淨流出超過82億元,其中滬股通流出56.02億元,深股通流出26.36億元。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已經連續5個交易日淨流出。

某信託系公募人士認爲,雖然國內政策空間比海外大,但強刺激的政策手段仍未看到,而且二季度出口可能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市場不具備持續上漲的基礎,而且後續一季報的業績驗證期到來,市場交易活躍度也在下降,成交金額在下降,ETF擴張也受到了一定限制。

某外資背景公募人士亦表示,政策面上,政府當前採取的下調利率、減免稅費等政策有助於緩解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尤其是對經濟薄弱地區的小微企業支持力度較強,有力支持中小企業恢復正常經營,但由於需求難以快速補足缺口,預計上半年企業利潤不會太樂觀。

"從中期(6個月)角度看,市場可能仍將處在震盪之中,經濟會逐漸恢復,但流動性也會收緊,市場存在結構性機會。預計經濟在三季度企穩並恢復較高增長,股市或短期反彈,但反轉機會可能要到下半年。"該人士補充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