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因手抖拿不穩筷、喫不好飯?

你是否因手抖曾經漂亮的字體變成草書?

你是否因手抖幹不了活,分擔不了家務?

你是否感覺疑惑和迷茫?

爲什麼突然間好好的手卻莫名其妙的抖個不停?

手發抖是不受控制的異常症狀,一般是指手的運動障礙,也就是無法正常的靈活發揮手的作用,如抓不住東西、寫不了字、倒不了水、喫不了飯等。

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老人會出現手抖的現象,其實你不知道,手抖是疾病給您發出的徵兆和警告。手抖在臨牀上稱之爲震顫,手抖雖然是在手部的症狀,但是它的病根多在大腦,一般因某種疾病使大腦涉及運動協調的區域受到損耗。老年人手抖的原因很多,除了精神因素外,手抖還代表着各種疾病的潛伏在體內。手抖應警惕帕金森。

病理性手抖,醫學上稱“震顫”;是指手不隨意的顫動,常爲永久性的。主要分爲靜止性手抖和運動性手抖兩種類型。其中靜止性手抖是肌肉在完全放鬆的情況下,即安靜的狀態下出現的手抖。這種手抖在睡覺時就可消失,手抖速度爲4—6次/秒,比較有規律,典型的疾病如帕金森綜合徵。運動性手抖是隻在運動時出現手抖,運動接近目標時抖動加重。如醫生給病人做指鼻試驗時,要病人伸直前臂;再用食指指自己的鼻尖;食指尖越接近鼻尖,手的抖動就越明顯。運動性手抖無規律,抖動幅度大,受情緒影響而增強,常見於腦神經和上肢神經的病變。

這種問題常常製造了一個使病人感覺到恐懼的情境。比如,你非常擔心工作有別人在場時手會發抖,結果別人來到你面前時,你的手真的在抖動了。在預期性焦慮症中,引起心理反應的症狀的焦慮會加劇或導致症狀的產生。而症狀的出現又進一步強化預期性焦慮,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在這個惡性循環中,你被封閉起來而不能自拔。

1、減少自我關注。

它的意思是,你要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你所面臨的具體事務上,而不要關注自己的感覺。 這是很重要的。當你發現你在關注自己的臉是不是紅了,心是不是跳快了,關注這類問題時,神經系統的活動就會不由自主地受到激活或強化。而你減少關注它,就可以使它得到休息,其衝動強度也就自然減弱了。爲了減小對自我的關注,你要在所處的情境中學會關注你的真正的問題,比如你的應聘,你的考官,你的環境等。

2、放棄控制意圖。

它的意思是,通常我們發現自己不自然了,臉紅了,手抖了, 我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做出努力來控制自己的這些反應。問題是,植物神經系統的工作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受到我們的意識的控制的。所以我們越是努力去控制,就越是容易發現我們的控制無效,結果就讓自己處於緊張,甚至焦慮不堪的狀態裏了。而如果我們放棄控制意圖,不去理會,它倒是會自動熄滅的。放棄控制的意圖,也就要求你對最壞的後果心中有數並能坦然接受:大不了我這一次應聘落選,我可以東山再起嘛!我還年輕,不怕一時挫折,不會一蹶不振!

3、培養接受態度。

它的意思是,我們要學會與症狀爲友。當我們發現自己欲手抖臉紅時,我們不要與之爲敵, 進行鬥爭,控制,而是要學會接受它。我們可以對自己這樣說,我就是有些膽小,有些靦腆,這沒什麼啦。來吧,就臉紅吧,就手抖吧。如果你能這樣對自己說,(即自言自語),神經系統的工作就會變得強度降低,對我們的影響也變小了。而我們的對抗,則強化了它。接受它,沒有關係的。與症狀和平共處,必定也就相安無事了。接受的態度之下,就可以以柔克剛,以智取勝了。

各位廣大的朋友們我這裏所提供的方法。如果有效就一切OK。如果一時間沒有效果,也不要緊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發展過程,一步到位的情況畢竟少見。所以當出現挫折時,你也要有耐心,堅持做下去,慢慢學習慢慢適應也就會慢慢好起來了。

祝:

各位患友

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