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此,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探索了一系列创新审理机制来提升裁判效率,包括完善争点固定机制、实行远程视频开庭、开展案件审理模型系统化建设等。2017年至2018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在两起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中分别判令被告承担1505万元和900万元高额赔偿,另有多起案件均以被告支付高达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软件采购费用与原告达成和解。

告别“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企业维权更积极主动

“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这是许多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进行维权时必须直面的三个痛点。也正因为这些难点的长期存在,资源少、资本实力并不雄厚的一些民营企业在被侵权时就显得十分被动。

为此,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多措并举,通过创新审判工作机制,强化司法保护力度,提升司法保护效果。该院今天通报了2017年至2018年专利案件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审判情况以及典型案例。

审判白皮书显示,2017年至2018年,该院共受理专利案件1074件。其中,受理侵害专利权案件882件,占专利案件总量的82%。与此同时,职务发明纠纷明显上升,通信技术、基因检测、生物医药、3D打印、手机芯片、工业设计软件等新技术领域案件增多。2017年至2018年,该院共受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702件,其中合同类案件占比达到81.74%,主要表现为计算机开发合同纠纷案件增长。同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的涉案标的额大幅上升,2017年至2018年平均起诉标的额为146万元,最高的一起标的额达到9990万元。

完善证据保全制度,让举证不再难

“举证难”是长期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而在一些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中,“举证难”这一特点尤其突出,终端用户商业性使用盗版软件,但权利人通常都难以直接取得相关证据。

对此,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充分发挥诉前证据保全的制度效能,对于权利人提出的证据保全申请积极受理、快速审查、依法裁定,并由法官、执行人员、技术专家组成的保全团队现场实施证据保全。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依法裁定支持权利人申请的诉前证据保全27件,有效解决了权利人“举证难”问题。

优化争点固定机制、探索远程视频开庭,大力提升案件审判效率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事实复杂、技术问题与法律问题交织,因此案件审理周期也较长。为此,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探索了一系列创新审理机制来提升裁判效率,包括完善争点固定机制、实行远程视频开庭、开展案件审理模型系统化建设等。

据了解,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已制定了《远程视频审理案件操作规则》,对于事实清楚、争点明晰的案件,充分发挥互联网法庭的科技优势,进行远程视频开庭,促进案件快审快结,既解决了当事人时间、经济成本,也让当事人从智慧法院的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

为了加快案件审理进度,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还进一步完善争点固定机制,引导当事人庭前提交书面诉辩意见,固定争议焦点。

不断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

“维权成本高、侵权代价低”,这是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不断发生侵权事件的最大诱因。为了彻底改变这样的社会认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不断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正确运用法定赔偿制度、全面支持维权合理支出、构建有利于专利价值实现的损害赔偿机制等。

2017年至2018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在两起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中分别判令被告承担1505万元和900万元高额赔偿,另有多起案件均以被告支付高达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软件采购费用与原告达成和解。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的几起判决让那些存在重复侵权、恶意侵权行为的企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进一步推动了软件正版化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