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騰訊對於微信剋制的B面,是對於金融科技的野心。第二,姍姍來遲的騰訊微信視頻號。

騰訊2019年收入3772.89億元,淨利潤933.1億元。”

如果說騰訊是家剋制的公司,應該沒有人會反駁。

最新的2019年財報顯示,2019年全年收入爲3772.89億元,市場預期爲3764.45億元,上年同期爲3126.94億元,同比增21%。淨利潤爲933.1億元,市場預期爲943.15億元,上年同期爲787.19億元,同比增19%。

用戶數據方面,拳頭產品微信QQ月活用戶高達11.6億,同比增長6.1%。現金牛遊戲業務在《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的帶動下繼續保持增長,2019Q4同比增長25%。

這份略超預期的財報,是騰訊拆分新業務後的第一個完整年報。從2019Q1開始,騰訊更新了營收類目,往年令人頭疼的“其他收入”拆分爲了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和其他。由此,“其他收入”的佔比也從25%下降到了2%左右。

拆分收入透露着兩個原因,一方面是“其他”收入過大,不利於投資者溝通交流,另一方面,也是騰訊認爲時間已經成熟,是時候把這塊業務拉出來見見人了。

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也不負衆望的,營收以39%的增速保持着強勁勢頭,毛利率從2018年的25%提高到2019年的27%。

但是騰訊的傳統業務卻顯示出些許疲態。特別是網絡廣告板塊的增速僅爲18%,略有放緩。這之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騰訊自身對於微信變現的剋制。但作爲一家市值超3.1萬億的巨無霸,將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單獨披露,足以說明其野心。

剋制以外的危機

儘管手握着微信QQ這一宇宙級流量入口,廣告業務依然是公司的短板,這其中風險與機遇並存。

年報來看,2019年其廣告收入爲683.8億元,包括了社交以及媒體兩部分業務。其中,社交廣告主要是微信朋友圈、小程序以及QQ看點的廣告收入,這部分每季度都保持了同比30%以上的增長;媒體廣告的營收則同比下滑15%,延續此前下滑態勢。

騰訊廣告業務的ARPU爲59元,顯著低於同行,臉書FB.O)廣告業務ARPU爲198元,百度廣告業務ARPU爲71元。

騰訊廣告業務疲軟,既有騰訊內部體制的問題,也有張小龍對微信的剋制。

騰訊過去的戰略在開拓新流量和充分開發現有流量之間有所搖擺,2017年短視頻的興起把騰訊吸引到了開拓了新流量這條路上,從而重金投入微視,當微視戰略失敗後,騰訊才發現做好現有流量變現性價比要高的多。

兜兜轉轉後,騰訊終於要向微信要效益了,除了微信支付外,就是微信廣告的三件套,包括朋友圈、公衆號及小程序廣告。

但是,騰訊在實際操作上顯然還有不少問題,這不是單單用“剋制”就能解釋的。

第一,騰訊中臺戰略的執行力。

騰訊2018年就提出了中臺戰略。拿微信朋友圈廣告來說,騰訊要在不侵犯用戶隱私的情況下,給用戶畫像從而推送廣告,勢必需要一箇中臺來綜合處理各類“非隱私”的信息,只有打通內部的牆,建立更多連接點,才能獲取更加綜合的信息。不過,從微信前一段時間封殺QQ小程序來看,騰訊內部的牆還遠遠沒有打通。

即使按騰訊的解釋,微信對內對外一視同仁,也很難說的過去。根據科斯定理,組織存在的意義就是要讓內部交易成本小於外部交易成本,騰訊現在的做法相當於內外沒有分別,組織的效率就無從體現了。

第二,姍姍來遲的騰訊微信視頻號。

微信希望借視頻號在用戶的私域和公域之間找到結合點,但起步有些晚了。

近幾個月,出現了一種非常明顯的趨勢,那就是公衆號文案的視頻化。

如“飯統戴老闆”、“半佛仙人”等這樣的頭部公衆號,已經在B站開通賬戶,將公衆號文章視頻化,視頻長度一般在10到20分鐘。其實,這類視頻的製作難度不大,就是把公衆號的文案加上一定的視頻剪輯。

有視頻版本在,在微信公衆號看圖文版本的吸引力自然大大下降了。

微信開通視頻號,也很難阻止長內容的外流,因爲在微信在看中長視頻時,跳出聊天是很不方便的,需要微信對界面和交互有較大調整。

短內容目前應該是微信視頻號的主攻方向,但生態還未完全建立,目前央視等官媒貢獻了主要內容。要搶走微博、抖音的視頻流量,張小龍還需給視頻號更大的流量扶持。

第三,微盟“刪庫”事件的信任危機。

2月23日,SaaS服務商微盟遭遇員工“刪庫”,服務器出現大面積故障,百萬商家受到波及。

微盟既是騰訊投資的公司,其SaaS業務也“寄生”在微信之上,可以說是騰訊的“小弟”。微盟前期爲小程序在各行業的落地攻城拔寨,如今這種作用也會同樣反噬。微信與它的“SaaS技術聯盟”正在面臨一場信任危機,那就是如何保證微信小程序的安全。

與此同時,競爭對手支付寶宣佈全面升級爲數字生活開放平臺,通過開放平臺戰略,幫助線下4000萬商家實現數字化升級。

這場爭奪商戶私域流量入口的戰爭仍在繼續,微信也許有必要在安全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改進現有的架構,從而重新贏得商家們的信任。

一位投資人曾經告訴界面新聞,他投資騰訊最看重的是其較大的潛在盈利邊界。

潛在盈利邊界是,企業在不削弱競爭優勢的情況下,所能實現最大的盈利。可以簡單劃分爲三種情況,一是能提價但不提價,二是有流量和客戶但變現不充分,三是投入大量投入研發或固定資產壓低了短期利潤。

騰訊顯然屬於第二種。微信廣告的變現能力,決定了騰訊廣告業務能達到的高度,目前這是騰訊較弱的點,也是潛在的爆發點。

金融科技的野心

騰訊對於微信剋制的B面,是對於金融科技的野心。

具體來看,金融科技是指微信支付相關業務,2019年實現營收843.5億元,企業服務是指以Saas、IaaS以及PaaS、公共服務爲主的雲業務,2019年實現營收170億元。

手續費目前仍然是微信支付的主要收入來源,微信收取交易額的0.6%到1%,由此衍生的金融業務還包括總規模8000億元理財通,總規模3000億元的微粒貸等。

在金融科技業務高速增長的背後,有一組數據值得我們注意。根據騰訊發佈的《碼上經濟影響力報告》,截至2019年,超5000萬個體商戶和商家活躍在微信支付平臺,佔全國個體工商戶總數的79.4%。

這意味着,微信支付未來在線下商家的滲透率提升方面,空間可能已經不大。

過去,微信支付依託於微信的便捷性,在小額支付中佔據了領先地位,但隨着小額支付的滲透率提升,這部分紅利或將喫盡。微信支付未來將與支付寶在大額支付上正面硬扛,根據易觀數據,微信支付的在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總額中的市場份額目前近40%,仍落後於支付寶。

騰訊要進入的大額支付也正是阿里重兵佈防的領域,比如在新零售領域的阿里商業操作系統,醫療領域的阿里健康(00241.HK)等。

騰訊要在這些領域能有多大作爲,取決於其產業互聯網轉型的力度。

目前,騰訊共有六大事業羣,其中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承擔了產業互聯網轉型的主攻任務,這也是金融科技營收來源的主要部門,部門深耕的垂直行業包括智慧零售、醫療、教育、出行、製造、智慧城市等。

騰訊對這一領域也是不斷加碼。據騰訊官微消息,騰訊目前正在社招的崗位超過了5000人,2020年全年招聘數量將比2019年提升25%以上,其中增加許多騰訊抗疫服務產品的崗位需求,包括騰訊醫療、騰訊會議、企業微信、微信搜一搜與小程序、騰訊智慧教育、騰訊智慧政務等。

財報中還特地指出騰訊會議以及騰訊健康對疫情的貢獻。騰訊會議自2019年12月底推出後的兩個月內,日活躍賬戶數超過1000萬。醫療方面,騰訊健康成爲超過3億微信用戶獲取實時疫情數據、線上問診及AI自診等服務的重要渠道。

隨着騰訊在產業互聯網布局的深入,可以預見,騰訊在研發投入的力度將進一步提高。

在全球頭部互聯網企業中,騰訊既是研發投入絕對值最少的爲304億元,也是投入比例最少的,僅爲8%。2019財年,亞馬遜(AMZN.O)研發開支絕對值最高,約合2507億元人民幣,臉書(FB.O)研發開支佔營收比例最高,爲19.2%。

從歷史看,2007年到2015年,騰訊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維持在8.5%到10%之間,從2016年開始,這個比例首次下滑到8%以下,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維持在7.3%的歷史較低水平,直到2019年,騰訊研發投入比例纔出現拐頭向上的趨勢。

騰訊的研發無疑是高效的,花更少的錢維持了增長。這和騰訊以遊戲作爲主業有關,2019年,遊戲佔其營收的三成,貢獻一半左右的毛利,所以騰訊研發的內容很大一部分自然也是遊戲,這和其他互聯網企業有很大區別。2015年底上線的《王者榮耀》更是讓騰訊找到了“印鈔機”,使得騰訊可以在隨後幾年壓低研發投入比例。

騰訊在產業互聯網的深入勢必將增加與阿里業務的重合度,研發投入強度也有望向阿里看齊。從阿里過去的情況看,其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在9%到14.5%之間波動,整體顯著高於騰訊。未來幾年,騰訊的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可能將再次恢復到其歷史上較高的水平,即9%以上。

作爲市值超3.1萬億的超級巨無霸,騰訊依然能保持利潤同比兩位數的增長,着實有些可怕。擁有遊戲和微信兩大拳頭產品的騰訊,短期內的目光勢必着眼於金融科技。而這一切纔剛剛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