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似乎當年的“做米做不起來,做油做不起來,做藥做不起來,做牛奶做不起來,做房地產還是做不起來”的狀況,又在金健米業重現了。

撰文|黃文成 實習生彭佳惠

編輯|暮雲

正文共2438個字,預計閱讀6分鐘▼

“永不分紅,永不賺錢,永不退市,永不變天”。

金健米業這隻“不死鳥”上市20年以來,僅四個年份實現扣非淨利潤爲正數,其餘都是虧損狀態。

10月30日晚間,金健米業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長、董事謝文輝辭去公司一切職務,其在金健米業作爲一把手已有5年時間。

同日,金健米業發佈的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753.01萬元,同比下降293.77%。這或許是謝文輝辭職的真正誘因。

而謝文輝的辭職,難免讓人想起2011年前任董事長肖立成辭職時那一幕。在擔任公司董事長5年時間後,肖立成沒有把金健米業從掙扎的泥濘中拖出來,甚至一度徘徊在退市的邊緣。

▼ 任職5年未能改變金健米業現狀▼

公告顯示,因工作調動原因,謝文輝申請辭去金健米業董事、董事長及董事會相關專門委員會的職務。謝文輝將不在金健米業擔任任何職務。

據其簡歷顯示,謝文輝自2010年12月至今,擔任湖南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董事長、黨委書記。2013年3月份,謝文輝被選爲金健米業董事長,一直擔任該職務至今。

在其擔任董事長期間,雖然金健米業的營收從14億元左右,提升至2017年27億元左右,但是並沒有扭轉公司業績頹勢,甚至虧損幅度還不斷擴大,至2015年時達到頂峯,當年金健米業淨利潤虧損-1.73億元,同比上年下滑幅度高達1505.80%,扣非淨利潤虧損-1.26億元。

湖南糧食集團入主前夕,金健米業資產負債率高達62.87%,財務成本居高不下。“2013年糧食集團入主金健,通過定向增發,極大地改善了公司的資本結構和財務狀況。”時任金健米業董祕劉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然而,至謝文輝去職之時,金健米業的負債率再度回到了60%以上,據2018年三季報顯示,金健米業資產負債率爲61.77%。而當年向媒體表態的董祕劉俊早已離開了上市公司。

根據當年金健米業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2018年產銷糧油1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

顯然,2018年要完成這一目標恐怕很難了,據2018年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金健米業實現營收僅爲21.92億元,距離百億營收的目標還差之千里。

似乎當年的“做米做不起來,做油做不起來,做藥做不起來,做牛奶做不起來,做房地產還是做不起來”的狀況,又在金健米業重現了。

▼ 20年間僅有4年的扣非淨利爲正▼

2013年,湖南糧食集團入主金健米業,當時市場給出了非常高的預期,謝文輝也隨之上任金健米業董事長,隨後公司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就是通過定向增發,爲公司補充了4億元的流動資金,另外,在產業佈局、產品結構、營銷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調整。

此後,金健米業加大了兼併整合力度,2014年併購或租賃經營長沙丁家嶺米廠、開慧米廠、金山農產品貿易公司,整合益陽口口香米業;2015年公司又合資成立了金健農產品(湖南和營口)有限公司、金健冷凍食品有限公司,收購“中意食品”整體資產,成立湖南新中意食品公司。

然而,預期並未實現,公司依然陷入連年扣非淨利潤虧損的泥淖之中。在謝文輝任職期間,金健米業沒有一年實現真正的盈利,儘管在2016年以後扣非淨利潤虧損幅度明顯大幅下降,但2018年前三季度,虧損幅度又進一步加大。

此外,據IF財經觀察統計發現,金健米業自1998年4月份上市以來,除了1999年、2000年、2001年以及2006年之外,其餘的年份扣非淨利潤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多數年份都是依靠着非經常性損益保住上市公司殼子。而且20年中,僅1999年、2001年、2006年分紅。

在2015年三季報中,公司給出的虧損的一條原因就是最好的印證:“公司收到的政府補助同比減少1485萬元。”換句話來講,公司虧損的原因竟然“賴到”政府補貼減少上了。

▼ 4只湘股近10年扣非淨利均爲負▼

在湖南上市公司有個“奇葩”的特點,那就是不少公司靠着非經常性損益成功躲避了退市風險,甚至有的公司超過10年時間都是依靠非經常性損益。

據IF財經觀察統計,103家湘股中,有4只在近10年內扣非淨利潤爲負數,分別是南華生物、恆立實業、金健米業、華升股份。

此外,近5年時間內扣非淨利潤爲負數的,除了上述四家外,還有博雲新材、大康農業、湘郵科技、科力遠。

從這8家公司可以看出一個共同點,他們多數屬於國企或國資控股(僅恆立實業和大康農業爲民營企業,其中恆立實業前身也是國企),他們依靠着政府的補助,數次避開了退市制度的制裁。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公司上市之初,不少是爲了實現脫困,解決企業資金困難的問題,不得已選擇上市的。所以,有了資本市場補血之後,他們依然顯得營養不良,以至於後來不得不靠政府的補助來維持“生命”。

每到年底,都是這些公司管理層最爲頭疼的時候,如何才能保住不虧損,保住殼子不丟掉。

▼ 扣非淨利潤何時才能列入退市標準▼

根據現行的制度規定,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連續爲負值或者因追溯重述導致最近兩個會計年度淨利潤連續爲負值的,將實行退市風險警示。

而在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後,首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繼續爲負值,則實行暫停上市。只有在暫停上市之後,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或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爲負值,纔會被終止上市。

也就是說,只有等到暫停上市之後,扣非淨利潤才納入到終止上市的考覈範圍。也即是在連續虧損的第四年才把扣非淨利潤納入到考覈範圍中來。而在暫停上市的前三年裏,扣非淨利潤是不納入退市制度的考覈範圍的。

正是利用這一漏洞,很多業績虧損的公司想盡辦法避免退市,這也就有了A股“不死鳥”之說。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變賣股票、變賣資產,甚至通過地方政府補貼的方式,來避免暫停上市。

對於國企上市公司來說,地方政府補貼無疑是來的最快的一種方式,且沒有太多成本。所以,就會出現類似於金健米業這樣的奇葩現象:將公司虧損的原因之一歸結到“政府補貼相比前一年減少”。

在當前市場化的環境下,這些公司已基本失去了自我造血功能,甚至成了社會的負擔,國家每年要拿出財政來補貼,同時還給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們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因此,正如“證券之星”6月份的文章所提出的觀點所言,要淨化股市的投資環境,優化股市資源配置,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就必須把這些長年主業虧損的“不死鳥”公司從股市裏清掃出去。

這就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既然這些“不死鳥”公司把“非經營性損益”玩得風生水起,那麼退市制度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拿起“扣非淨利潤”這個殺手鐧。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