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政策,犹如一个充满魔力的指挥棒,现在讲究“素质教育”,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便好似被这指挥棒加持了法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于是,有哪个家长不熟悉这样的画面:周末或者节假日,孩子们的身影,在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兴趣班之间往来穿梭。

甚至有些家长也会参与进来,即使累了一周,周末也闲不下来,全程陪伴着孩子,游走于画室、琴房、游泳馆、球场。

对于报兴趣班,父母们各自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我见过最热衷报班的家长,一下子同时为自己的孩子报了5个班:小主持人、跆拳道、书法、围棋,还有一个古筝,几乎涵盖琴棋书画,能文能武。

当然,也有父母对这种现象嗤之以鼻。

这部分父母认为,兴趣班,更像是圈钱的手段。在他们看来,仅学校的课业负担,就令孩子大呼“吃不消”,哪里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拓展特长呢?

而且,报班的那些孩子,很多没能坚持下来,大多是半途而废,浅尝辄止,和报班的初衷相差甚远。

其实,对于兴趣班,我们不必过于热衷,也无需过度抵触。理性来看待。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早几十年,大家都穷,能填饱肚子就不错,能供孩子念书的父母,那就算得上是开明、有远见。

那时,我们评判人才的标准也很单一,掌握一门手艺或技术,取得一纸文凭,就足以在社会立足,甚至可以生活的很体面。

可现在不同了。“人才”的内涵被扩大化、多元化,我们的需求也不再是仅仅把饱肚子填饱、生存下去,人们有了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上的诉求,这些诉求,当然也需要被满足。

以前能读书、成绩棒就能在学校混的风生水起,获得尊重,而现在,一个只知道读书的人,在学校里已难以吃香,大家的并不买账,甚至会被贴上“书呆子”“死读书”的标签。

鉴于这种情况,兴趣班作为一种丰富自己精神生活、打造社交优势、提升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渠道,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的话,报报也是有必要的。

报兴趣班的好处,剔除各种虚荣、功利性的因素,至少有以下两条:

有约束

做为成年人,我们连控制早睡早起、少玩游戏的能力都欠缺,又怎么能幻想还未成年的孩子,能够约束自己,耐着性子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呢?

兴趣班这种形式,形成一种“强约束”的环境,在老师、同学、学习氛围的合力下,迫使让孩子被动学习自己的兴趣。

有了专业老师的引导,孩子们一步步深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开一扇窗,建立自信。

世间万物并不孤立,都是相互关联的。兴趣班,它犹如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孩子接触到的,是不同于自己习惯的那个世界的人和事,在这里,孩子积累了阅历,眼界得以开拓。

世间万物都有联系,也许今天舞蹈班上老师的一句话,让孩子不仅近在舞蹈上茅塞顿开,可能物理上一个困扰自己好久的难题,也受此启发,迸发出新的灵感。

我想这种“触类旁通”的体验,我们都有所体验。

有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孩子的好处是长远的。尤其是当他们走入社会后,兴趣和特长所赋予的社交优势,会让他在与人的交往中如鱼得水,这种积极的反馈,也会强化孩子的自信心。

兴趣班有益,但并不是说有好处我们就要一窝蜂的往上冲。凡事过犹不及的道理,我们还是知道的。那么,选择兴趣班,应掌握哪些原则呢?

1.兴趣第一

顾名思义,兴趣班兴趣班,是用来培养和发展兴趣的,兴趣是一切的基础。如果不感兴趣,甚至抵触,那么他的学习过程,便如

逆水行舟,越学越糟,那就得不偿失了。

2.在精不在多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报班时可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孩子还疲于应付。过多的学习内容,将大大削减兴趣所带来的快乐。

同时,过多挤占孩子的时间与精力,更有可能拖垮孩子的正常课业学习。

3.以人为本

现在的家长普遍跟风,看到别人学了钢琴,自家孩子也要马上跟进。其实这并不可取。

我觉得,为孩子报兴趣班,还是要以人为本,以孩子为重,避免盲目跟风。父母们应该更多的思考,从长远看,孩子的成长和成才能从中汲取哪些助益?

我们用学习舞蹈来举个列子,练习舞蹈,可以训练孩子的形体,提升孩子的气质,这个才是我们选择学习舞蹈的初衷,而不是为了当着亲朋好友让孩子跳一段,赢得一番赞美,仅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

其实,说了那么多,总结起来就是:量力而为,从孩子出发,求质不求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