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政策,猶如一個充滿魔力的指揮棒,現在講究“素質教育”,各種興趣班、特長班,便好似被這指揮棒加持了法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於是,有哪個家長不熟悉這樣的畫面:週末或者節假日,孩子們的身影,在各種各樣的特長班、興趣班之間往來穿梭。

甚至有些家長也會參與進來,即使累了一週,週末也閒不下來,全程陪伴着孩子,遊走於畫室、琴房、游泳館、球場。

對於報興趣班,父母們各自有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我見過最熱衷報班的家長,一下子同時爲自己的孩子報了5個班:小主持人、跆拳道、書法、圍棋,還有一個古箏,幾乎涵蓋琴棋書畫,能文能武。

當然,也有父母對這種現象嗤之以鼻。

這部分父母認爲,興趣班,更像是圈錢的手段。在他們看來,僅學校的課業負擔,就令孩子大呼“喫不消”,哪裏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來拓展特長呢?

而且,報班的那些孩子,很多沒能堅持下來,大多是半途而廢,淺嘗輒止,和報班的初衷相差甚遠。

其實,對於興趣班,我們不必過於熱衷,也無需過度牴觸。理性來看待。如今,大家的生活條件都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對於人才的定義,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早幾十年,大家都窮,能填飽肚子就不錯,能供孩子唸書的父母,那就算得上是開明、有遠見。

那時,我們評判人才的標準也很單一,掌握一門手藝或技術,取得一紙文憑,就足以在社會立足,甚至可以生活的很體面。

可現在不同了。“人才”的內涵被擴大化、多元化,我們的需求也不再是僅僅把飽肚子填飽、生存下去,人們有了與日俱增的精神文化上的訴求,這些訴求,當然也需要被滿足。

以前能讀書、成績棒就能在學校混的風生水起,獲得尊重,而現在,一個只知道讀書的人,在學校裏已難以喫香,大家的並不買賬,甚至會被貼上“書呆子”“死讀書”的標籤。

鑑於這種情況,興趣班作爲一種豐富自己精神生活、打造社交優勢、提升競爭力和軟實力的渠道,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的話,報報也是有必要的。

報興趣班的好處,剔除各種虛榮、功利性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兩條:

有約束

做爲成年人,我們連控制早睡早起、少玩遊戲的能力都欠缺,又怎麼能幻想還未成年的孩子,能夠約束自己,耐着性子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呢?

興趣班這種形式,形成一種“強約束”的環境,在老師、同學、學習氛圍的合力下,迫使讓孩子被動學習自己的興趣。

有了專業老師的引導,孩子們一步步深入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開一扇窗,建立自信。

世間萬物並不孤立,都是相互關聯的。興趣班,它猶如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孩子接觸到的,是不同於自己習慣的那個世界的人和事,在這裏,孩子積累了閱歷,眼界得以開拓。

世間萬物都有聯繫,也許今天舞蹈班上老師的一句話,讓孩子不僅近在舞蹈上茅塞頓開,可能物理上一個困擾自己好久的難題,也受此啓發,迸發出新的靈感。

我想這種“觸類旁通”的體驗,我們都有所體驗。

有興趣愛好和特長,對孩子的好處是長遠的。尤其是當他們走入社會後,興趣和特長所賦予的社交優勢,會讓他在與人的交往中如魚得水,這種積極的反饋,也會強化孩子的自信心。

興趣班有益,但並不是說有好處我們就要一窩蜂的往上衝。凡事過猶不及的道理,我們還是知道的。那麼,選擇興趣班,應掌握哪些原則呢?

1.興趣第一

顧名思義,興趣班興趣班,是用來培養和發展興趣的,興趣是一切的基礎。如果不感興趣,甚至牴觸,那麼他的學習過程,便如

逆水行舟,越學越糟,那就得不償失了。

2.在精不在多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報班時可不要貪多,貪多嚼不爛,孩子還疲於應付。過多的學習內容,將大大削減興趣所帶來的快樂。

同時,過多擠佔孩子的時間與精力,更有可能拖垮孩子的正常課業學習。

3.以人爲本

現在的家長普遍跟風,看到別人學了鋼琴,自家孩子也要馬上跟進。其實這並不可取。

我覺得,爲孩子報興趣班,還是要以人爲本,以孩子爲重,避免盲目跟風。父母們應該更多的思考,從長遠看,孩子的成長和成才能從中汲取哪些助益?

我們用學習舞蹈來舉個列子,練習舞蹈,可以訓練孩子的形體,提升孩子的氣質,這個纔是我們選擇學習舞蹈的初衷,而不是爲了當着親朋好友讓孩子跳一段,贏得一番讚美,僅僅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已。

其實,說了那麼多,總結起來就是:量力而爲,從孩子出發,求質不求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