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越1000多公里,從恩施到南京,從白天到黑夜,民大醫院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分秒必爭地展開了一場“生命的接力”,幫助一位來自鶴峯的早產小下頜寶寶小萌萌(化名),通過動車成功轉運到了南京接受治療。“從評估小萌萌病情、評估轉運風險、制定應急預案、選派骨幹醫師和護士,到將插着氣管導管的小萌萌坐動車護送至南京,南京兒童醫院急救團隊在車站出站口接診,這一路走來有太多風險,但我們成功了。

每一個寶寶,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

他們自帶光環降落人間

卻又脆弱而需要呵護......

跨越1000多公里,從恩施到南京,從白天到黑夜,民大醫院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分秒必爭地展開了一場“生命的接力”,幫助一位來自鶴峯的早產小下頜寶寶小萌萌(化名),通過動車成功轉運到了南京接受治療。

10月6日12:19,從恩施開往南京的D954列車上,一個胎齡只有35周、體重1.6千克的寶寶牽動着許多人的心。

民大醫院護士唐琴在動車上陪護着小萌萌

早產寶寶生命垂危

數週前,小萌萌因“生後陣發性呼吸急促”,由民大醫院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從鶴峯縣一家醫院接診至民大醫院新生兒科。

“呼吸困難,下頜小、舌後墜、哭聲低啞”,民大院新生兒科主任吳素英敏銳地捕捉這些特殊體徵,考慮Pierre-Robin綜合徵(後經基因檢測確診),因早產、低體重、先天缺陷、肺炎、呼吸衰竭,小萌萌生命垂危、生存能力低下。所幸在民大醫院經過一個多月的精心治療和護理,小萌萌病情穩定,但如果先天缺陷不矯正,小萌萌就沒法生存。可是,湖北省境內無法實施類似手術,望着小萌萌清澈的雙眼和萌萌爸爸信任、無助的眼神,吳素英經多渠道打聽,最終了解到,可以到南京兒童醫院爲萌萌手術。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救我的孩子,我們決不放棄。”小萌萌的父母擁有強烈搶救意願,儘管轉運途中存在風險,但家屬仍然願意一試。經過深思熟慮、反覆論證、與南京兒童醫院充分溝通後,吳素英決定攜團隊攻堅克難,迎接挑戰,護佑新生。

急需轉運至南京進一步救治

病情危急

轉運方式需慎重選擇

爲何選擇“動車轉運”

如果採用直升飛機轉運至少要數十萬元,費用太高了,普通家庭承受不起。小萌萌一直需要隨身攜帶呼吸機,普通飛機上不能攜帶氧氣等設備。救護車轉運至南京需要20多個小時,病情危重轉運時間過長風險更大。而恩施至南京的動車只需6小時15分鐘。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家屬接受醫生的建議,最終選擇了動車轉運。小萌萌的主治醫師向紹蓉和護士唐琴擔起了“護花使者”的重任。

業界少有的危重早產兒動車轉運

會順利嗎?

由於恩施至南京的動車票十分緊張,向紹蓉和唐琴只買到了一張“恩施至南京南”的直達臥鋪票,爲了給小萌萌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向紹蓉只好另外買了一張同趟列車“恩施至武漢”的車票,到達武漢後再補票。爲了方便照顧小萌萌,在列車上,向紹蓉和唐琴向列車長說明了情況,乘務員暖心地將向紹蓉和唐琴安排在了同一個車廂。車上一位60多歲的老人還將自己的下鋪位置讓給了小萌萌,老人全程蜷縮在一旁的沙發上。

60多歲的老爺爺將下鋪讓給了萌萌,自己蜷在一旁的沙發上休息。

全程細心、密切的醫療照護

“小萌萌因爲不能自由呼吸,必須插氣管導管,轉運途中最大的風險就是氣管導管滑脫;小萌萌的痰液特別多,只要一哭,痰液就會湧進導管,小萌萌還常常發生胃食管反流,痰液或者反流物隨時可能堵住氣管導致窒息……我們必須每兩個小時爲小萌萌吸一次痰液,保持她的氣道通暢。”唐琴說。

向紹蓉和唐琴全程精心看護,隨時觀察小萌萌的情況,像媽媽一樣照顧着小萌萌:爲她細心衝調奶粉,經胃管小心翼翼地餵奶;爲她定時翻身,保持她的舒適;時時撫觸,偶爾抱抱,安撫寶寶……

18:34,列車抵達南京南站

向紹蓉小心地抱着小萌萌,將其護送到早已等候在出站口的救護車上,直到小萌萌安全抵達南京兒童醫院,向紹蓉和唐琴才鬆了一口氣。此時已近晚上8點,她們才意識到由於高度緊張,手臂酸脹,腰背痠痛。還沒喫午飯的她們,肚子裏也唱起了“空城計”。

寶寶的爸爸全程陪同,但幫不上忙,看着民大醫院的醫護人員全程呵護寶寶,悉心照料寶寶,忙得連午飯都沒喫,他想請向紹蓉和唐琴喫頓飯,但被她們婉拒了。臨別時,他深深鞠了一躬,表達對向紹蓉和唐琴的感激之情。

“從評估小萌萌病情、評估轉運風險、制定應急預案、選派骨幹醫師和護士,到將插着氣管導管的小萌萌坐動車護送至南京,南京兒童醫院急救團隊在車站出站口接診,這一路走來有太多風險,但我們成功了!”吳素英自豪地說,“危重新生兒動車醫療轉運,我們是第一次嘗試,困難衆多,風險極大。民大醫院新生兒科團隊沒有退縮,我們又一次爲恩施這個偏遠山區的小寶貝趟出了一條生命之路。”

“謝謝你們,在小女的生命中能遇上你們這些阿姨,是她的幸運……”10月18日,小萌萌的爸爸從南京傳回來了好消息,小萌萌已經成功接受手術。

護送萌萌到了南京兒童醫院

救死扶傷,醫者本能

醫路上

民大醫院將持續在這裏守護!

民大醫院新生兒科,作爲恩施州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始終秉承“濟世育仁,以民爲大”的宗旨,“以病人爲中心”,承擔着本地區危重新生兒急救轉運工作,足跡幾乎遍佈了恩施州的每一個角落,海拔最高到達過鄂西屋脊綠蔥坡,里程最遠到了湘鄂邊根據地鄔陽鄉,守護着大山裏每一個家庭的圓滿。

因爲對生命的無限敬畏,全國最小胎齡24周超未成熟兒航空轉運成功、恩施州最小危重早產兒動車轉運成功……10年來,爲了微弱的小生命,他們始終在路上,奇蹟一直在上演!

全媒體記者杜瑞芳

編輯|張靜

編審|曾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