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繼續按下“加速鍵”,對外開放廣度、深度持續升級,疫情未影響既定金融開放措施落地節奏。繼滬倫通業務開通、QFII和RQFII投資額度限制被取消、A股和中國債券被國際主流指數公司納入或提高納入權重後,今年1月,證監會提出,深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原標題 無懼外盤“黑天鵝” 資本市場開放節奏不改

□本報記者 昝秀麗  

截至3月18日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稿時,美國三大股指大幅低開。在外盤“黑天鵝”頻頻起舞背景下,A股市場與外圍市場近期聯動性有所增強。針對市場關心的疫情期間是否應加快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等問題,同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擴大雙向對外開放是引入長期資金重要舉措。雖然疫情有一定影響,但資本市場開放仍要邁開步子。監管部門表示,疫情未影響既定金融開放措施落地節奏。

疫情不改開放腳步

業內人士指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不必然意味着風險增加,疫情影響不改開放腳步。

“在疫情影響下,加快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有三重意義。”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分析,一是全球投資者仍在尋找投資方向,市場仍有需求空間;二是經濟和金融開放是一體的,各國在經濟層面實現更多合作,意味着金融業開放亟待配套;三是中國經濟轉型將更多依賴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對外開放有助於提升市場定價、資源配置效率。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在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表現平穩,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繼發力釋放政策紅利,資本市場估值相對較低,外資在高資本回報吸引下將持續流入中國。建議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程度,增強國內資本市場與國際市場聯動,推動境外機構資金不斷流入。

“金融業開放不必然意味着增加風險。能否有效防範金融風險主要取決於金融監管制度是否完善、金融市場是否有效、市場約束是否剛性、金融機構是否有良好的風險控制水平。”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近日在《中國金融》撰文指出,近年來,我國系統性風險的評估、防範、預警和金融風險處置機制以及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制度逐步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日益完備,抵禦金融風險的能力大幅增強,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增強,這些都是有效維護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

開放措施加速落地

今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繼續按下“加速鍵”,對外開放廣度、深度持續升級,疫情未影響既定金融開放措施落地節奏。

繼滬倫通業務開通、QFII和RQFII投資額度限制被取消、A股和中國債券被國際主流指數公司納入或提高納入權重後,今年1月,證監會提出,深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以2019年6月公佈的資本市場9條對外開放舉措爲抓手,深化境內外市場互聯互通,穩紮穩打做好境內外交易所合作項目,加大期貨市場開放力度,擴大特定品種範圍,推進交易所債券市場對外開放。

證監會3月13日表示,自4月1日起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此前,證監會還宣佈,自1月1日起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將於4月1日在全國範圍內取消。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有關負責人3月11日就債券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有關問題答記者問時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優化相關制度安排,爲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資環境。

“疫情並未影響既定的金融開放措施落地節奏,相關外資機構准入及法律修訂工作依然在有序進行。”陳雨露指出,人民銀行下一步將協同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三駕馬車”,進一步推動形成金融領域制度性、系統性高水平開放新格局。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近期人民幣資產成爲全球資產的“避風港”,重要支撐因素就是改革決心堅定。

外資繼續加配A股

專家指出,境外長期資金佈局A股意願強烈。

“外資流入A股還有很大空間。”海通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指出,近期A股強於美股緣於中國對疫情防控有效、上市公司盈利數據更好、A股估值更低,市場中期趨勢取決於內因。A股優勢明顯,外資流入A股還有很大空間。

“中國依然是海外資金尋找長線成長機會的最好市場之一。”中金公司王漢鋒團隊分析,海外資金配置A股比例整體依然偏低。雖然期間資金流動波動可能不會小,但海外資金仍可能在2020年繼續加配A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