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邢臺8月6日電 (肖光明 郝燁 張鵬翔)13年前的趙新忠不會想到,他的命運會因梨樹而改變。如今已46歲的趙新忠,仍然無法忘記當年他在外打工的情形。

圖爲威縣從容村的精品梨基地。 郝燁 攝

“1989年我離家到山西打工,從建築工人再幹到裝修工人,直到2005年回到家鄉,一共離家整整17年。”趙新忠說,苦和累是他對那段經歷唯一的印象。

圖爲趙新忠承包的梨園。 高紅超 攝

趙新忠的家鄉河北省威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裏地處古黃河、古漳河長期氾濫淤積而成的沖積平原區,擁有大面積的河荒地,土地貧瘠,土地沙化嚴重,漏水漏肥,農業發展落後,人均年收入曾不足3000元。

2012年9月,河北省著名果樹專家曲憲忠在威縣考察發現,這裏的土壤、水質、氣候適宜梨樹生長。此後威縣把西沙河流域沙化土地開發作爲脫貧攻堅的戰略性舉措,最終確定在該縣西沙河流域建設打造梨產業帶。

短短5年間,一條漂亮的景觀道串起了威縣約十萬畝梨果飄香的現代化高標準梨園,昔日的河荒地,變身“梨想”之地。

趙新忠在2013年響應縣裏號召,拿出家中積蓄在高公莊鄉小趙莊村承包了8畝梨園,成爲了第一批“喫螃蟹”的人。2016年,趙新忠自家梨園淨利潤就達到近1萬元,2017年淨利潤達到了4萬元,趙新忠欣喜地告訴記者,他預計2018年梨園淨利潤將超過5萬元。

與此同時,威縣依託西沙河梨產業帶,採取大園區、小業主的模式,由龍頭企業租賃農戶土地建設成方連片的規模梨園,由農戶採取反租倒包形式租賃經營,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

威縣梨產業園區管委會總工程師劉明亮稱,當地編制了綠色A級梨標準化生產的多項建園標準,從企業入駐開始,經過苗木繁育、起步建園、生產管理到包裝銷售、貯藏加工、市場物流等,都嚴格執行綠色A級生產標準化。

記者走訪威縣張營鄉從容村時瞭解到,2015年8月,威縣縣政府與陝西海升集團簽訂《河北威縣海升現代梨產業示範項目投資合作框架協議》,2016年該集團在從容村建起了佔地約2000畝的精品梨基地。

陝西海升集團邢臺基地負責人李紹丹說,這2000畝梨園基地的大部分土地來自於貧困戶土地流轉。基地建成後,又聘請農戶來此打工,做起了園區工人,“除每年每畝約940元的土地紅利外,農戶每月通過在園區打工可掙得1800元工資,遠遠高於原來的收入。”

河北是東部人口大省,爲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當地把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山區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旅遊發展“五位一體”統籌推進。

據威縣農業園區常務副主任、威縣梨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李濤介紹,威縣依託梨產業帶,投資2.5億元的威梨冷鏈物流園正在建設;連續舉辦三屆的梨花節以及奔向“梨想”馬拉松系列活動吸引省內外遊客近30萬人。目前,威縣正在規劃威梨小鎮、籌建梨博物館、世界梨博覽園,致力打造現代農業、扶貧開發、美麗鄉村、生態環境、鄉村建設融合發展示範區。

2018年6月,河北省召開全省產業扶貧工作現場會,會議稱,要瞄準市場需求,打好特色牌,培育名品牌,用好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社會幫扶之手、貧困羣衆勤勞之手;強化龍頭帶動,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在抓引進、內育、返鄉創業上下功夫;密切利益聯結,大力發展股份合作制,讓現有資源用起來、入股方式活起來、貧困羣衆動起來。(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