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郎才尽”的说法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来找存在感。

这一次被怀疑“江郎才尽”的,是导演李安。

时隔三年,李安带着他的电影新技术又来了,可没想到的是,这次大家都不买账。

这部投资了1.38亿美元的烧钱大片,全球票房均遇冷,国内上映4天票房也只破1.5亿,不敌《沉睡魔咒2》。

据THR报道,《双子杀手》预计将亏损7500万美元(约5.3亿人民币)。

被捧上神坛的李安,这一次遭遇了口碑和票房上的“双失败”

相比于北美口碑票房双扑街,国内的口碑也两极分化。

有观众表示:

“画面太清晰了,身临其境,爽”;

“两个威尔史密斯的追车戏太真实了!”

但更多的人看完之后摇摇头:

“技术噱头大于故事”;

“清晰到不像在看电影”;

“李安江郎才尽了”

因为一部《双子杀手》失利就要喊“李安再见”、“李安江郎才尽”,网友们真的不仅苛刻,目光还短浅了点。

曾经拿下3座奥斯卡,作为华人导演骄傲的李安,有这么容易江郎才尽吗?

观影效果无可挑剔的《双子杀手》

《双子杀手》好看吗?故事一般,但观影效果没得挑。

拍《双子杀手》,李安延续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的“3D+4K+120帧”技术,特工场面+高清高帧画面,体验非常好。

圈钱假3D泛滥是电影行业通病,普通观众不懂技术,但可能会有所体会:每次看3D电影,画面总是会更加模糊,头晕目眩。

但如果你看这部《双子杀手》的3D和60帧以上版本,实打实的真·高清3D,绝对大开眼界。

首先,几个大场面非常美,波光粼粼的大海面,高速行进的列车,山野天空和草地,景色真实迷人,一帧都不容错过。

大荧幕上,清晰可见窗户里的乘客,还有演员脸上的毛孔,手指上的口水和死皮,都一览无余;

爆破和扫射场面,流弹和火星仿佛就在身边穿过,细微到小颗粒;

最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追车戏,李安也非常用心。

以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切换,不花哨,但是观众跟着两个主人公的视角移步换景,看着非常过瘾,临场感十足;

这也就是李安所强调的:沉浸式体验

此外,51岁和23岁的威尔史密斯同时出现,完全看不出任何技术痕迹。

这是所谓的“返老还童”技术,靠动态捕捉进行还原,之前在《本杰明·巴顿奇事》《美国队长3》中,布拉德·皮特和小罗伯特·唐尼都曾经返老还童变回过“小鲜肉”。

只不过《双子杀手》,做得更加极致,黑夜暗光的小史密斯,也毫无CG痕迹。

这些技术上的革新,都是李安重金打造,显得极为珍贵。

用高帧看科幻动作片,动作武打戏清晰流畅,爆破戏细微到身临其境。

让观众对于电影有更沉浸的观影体验,这可谓是李安的一次电影新技术实验

蝉主看的60帧,体验已经极佳,120帧想必更加震撼。

老实人李安,做电影依旧认认真真,诚不欺观众。

自从开启电影“技术控”之路,李安似乎也逐渐疯狂了起来。

李安“江郎才尽”,沦为技术流?

《双子杀手》扑街,主要还在于故事上的失手。

相比于技术规格上的全新挑战,《双子杀手》的剧本显得薄弱了很多。

换言之,李安用最尖端的电影技术,讲了一个俗套老旧的科幻故事。

克隆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2019年还玩克隆人、自己杀自己这一套并不新鲜。

剧情上的bug也很多,观众想不通反派为什么要让克隆人去杀本体;51岁即将退休的亨利为什么偏执地想去杀死曾经的老板,也没有过多铺垫;女特工在里头也显得工具化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特工片,观众深究不出太多毛病,但总觉得故事上缺了点什么,不够尽兴。

唯一能见到李安影子的,是51岁的亨利、23岁的小克、反派克雷之间的父子关系,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这是李安电影里永恒的主题。

但除了这点私货之外,这部俗套的特工片,很难让人相信是由拿过2次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李安拍出来的。

不少人在猜测,李安是因为江郎才尽了,才开始捣鼓这些技术吗?

自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第一次尝试了3D之后,李安开始疯狂研究起了电影新技术。

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人们第一次在电影院见到了120帧的电影。

高帧下逼真流畅的画面,观众得以真切地靠近一个年轻士兵的灵魂。

《比利林恩》讲述了一个不那么西方的故事。没有爽炸天的战争打场面,只有一个少年视角,在经历了战争和中场休息之时感受到的人心冲击。

蝉主也是在这部电影里,这么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战后PTSD”。

这是一部传达反战思想的片子,不管是技术还是叙事方法,都有李安作为东方人的温柔和细腻

尽管在豆瓣拿下8.4高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依然是一部不讨好欧美观众,也不讨好爱看爽片的观众,“江郎才尽”的说法,从也是从这里开始出现。

不仅口碑下滑,《比利林恩》在全球的票房最终也只够收回成本

3年后的《双子杀手》,在技术上比《比利林恩》更进一层,故事却退步了。

他说:“这部电影实在太贵了”,把大量的力气都花在了技术上,李安没有太多的心力,也不敢太出格地去讲一个属于李安的故事,所以显得中规中矩。

北美业界的批评不留情面:“快放弃对‘新型电影不切实际的追求吧!

尽管国内会花大价钱去看120帧的观众不是多数,尽管美国连一块能播4k+3D+120帧的屏幕都没有。

李安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还是表示:只要有人投资,我还会再拍。

李安像是一个固执的独行者,所有人都不满意他的这一坚持,只有他一直在坚持给电影的未来造梦。

被碰上神坛的华人第一导演,实在太苦了

要论华人第一导演的位置,李安或许是最没有争议的那一个。

他共获得3座奥斯卡金像奖、5座英国电影学院奖、4座金球奖、2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以及2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是电影史上第一位在奥斯卡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金球奖三大世界性电影颁奖礼上夺得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

老家江西德安,在台湾长大,美国求学。以致于他身上有一种难得的跨文化属性。

他还长着一脸苦相,习惯猫着身子,有些失意文人的气质,看上去儒雅、疲倦又委屈。

去年金马奖上苦笑的李安

李安的人生的确不是爽剧。

从小体弱多病,大学考了3次才考上,拿下纽约大学的硕士学位之后在家赋闲6年,洗衣做饭带孩子,得闲创作剧本。

37岁才出道,但45岁便拿下了奥斯卡。

最初的“家庭三部曲”一拍成名。《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李安以“跨文化”身份,在诠释东方家庭话题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角度。

他用自己的那一份温吞和细腻,将不道德的乱伦、出轨、同性恋、男欢女爱娓娓道来,在电影里找到个人身份认同、探究父子关系。

《喜宴》名场面,李安亲自捅破了中国性压抑这层窗户纸

美国历史上最高票房的外语片,并且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更是完美诠释了武侠的浪漫和诗意,向西方世界安利了什么是真正的东方美学。

层林尽染青翠欲滴的竹林打戏,配上神秘的东方音乐,隽永之下暗流涌动。

2007年那一部《色戒》,是关于人性的探讨,冷峻又压抑。

这部片子包含的内容太多了,情欲、家仇国恨、人性的挣扎,李安把自己和两个演员都折磨得不疯魔不成活。

因为拍《色戒》太痛苦,他买了机票飞去瑞士,趴在偶像伯格曼的肩膀哭泣。

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断背山》, 也是一样的悲情。

欲言又止的动人爱情,跟性别无关。

最后李安给这对同性恋人明示了一个悲怆的结局,温柔、深邃,却又痛到撕心裂肺。

李安特别温柔。

所以才会安排易先生坐在王佳芝床上感受余温,给凉到骨子里的张爱玲小说《色戒》,加上一撇他们互相爱着的温柔结局。

但这种温柔,非常克制、隐忍

没人比李安更隐忍,也没有哪位华人导演像他一样在国际和国内都能享有至高荣誉

李安65岁了,但别看着他孱弱文人的样子,内在却一如既往的固执。

甚至叛逆、反骨。

《饮食男女》没看到最后,不知道他居然藏着一个老父亲和邻居少妇的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看到最后,才发现他还藏着一个比少年与虎相伴求生更加黑暗的人性寓言。

年过60,玩4k/3D/120帧,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上的叛逆和执拗没有变过。

不按常理出牌,探索人性的边界,开拓电影的边界,这是李安的执念。

即使《双子杀手》失利,李安也还是李安。

华人需要李安,美国人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表达西方的精神内核,而李安则用西方人的技术和故事外壳,讲述东方人的情感和哲学;

世界影坛也需要李安,他孤注一掷地探索电影体验的边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影造梦者。

他没那么容易江郎才尽,只是迷上了一件东西,10头牛都拉不回来。

电影的革新需要《双子杀手》开路,即使尝试不成功,走了弯路。

但正如影片里李安借威尔史密斯说的:

有些弯路我要自己走,你们别教我ok?

点亮“在看”,为安叔打个call吧

蝉创意是一个全中国最糟糕的公众号,我们专注于人类脑洞开发的事业,对艺术作品、潮流文化、网络热点进行野鸡式播报,在毁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向世界传递我们的虚情假意。

微博:@蝉创意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