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699pic.com 作者 | 黃崇遠

01 緣起

一直以來對於廣告領域,都是一知半解,畢竟在當前的職業生涯裏頭,並沒有實打實的做過廣告,直到去年年末,在項目上逐漸會有些廣告相關的數據合作對接,才稍微對於廣告這個領域有點點了解和認知,但不成體系。

所以,一直想對廣告這塊的東西深入的去了解,圍繞廣告構建起自己的認知體系(我自己習慣性的把不同的知識領域構建起一個個認知體系,而廣告確實是相對空白的部分)。

所以,當前系列一方面是自己對於這方面的整理,更多的是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結合當前6年多數據領域的經驗,去做延申和結合思考,當然當前或多或少也會涉及到部分廣告的實際工作,部分相關有用的東西也會融入其中。

如此,在以後說不定還是有機會深入的在這個領域持續做下去的。而對於整個系列的組織,說真的,並沒有想的很徹底,因爲自己也目前也沒有成體系化的認知,所以一邊學一邊思考一邊整理,權當一個系列筆記,如有不當不詳之處,歡迎斧正。

如果對於廣告和數據體系感興趣的,也不妨跟着看,應該也會有點用處的。

02 廣告生態的基本瞭解

既然說到廣告,我們先對廣告有個基本的認知。

在過去,在互聯網遠沒有盛行的時代(Web時代之前),大部分廣告的載體是紙質媒體,或者線下實體廣告牌,然後緊接着是電視廣告,各種LED富媒體廣告。隨着互聯網流量的加大,很多廣告的形態開始出現在互聯網上,緊接着是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各種移動應用,移動載體APP等,都能看到廣告的身影。

對於新一代來說,紙媒估計接觸的很少了,而線下類型的廣告關注度也不是很高,諸如電視我已經好久沒有怎麼看了,更遑論電視上插播廣告,但我們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互聯網上,所以我們這裏所說的廣告,更多的是指互聯網在線廣告。

並且我們的出發點是數據,所以一定是與數據關聯度最大的互聯網在線廣告爲核心(並不是說線下廣告,或者電視廣告就用不上數據,只不過作用沒有這麼大,並非是核心驅動力)。

對於我們所需要關注的在線計算廣告,其與其他傳統廣告的根本區別在於說,其廣告效果是可以做效果追蹤的,結果是可以量化的,人羣是可以計算定向的,中間過程是可以持續優化的,資源歸屬是可以做競價的。

這些本質上推翻了之前傳統廣告效果難以追蹤,過程較難優化,用戶難以個性化匹配等問題。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不管是數據追蹤回收,人羣畫像定向,點擊轉化預估,競價模型等,都跟數據/算法有着密切的關係,甚至可以說在線計算廣告領域是大數據真正實打實落地,且產生真金白銀的商業模式。

對於廣告來說,整體可以分爲兩類,以品牌傳播品牌口碑塑造爲目的的品牌廣告,核心追求的是長期的關注和利益;以點擊轉化爲核心目的則一般稱之爲效果廣告,即一次廣告當前帶來的實際轉化。

而圍繞上述兩個目的,單純從商業計費的角度出發又會分爲CPM/CPC/CPS/CPD...,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計費方式。

  • CPM,千人成本,即可以理解爲展示千人對應的費用,這種方式是不爲轉化效果負責的。

  • CPC,每點擊成本,即不考慮展示曝光量,只按每個廣告點擊進行計費,一定程度上是需要考慮效果轉化的,但一般只是轉化的中間層,以電商頁面投放爲例,用戶點擊了頁面,也只是進入到了商詳頁面,最終的轉化還得看是否下單購買。

  • CPS,每銷售成本,即直接將最終的銷售與廣告計費掛鉤,其實更有點像分成模式,即銷售了多少,就需要給導流廣告計費多少,是一種純粹的效果負責的廣告。

  • CPA,每動作成本,所謂的動作,一般是指下載或者實際的一些轉化動作,比如在流量池裏投放APP的下載頁面,只要有一個下載就記爲一次,同樣也是一個偏向於爲效果負責的模式。

  • CPD,按天計費,這種實際上是把時間維度拉出來做計費方式,除了天還有其他時間顆粒度,比如小時,周等等,這種廣告模式在各種應用分發市場中非常常見,對於部分資源位按天進行費用計算等,通常不爲效果轉化負責。

如上列了很常見的5種廣告計費方式,實際上還有很多,並且如果加個o(optimized)比如oCPA,oCPC等,就是所謂的動態優化廣告了,區別在於說o能借助轉化預估模型實現智能的動態出價(競價),而這則是數據發揮作用,優化效果,提升利潤的靈魂所在,也是後續我們會反覆討論探索的部分。

03 互聯網在線計算廣告的本質

不管是商業模式也好,或者具體的計費方式也好,其實我們核心要認清一個事實就是,廣告(這裏我們主要討論就是數據能核心賦能的在線計算廣告)最核心的是將廣告主的資源與用戶做關聯,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目的,然後優化中間的過程。

至於說目的,對於廣告主來說就是有限的預算內,最大化的轉化,但注意這個轉化不能單純的認爲是本次廣告的轉化,比如說品牌廣告,個人認爲就算是品牌廣告追求的一樣是最終的銷售轉化,只不過路徑很長,週期很長,所謂品牌影響力,品牌形象,最終還是會轉化爲購買力,只不過是一種隱性的影響,且無法做顯性的量化追蹤。

而對於平臺方來說,一方面需要想方設法提升廣告和用戶的匹配度,匹配度是提升廣告主廣告轉化的核心邏輯,但站在平臺方的角度出發,則與此同時,需要考慮平臺方的收益最大化,舉個簡單例子,假設AB廣告都匹配了C用戶,但一個時間週期一個場景裏用戶只能看到其中之一,如何選?

假設就算A的匹配度稍高些,那麼選擇A嗎?顯然不一定的,萬一B說選擇我我給十倍的成本。所以,這就是涉及到了匹配度與收益的權衡,而隨之而來的就是廣告競價體系。

所以,我們沿着這個思路下去會發現,其實更本質的邏輯是,針對於流量(用戶),如何做候選資源(廣告資源)排序的問題,只是說很多場景裏,只允許展示Top1的候選資源而已。

而我們數據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連接層,優化匹配的過程,提升效果轉化預估,權衡好競價和投放的問題。

下個章節,我們將沿着廣告內在的核心邏輯,衍生出僞廣告的各種場景以及邏輯,且將深入對比推薦系統和在線計算廣告兩者的差異點。

廣而告之時間:

2019年,講真,對於技術從業者來說並不是一個好的年份,不少大廠紛紛裁員,而小廠關門倒竈的不在少數。所以,多掌握一些額外的技能對於困難時期生存總是有很大幫助的。

這裏推薦一個程序員學習平臺,有圖文chat,也有成體系的課程,包括數據/算法/前後端/底層等各個維度方面的知識體系,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如果想加入大數據技術微信羣『暢聊大數據』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mute88,加的時候備註好,我拉你入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