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鳳四王威已振,楊陳並起日中天;羊城名將知多少,細說棋壇六十年。

“雕蟲技,千古亦才難。”這是王國維論詞的名句,移之論棋,似亦未嘗不可。棋雖“小道”,易學難精,此所以宋代詩人劉克莊的《象奕》詩有云:“小藝無難精,上智有未解”也。

中國象棋源遠流長(有史可考的唐代“寶應象棋”已具現代中國象棋雛型),上至公卿大夫,下至販夫走卒,喜歡下象棋的不計其數,可說是最普遍的民間娛樂。但時至今日,仍未見有一本完整的《中國象棋史》出現,思之能不令人興嘆。

往事難稽,近史易考,那就不如先寫近代的中國象棋吧。甚至範圍還可以縮小一些,分地區,有重點的來寫。作爲一個象棋愛好者,這是我的一點不成熟的意見。

令我欣喜的是,這個工作已經有人做了。這個工作的成果就是徐驥、褚石編著的《廣州棋壇六十年》。

廣州夙有“象棋城”之稱,依我個人看法,從30年代左右開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論棋風之盛,棋人之多,都是廣州首屈一指。(直到現在,也只有上海能與廣州抗衡。但我還是比較看高廣州一線。)寫中國近代的象棋史,用廣州來作重點,我認爲是非常恰當的。

50年代中期,我曾在寫《三劍樓隨筆》專欄時,寫過一篇《縱談南北棋壇》的文字,提出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近代棋壇的興替,似乎是由北而南。清末民初,北京執全國棋壇牛耳,當時耿四、葉儀並稱國手,至盂文宣一出,更是聲光燦然。其後揚州好手紛出,先有王浩然,張錦榮、周煥文(周德裕之父,1912年即以擅用當頭炮雄視華東棋壇);後有周德裕、竇國柱、朱劍秋,可稱先後三雄。又稍後廣州崛起,華南四大天王(黃松軒、馮敬如,盧輝、李慶全),聲威顯赫,各有專長,黃的炮夾馬、馮的單提馬,盧的五七炮、李的屏風馬都是一時絕技。再加上“棋仙”鍾珍(陳松順之師)和曾展鴻(曾益謙之父)等人,棋風之盛,已有凌駕揚州之勢了。(按:黃松軒、鍾珍、曾展鴻又合稱“粵東三鳳”,本文開場詩的“三風”、“四王”即指他們。)到了50年代,楊官瞵、陳松順並起。廣州在棋壇上的聲威之盛,更是有如日在中天。50年代以後,蔡福如、呂欽(全國賽曾打敗胡榮華)等新秀輩出,象棋城的聲譽,迄今未見稍衰!

但我說的只是一個梗概,欲知其詳,那就非得閱讀徐驥、褚石編著的《廣州棋壇六十年》不可了。

廣州棋壇六十年的第一個特色,就是這個“詳”字。說到史料的豐富,在我看過的象棋書籍中,這部書稱得上是前無古人的(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它不但介紹了廣州第一流棋手,如“四大天王”,“粵東三鳳”等人的出身經歷、成名佳話 以及他們有名的對局等等,而且還介紹了“足以上榜”的次一等高手,讓讀者對廣州的棋壇全貌有更深認識。如“五虎將”趙坤、劉壽彭、陳鏡堂、趙培、黃志。“蘇家四將”:蘇兆南、蘇天雄、蘇秀泉、蘇鈞林。“十八羅漢”:黃漢、龍慶雲、保玉書、何魯蔭——等人,書中均有介紹。

不但如此,本書還旁及海外其他棋壇,如越南、新加坡、澳門等地棋壇的情況,重點敘述了國內棋手(以廣州棋手爲主)和海外棋手作棋藝交流的許多有趣故事。例如鍾珍獲得“安南棋仙”稱號的由來,謝俠遜下南洋與新加坡粵籍棋手陳粵樵棋戰“筆戰”的趣事等等。這些資料,據我所知,他們是參考了旅居越南的華人棋手李文雄所撰的《越南棋壇沿革史》和新加坡棋會出版的《新加坡棋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特刊》的。由此也可見到他們蒐集史料之勤。

中國的象棋刊物,談及海外的棋壇的不多,這也應該算得是又一特色吧。

中國象棋

第三個特色是文字生動,趣味性故事性都很強,對每一個大戰役的來龍去脈,鏖兵經過,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他寫“東南大戰”,從1930年周德裕、林奕仙南下香港開始,到李善卿廣州請將,終於促成華東、華南的四大高手之戰止(華南的兩名代表爲馮敬如、李慶全。黃松軒因病未能參加)。寫得如火如荼,各人的神態,也躍然紙上,令讀者好像看“演義”一般。試看他怎樣寫馮敬如登臺的神態吧,“開賽的晚上,四位選手都身穿長衫登臺。廣州選手李慶全、馮敬如的風度頗使人刮目相看,特別是這位澤叔,和從前蹲在廣州城隍廟擺開棋檔候教的侷促神態迥然不同。尺蠖之屈也有挺然而伸的時候,江湖棋人澤叔在這個大賽中還成爲衆所矚目的大將!”馮敬如原名馮澤,一貫被人呼爲“煙屎澤”。香港知道他的人很多,讀之當忍俊不禁吧。

有來龍還有去脈,“東南大戰”由於黃松軒因病未能參加,其後又引出黃周大戰之事,本書也是寫得非常生動有趣的,聽作者說,他們準備一直寫到1980年的廣州棋壇的,但爲了便利於出版的關係,現在這部《廣州棋壇六十年》大概只寫了1/3左右(從1915至1935年,兩名華東象棋名手羅天陽,方紹欽南征廣東止)。我以一個象棋愛好者的身分,希望他們能夠完成“鉅著”,陸續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