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風吹拂》是誰?

可能因爲社會經歷越來越豐富的原因,越來越喜歡像是《去南極》《白箱》這樣的動漫影片,對於青春羣像劇,追逐夢想本身的故事,只要不像輕羽飛揚那樣的離奇,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

從排球少年、黑子的籃球這種番劇開始,運動番一直是某一種冷門的代表,一方面他的受衆和廣大的日本動漫人羣重合度低,一方面對越是寫實的動畫腳本的要求就越高,文戲難於武戲,這是不爭的事實。

市場可能已經習慣了女孩子們的夢想故事,就着手拍一個十個男孩子的羣像劇,這就是強風吹拂。

用標籤來簡單介紹這個番劇的話,可能會有「運動番」「小說改」「男子羣像劇」「跑步」這樣的形容詞,但這幾個詞難以展現這部作品的全部魅力。

要我說的話,可能觀看的感受上和「白箱」和「三月的獅子」是最爲類似的吧。

強風吹拂,從這腳下的一小步開始,我將變成不一樣的人

老生常談的夢想

在這樣的番劇中,總有一個人有着偉大和遙遠的夢想。

二次元的世界裏的確如此,鳴人想要成爲火影,其實在最初的時候並沒有明確的動機來促使鳴人有這樣的夢想。

在三次元題材的時候,這種動機是關鍵的,因爲只有一定閱歷的人才能在這部動漫中找到一些共鳴。從主人公的年齡看,這是一部大一到大四的作品,但從共鳴的角度看,所有30歲以下的觀衆,努力過的人,都會有所共鳴。

我們在努力的時候,真的就是一直追着目標去而不自我懷疑嗎?可能很難做到,《強》中的人物就沒有乾巴巴的追夢過程,而是不同的十個人,面臨不同的人生困境時,基於不同的目的的奔跑。

都有過瘋狂的日子。

都有過辛酸的日子。

都有過那種無能爲力的日子。

都有過那種害怕去面對的日子。

人性從本質上都是很像的,《思考的快與慢》中說,人腦的System 1趨向於安逸慵懶和直覺,System 2則趨向於專注注意力和理性,克服人性和戰勝自己,本質上就是兩套思維繫統去彼此取捨的過程。

強風吹拂,從這腳下的一小步開始,我將變成不一樣的人

當人生在不斷打轉時

無雙的結尾裏說,我覺得我們的人生就像這艘船,在太平洋的中心不斷的打轉,卻繞不出去這個輪迴。

King遇到了這樣的難題,他在找工作,面試不順利,卻有一夥人每天拉着自己去跑步,去參加什麼箱根驛傳,本質上,他是不想去跑步的,或者說無所謂跑步與否。

「那我爲什麼要跑步呢?」

他做的選擇是自己將自己封閉起來,躺在閣樓裏,不參加集訓。

「本就沒有必要參加這種社團的,我們這種人,怎麼可能去上箱根驛傳?」

這種想法是沒錯,以那個爲目標的話,是有點不自量力。

但是。

強風吹拂,從這腳下的一小步開始,我將變成不一樣的人

奔跑就能找到工作嗎?

他問灰二:「奔跑的話就能找到工作嗎?」

回答:我不知道,但是一停下來,就會感到不安。

「我也有過那樣的時期,在調整自己人生的航向的時候。感覺自己在原地打轉,必須得做點什麼,做點什麼都好。」—— *看這段文字的你會有什麼感觸呢?*

今天看字節範兒的公衆號推送,和一鳴一起創業的人,也遇到過這樣的資本寒冬,大家一直以輕微焦慮的心態過來的,輕微焦慮本身不會有什麼問題。

人停下來,就會感到焦慮。無論是何種意義上的停止。

那就做點什麼吧,比如從國企的溫水中逃離,比如職業發展到瓶頸時的縱身一躍。

「我也不知道下一個改變是不是對的,但至少知道現在是停止的、打轉的、不安的。」

跑起來吧,跑起來至少是一個開始,是一個動量,是擁抱變化的起手式。

追求夢想的權力是誰具有的?

夢想擺在那兒,似乎只有天選之人才可以追逐夢想。

李洛克苦練了十年體術,恐怕也不如我愛羅的天賦。這沒毛病,畢竟從出生的那時候開始,每個人都是不平等的,社會人具有的只是狹義上的“概率平等”罷了。

—— 這稀里嘩啦的10個人,真的能去箱根嗎?別開玩笑了,以他們的成績是壓根去不了箱根的。

—— 只有被選中的人才能跑步嗎?

—— 至少競技體育是的。

—— 或許你是對的

成績並非唯一標準,比昨天的自己更優秀,恐怕這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的饋贈。

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這個,想自己去試一試,畢竟,不努力的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以被選中的人,萬一呢。

堂吉訶德有人稱頌,識時務者未嘗不可,選擇本身沒有對錯。

跑步的意義是什麼呢?

—— 跑步的意義是什麼呢?

—— 我也不知道,所以想知道纔去跑步啊。

一旦知道了終點,那我還幹嘛出發呢?事情的因和果就交織在一起,因爲不知道跑步的意義,所以纔去跑步。

這會讓我想起《全職獵人》的漫畫:

強風吹拂,從這腳下的一小步開始,我將變成不一樣的人

——我到底想要什麼呢?

——我想要的東西從未改變,是我至今未見過的東西。最開始的時候我想着去探索那古代陵墓,但是在追夢的過程中認識的夥伴們,卻逐漸讓我意識到,原來我想要的是夥伴,當我到達陵墓的時候儘管我是開心的,但更開心的是有這羣夥伴陪着我。

——記得享受過程,以那個目標去挑戰的話,真正想要的就會出現。

在真實的世界中,未嘗不是這樣的人生哲學。

做事的過程,本質上也是自我探索的過程,看越來越多的故事,也能感受出越來越清晰的自我。

工作和學術上,應該結果導向,應該理性選擇。

在人生方向的選擇上,應該過程導向,應該聽從內心。人太聰明是過不好這一生的。

那不被看好的十個人:兩名田徑隊逃兵、一對神經大條又聒噪的雙胞胎、俊帥漫畫宅男、尼古丁中毒的萬年留級生、邏輯超強的毒舌精英、不愛跑步的黑人留學生、老實好青年、百發百中猜謎王,會帶給我們驚喜嗎?

就算他們沒有進入箱根驛傳,他們的故事就不能被稱頌嗎?

阿走對王子的那段定義最爲準確:「看了王子的成績提高,我終於明白了跑步的意義」,那是他從30分鐘以上跑進30分鐘,其他人都不能理解這羣人在慶祝什麼,好像王子已經拿到了冠軍一樣,而只有這羣人才能理解跑步的意義。

強風吹拂,從這腳下的一小步開始,我將變成不一樣的人

所以他們把王子拋到空中,高高拋起,很高,更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