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宗友:農家老宅建起冀東民俗院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杜慶君)石碾子、煤油燈、瓦罐、青瓷缸、葦籮筐、梨鋤、木叉子……如今這些老物件,已淡出了人們視線。我市第五中學退休教師、現爲市音協副主席的侯宗友,多年來先後收藏了近千餘件這些“下崗”物件,並利用農家老宅建立了冀東民俗院,向市民免費開放。

今年60歲的侯宗友,對冀東傳統民俗文化研究情有獨鍾。在近10年的時間裏,利用閒暇時間,走親串鄉蒐集這些被人們遺忘的生產、生活用品和用具,經過慢慢積攢,源於農耕生產及老冀東生活的民俗特色用具一應俱全。

冀東民俗院位於豐潤區石各莊鎮四戶村東莊子街南,該宅院約在民國以前晚清年間由本村村民李成富建造,距今已有130年曆史,之後歷經風雨滄桑幾易其主,今年9月,由該村李寶臣建築公司重新整修至現狀。記者步入名爲“潤馨園”的冀東民俗院看到,院內基本還原了老冀東的民俗風情,院裏分置垂釣園、禽畜園、果蔬園、葡萄園。不僅如此,寬敞、縱深的院落房前屋後、室內室外,近至幾十年遠至千百年間的民俗舊物隨處可見,這裏既有改革開放40年前冀東山區、平原各地曾經使用過的日常用具、農耕用具等,也有年代久遠的飲食炊具、觀賞用具。在院落的兩面長牆上,古色古韻的農耕用具整齊擺放,分佈掛有農戶種地播種、攏地、收割、屯糧、莊倉以及牲畜農耕使用的各類生產用具。在院中三間冀東傳統老房內,一種穿越時空之感逐一展現,土炕、葦蓆、染布炕單、木桌、老木箱、靠山鏡、木格窗、老鐘錶、燒火竈、瓦罐、竹屜……這些冀東純真民俗的縮影,原汁原味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侯宗友坦言,每個收集到的冀東老物件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多年的蒐集過程中,車輪碾過十萬公里,雖然付出了很多辛苦,但更多的是收穫了搶救冀東民俗遺落物品的快樂。十多年前,無意中淘到了一杆純牛皮馬車鞭子,卻沒有鞭梢,於是專門開車到灤縣雷莊大集花20元錢買來一把純牛皮鞭梢……爲了組裝、調試織布機,他往返撫寧山區四次探究,發現、瞭解了上機織布前的繁雜工序……

侯宗友告訴記者,這些蒐集到的冀東民俗用品,除了自己上山下鄉淘來的,也有一部分是親朋好友和熱心的同學、同事、學生等捐獻的。冀東民俗院中遠有戰國時期的手搖紡車、碾盤、隋朝的織布機等。還有近40年前,人們常用的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其40年來生活用品的演變,也反映出改革開放帶給人民更多可喜的變化。

“讓年青一代瞭解這些即將失落的老物件,回味過去,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建立冀東民俗院,免費供大家參觀,目的是弘揚民俗文化藝術,使更多的人蔘與到民俗文化的傳承中來,這纔是我的初衷。”侯宗友面露喜色地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