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笔记(三十)标题与起结--意尽词不尽

摘选自《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

这是一种以短篇容长篇的结法。明代的谢榛曾说过,大篇可以缩成短篇,短篇不可拉成长篇。如祖咏《终南望余雪》:“林表明霁色,城中曾暮寒。”据《唐诗纪事》载,祖咏参加科举考试,原应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问他原因,他说:“意尽”,即诗意表达已经足够了,不必再写。出句写雪止天晴,对句写雪后转冷的感觉,至于“望余雪”如何,均在不言中。再如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下联出句一语双关,既说古迹犹在,又称英名不灭,对句暗寓对刘备攻打吴国失策的遗憾,诸葛亮当时不能阻止,亦为他终生之憾。这种结句戛然而止,余意让读者自已去补充。词中的例子如秦观《画堂春》:“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包涵了词人许多难言的身世之感。辛弃疾《丑奴儿》之结拍:“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都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