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

焦尾琴、绿绮、绕梁

在世界上众多乐器中

古琴是绝无仅有的

负载着众多文化内涵的乐器

始终占据着中国古典音乐艺术的最高点

2003年

中国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黄建华

便是重庆市非遗古琴传承人

多年来

他致力于推广传承古琴文化

并引领一帮现代人于古琴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寻得灵魂的诗意

“生长的环境塑造了我”

黄建华,重庆人大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重庆天风古琴院院长,重庆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大学客座教授,重庆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兼具文化学者、书画家、古琴家于一身。

黄建华在15岁高中毕业后便下乡当知青务农,参加水库兴建。2年多后,恢复全国高考的第1年,他参加了高考,同时也报了名参军。最终他选择去北京当兵服役。3年后,黄建华复员,在企业当过工人,任过团委书记,编过企业报,当过总编辑,后又调到市级机关,创办民主法制类报刊,随后又成为一名公务员。这期间,他在职读了大学,学了中文、法律、企业管理……

而他自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修,特别是对琴书画诗文的学习、研究和创作,未曾中断过。他的作品一直被业内熟知并获得奖项,他也成为知名书画家、学者,这些印记都刻画出黄建华半生岁月里的种种过往。

▷黄建华书画作品《春夏秋冬四屏》泥金笺。

那么,绘画与音乐,截然不同的两项技能,又是如何集于黄建华一身呢?

1969年出生的黄建华,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在他的孩提时代,家中经济条件有限,加上兄弟姊妹多,父亲对家中孩子的管教十分严格。但是有一件事,却除开在外:就是买书,能“实报实销”。从此,黄建华有了看书、存书的嗜好。以至于他3年兵役复员从京返渝时,托运回三、四个大木箱,里面全是书。

在阅读大量书籍的过程中,黄建华迷上了书法,家里老人常常念叨“书如其人”的话语,也印刻在黄建华心里。至此,黄建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建华为天风琴院定制的茶具,茶杯上是他亲手书写的古琴减字谱。

“琴棋书画本源相同,其中又以琴为其首。在中国古代,这4样技能是文人的‘标配’,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融的。古人最讲究意境,不管是书、画,还是琴艺,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情绪与思想的表达。所以文化储备这事就显得尤为重要。”黄建华这样说道。

在书画领域半生的钻研与探索,让黄建华获得肯定与荣誉的同时,也修炼了心境,黄建华说,“古琴在我心里既神秘又亲切。”也是从这里开始,黄建华走进了古琴的世界,开始接触、习练古琴。

“恢复古琴传承要做的还很多”

回溯重庆琴艺活动历史,上世纪四十年代是重庆有琴史以来琴艺水平最高、活动最多的时期。2005年,重庆古琴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复苏迹象。重庆弹琴的人慢慢多了起来,但并不成气候。

1年后,重庆三峡大讲坛请来北大教授楼宇烈先生讲授《中国的品格》,讲座之前,楼先生提出要恢复古代礼仪,希望请一位重庆琴家抚琴一曲开场。这个要求让主办方颇为尴尬,寻了半天也只寻到古筝,这让坐在台下的重庆琴人深受刺激。当时,黄建华也坐在台下。

2008年,重庆琴人从几个知己间相对私密的琴事活动开始走向公众。在湖广会馆禹王宫,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戏台上,传出清雅的古琴声,《流水》《梅花三弄》《醉渔唱晚》……余韵绕梁,让人陶然心醉。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琴友汇聚于此,共贺“天风”文脉的续接和“天风古琴院”的成立。“抗战时期,天风琴社曾用古琴抗争日本侵略者的大轰炸,在重庆文化史上留下了激越高亢的乐章,古琴院命名为‘天风’,正是为了弘扬先贤风范,传承历史文脉……”作为琴院院长身份的黄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2008年,重庆天风古琴院在湖广会馆揭牌。

2013年岁末,在古琴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携全国数10位琴家齐聚重庆,研讨古琴艺术的传承、保护与传播,在国泰大剧院鸣响清泉般的琴音……

“让古琴的延续之路不偏不倚”

“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让我们思考良多。作为重庆市级和渝中区级非遗保护单位的重庆天风古琴院,期望对‘古琴文化生态’的保护和传承有所作为。”在2013年中国古琴传承、保护与传播学术研讨会上,黄建华阐述了他对保护古琴文化生态的理念和思考。古琴对黄建华来说,已经从一群人的事,变成了全社会的事。

黄建华认为,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物种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与物种保护紧密相连的,是其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若单纯强调物种的保护,只是治标不治本。若要标本兼治,必然涉及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古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其固有的文化生态,这文化生态一如承载珍惜物种的森林一样,如果我们重视古琴本身而忽略其文化生态的研究和保护,其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从习练到传授,黄建华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他对于古琴的解读也在随之拓展。保护古琴文化、传承古琴技艺,这是当下黄建华正在做的事,他要把自己在古琴之中,或者说传统文化中所得到的、汲取的传递给更多的人。

▷黄建华和重庆天风古琴院的琴友们为推广古琴文化,开展了200多场公益讲座、音乐会。

“多年来,弘见就隐逸在他的书法与绘事之中,当他决定抱琴的那一天,便是从隐逸中破土,不以专功一艺为自限。多年的修炼,仿佛只是为了这一刻:以颓笔三千的功力,砌起宽博的平台,置素琴于其上,闾巷扫花的同时,为本土的琴事作‘兼善天下’式的推广。这样风流雅致的生活方式,透着中国文人含蓄内敛的担当。”这是黄建华友人对他的评价。其中提到的“兼善天下”式的推广、含蓄内敛的担当,这或许就是黄建华的那一份“琴”愫吧。

“千年的发展,古琴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并一直发挥作用的古琴文化生态。诗意的、内敛的、丰富的、极其私密和极具个性化的古琴艺术方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那种文人琴棋书画的生活方式,是滋养人心灵的一剂良方。因此我们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黄建华说道。

本文由【微渝中】编辑发布

部分图文资料来源于文化渝中

总编辑:丁政义

责 编:田一柯

编 辑:吕松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