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又稱瑤琴、玉琴、七絃琴、

焦尾琴、綠綺、繞樑

在世界上衆多樂器中

古琴是絕無僅有的

負載着衆多文化內涵的樂器

始終佔據着中國古典音樂藝術的最高點

2003年

中國古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黃建華

便是重慶市非遺古琴傳承人

多年來

他致力於推廣傳承古琴文化

並引領一幫現代人於古琴中獲得心靈的滋養

尋得靈魂的詩意

“生長的環境塑造了我”

黃建華,重慶人大書畫院常務副院長,重慶天風古琴院院長,重慶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重慶大學客座教授,重慶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傳承人,兼具文化學者、書畫家、古琴家於一身。

黃建華在15歲高中畢業後便下鄉當知青務農,參加水庫興建。2年多後,恢復全國高考的第1年,他參加了高考,同時也報了名參軍。最終他選擇去北京當兵服役。3年後,黃建華復員,在企業當過工人,任過團委書記,編過企業報,當過總編輯,後又調到市級機關,創辦民主法制類報刊,隨後又成爲一名公務員。這期間,他在職讀了大學,學了中文、法律、企業管理……

而他自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修,特別是對琴書畫詩文的學習、研究和創作,未曾中斷過。他的作品一直被業內熟知並獲得獎項,他也成爲知名書畫家、學者,這些印記都刻畫出黃建華半生歲月裏的種種過往。

▷黃建華書畫作品《春夏秋冬四屏》泥金箋。

那麼,繪畫與音樂,截然不同的兩項技能,又是如何集於黃建華一身呢?

1969年出生的黃建華,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在他的孩提時代,家中經濟條件有限,加上兄弟姊妹多,父親對家中孩子的管教十分嚴格。但是有一件事,卻除開在外:就是買書,能“實報實銷”。從此,黃建華有了看書、存書的嗜好。以至於他3年兵役復員從京返渝時,託運回三、四個大木箱,裏面全是書。

在閱讀大量書籍的過程中,黃建華迷上了書法,家裏老人常常唸叨“書如其人”的話語,也印刻在黃建華心裏。至此,黃建華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黃建華爲天風琴院定製的茶具,茶杯上是他親手書寫的古琴減字譜。

“琴棋書畫本源相同,其中又以琴爲其首。在中國古代,這4樣技能是文人的‘標配’,它們的關係是相輔相融的。古人最講究意境,不管是書、畫,還是琴藝,會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情緒與思想的表達。所以文化儲備這事就顯得尤爲重要。”黃建華這樣說道。

在書畫領域半生的鑽研與探索,讓黃建華獲得肯定與榮譽的同時,也修煉了心境,黃建華說,“古琴在我心裏既神祕又親切。”也是從這裏開始,黃建華走進了古琴的世界,開始接觸、習練古琴。

“恢復古琴傳承要做的還很多”

回溯重慶琴藝活動歷史,上世紀四十年代是重慶有琴史以來琴藝水平最高、活動最多的時期。2005年,重慶古琴開始有了星星點點的復甦跡象。重慶彈琴的人慢慢多了起來,但並不成氣候。

1年後,重慶三峽大講壇請來北大教授樓宇烈先生講授《中國的品格》,講座之前,樓先生提出要恢復古代禮儀,希望請一位重慶琴家撫琴一曲開場。這個要求讓主辦方頗爲尷尬,尋了半天也只尋到古箏,這讓坐在臺下的重慶琴人深受刺激。當時,黃建華也坐在臺下。

2008年,重慶琴人從幾個知己間相對私密的琴事活動開始走向公衆。在湖廣會館禹王宮,有着300多年曆史的老戲臺上,傳出清雅的古琴聲,《流水》《梅花三弄》《醉漁唱晚》……餘韻繞樑,讓人陶然心醉。來自全國各地的百餘琴友匯聚於此,共賀“天風”文脈的續接和“天風古琴院”的成立。“抗戰時期,天風琴社曾用古琴抗爭日本侵略者的大轟炸,在重慶文化史上留下了激越高亢的樂章,古琴院命名爲‘天風’,正是爲了弘揚先賢風範,傳承歷史文脈……”作爲琴院院長身份的黃建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樣說道。

▷2008年,重慶天風古琴院在湖廣會館揭牌。

2013年歲末,在古琴申遺成功10週年之際,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攜全國數10位琴家齊聚重慶,研討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在國泰大劇院鳴響清泉般的琴音……

“讓古琴的延續之路不偏不倚”

“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讓我們思考良多。作爲重慶市級和渝中區級非遺保護單位的重慶天風古琴院,期望對‘古琴文化生態’的保護和傳承有所作爲。”在2013年中國古琴傳承、保護與傳播學術研討會上,黃建華闡述了他對保護古琴文化生態的理念和思考。古琴對黃建華來說,已經從一羣人的事,變成了全社會的事。

黃建華認爲,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里,物種的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而與物種保護緊密相連的,是其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若單純強調物種的保護,只是治標不治本。若要標本兼治,必然涉及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古琴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有其固有的文化生態,這文化生態一如承載珍惜物種的森林一樣,如果我們重視古琴本身而忽略其文化生態的研究和保護,其傳承的意義和價值便會大打折扣。

從習練到傳授,黃建華的身份發生了變化。與此同時,他對於古琴的解讀也在隨之拓展。保護古琴文化、傳承古琴技藝,這是當下黃建華正在做的事,他要把自己在古琴之中,或者說傳統文化中所得到的、汲取的傳遞給更多的人。

▷黃建華和重慶天風古琴院的琴友們爲推廣古琴文化,開展了200多場公益講座、音樂會。

“多年來,弘見就隱逸在他的書法與繪事之中,當他決定抱琴的那一天,便是從隱逸中破土,不以專功一藝爲自限。多年的修煉,彷彿只是爲了這一刻:以頹筆三千的功力,砌起寬博的平臺,置素琴於其上,閭巷掃花的同時,爲本土的琴事作‘兼善天下’式的推廣。這樣風流雅緻的生活方式,透着中國文人含蓄內斂的擔當。”這是黃建華友人對他的評價。其中提到的“兼善天下”式的推廣、含蓄內斂的擔當,這或許就是黃建華的那一份“琴”愫吧。

“千年的發展,古琴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的、並一直髮揮作用的古琴文化生態。詩意的、內斂的、豐富的、極其私密和極具個性化的古琴藝術方式,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藝術的生活化,生活的藝術化,那種文人琴棋書畫的生活方式,是滋養人心靈的一劑良方。因此我們要努力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黃建華說道。

本文由【微渝中】編輯發佈

部分圖文資料來源於文化渝中

總編輯:丁政義

責 編:田一柯

編 輯:呂松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