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魏城河岸文風塔

魏城河靜靜地流過蜀道明珠——魏城。靈應寺外,塔子梁狀如鰲魚,把魏城河頂出一個水草充盈的大灣。一座寶塔在鰲頭拔地而起,似巨筆插天,古鎮魏城因此氣象凸顯。這座寓寄“獨佔鰲頭、魁星點鬥”之意的寶塔,建於光緒五年(1879),名文風塔,又名南塔、白塔。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文風塔遠眺

文風塔坐東南向西北,爲六面密檐式空腹磚塔,13層,通高25米。內壁鑲嵌石刻28方,詩詞歌賦,行楷草隸聚集一室,筆墨酣暢,吟詠雅正。其作者均爲附近州縣文人,如舉人嚮應元,歲貢李蕃、向春臺,廩生宋煥章,文生胡近仁、葉含輝等。羣儒們通過對魏城山水地望、歷史人物、桂華書院和新建寶塔的吟詠,表達了對振興地方文風的厚望。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文風塔

該塔巍峨壯觀,古樸厚重,以不輸於州縣塔的氣勢,雄鎮於梓綿之間,獨領風騷百餘年,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物和文學價值。2012年7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爲四川省第八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風塔與桂華書院

文風塔內的詩文,幾處提及魏城桂華書院,如歲貢生向春臺句:“桂華莊裏講幃開,此席曾經幾度來。”庠生陳全鳳句:“從此桂華培植厚,人文蔚起繼蘇公。”文生葉棣華句:“簪纓半出桂華莊。”

桂華書院的歷史或可追溯至隋唐。大業十年(614),魏城縣治遷至今魏城鎮,當時可能就建有學宮。南宋嘉泰三年(1203)範於進《魏城徐邑侯捐置學田記》稱:“學宮自政和增築之後,歷年滋久,支傾補壞”,徐邑侯“爲之經畫,撙節浮費,得錢一千九百緡,買田一頃而置之學,歲籍其入。凡學之繕葺,士之廩給,皆於此取辦。又籍其三歲所入之餘,預計偕(即赴考)者即資之,名之曰‘桂華莊’。”

嘉慶年間綿州進士、曾任桂華書院主講的葉上林有詩:“芳草綠迷瓊島路,好枝紅滴桂華莊。”“桂華莊遠頻翹首,杏苑人歸且共杯。”“我愧桃李無一報,雅懷遙憶桂華莊。”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文風塔影

葉上林主講桂華書院時,出類拔萃的弟子有劍州舉人李時榮、唐汝明,梓潼解元劉冕、綿州舉人張竹溪等。其子葉含樸主講時,弟子中最有名者是李榕,咸豐壬子進士,官至湖南布政使。

魏城士人稱桂華書院爲“桂華莊”,其地在魏城驛官廨後,初名玉珠書院,旋改文昌書院。嘉慶二年(1797),魏城巡檢傅淑和以署後隙地議建書院,當時鄉紳郭錦儀、賈席珍、胡應昭、蒲心泰、寇忠一、龔才瑾等勸捐建修,汪廣猷作記。書院有學田一段在魏城西花石山,系嘉慶十二年胡應昭的四叔胡玉玳父子買任姓田地捐入書院。光緒三十二年(1906),桂華莊改爲桂華高級小學校,民國十四年改爲區立第一小學校。

文風塔倡建者之爭

文峯塔的倡建者是誰?民國《綿陽縣誌》有記載,但前後矛盾。

該志卷一“古蹟”載:“文風塔,魏城驛東南里許,光緒五年己卯九月,驛丞李蕃倡建,磚塔。”

該志卷四“職官”載:“李春榮,字芳園,雲南昆明縣附生,同治十三年以軍功保舉,補任三次,建文風塔,卒於任。”

文風塔是“驛丞李蕃倡建”之說,同見於1994年《綿陽文物》、2000年《遊仙文物》、2000年《綿陽市文化藝術志》、2007年《綿陽市志》、2014年《涪江遺韻—綿陽不可移動文物》以及“綿陽文史系列”相關文章和本地媒體相關報道。可見,此說已沿襲多年,成爲“定論”。

問題是,縣誌“職官”未載李蕃,且大量資料證明李蕃是本地(梓潼)人,那麼“驛丞李蕃倡建”一說就不能成立了。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仰望文風塔

李蕃,字樹屏,梓潼縣咸豐年間廩生,光緒二年或三年成爲歲貢生。咸豐八年知縣張香海主修《梓潼縣誌》,李蕃是編輯之一。咸豐八年夏,張香海捐修梓潼驛道送險亭及“陂去平來”坊落成,有詩紀事,當時向過境官員及本地文人大徵題詠,李蕃和張香海原韻詩二首,載於咸豐《梓潼縣誌》。該志還載有李蕃另外兩首詩《連枝樹五古》《棄蠶行》,以及記述張香海修志的跋語。至此可以判斷,李蕃爲梓潼人確鑿無疑。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文風塔石刻

咸豐至光緒年間,李蕃活躍在綿州梓潼間,是享譽一方的“筆桿子”,時至今日,他的一些詩文還留存在魏城山水之間。筆者所見有咸豐七年《重修補聖水寺碑記》、光緒元年靈應寺《養生塘碑序》、光緒三年龍鼻山《容齋胡應崡碑誌》及詩一首、光緒五年題文風塔詩、光緒二十三年龍鼻山《秀峯胡應嶟碑誌》。只不過,他撰寫碑文的款署在四十年裏由“梓邑廩生樹屏李蕃”變成了“梓邑歲進士候銓儒學正堂樹屏李蕃”。

清代任官,執行嚴格的迴避制度,《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對官員任職有明文規定。早在順治十二年(1655)即規定,“在外督撫以下,雜職以上,均各回避本省”;雍正十三年(1735)對“雜職”官員迴避進一步予以明確,“各省佐貳雜職,駐紮地方在原籍五百里以內者,亦令迴避”;乾隆九年(1744)又進一步擴大爲除督撫以外的所有地方官員,“官員鄰省接壤,原缺與原籍相距五百里以內者,均應迴避。”

從李蕃本人撰寫碑文的落款來看,第一,李蕃是梓潼人,第二,李蕃是梓潼廩生、貢生,候補學官。是否曾經擔任教職,雖不得而知,但魏城驛的驛丞,斷然不會是他了。本籍迴避,是清代職官制度的基本常識。對李蕃的錯誤認識,是常識性錯誤,且在本地流佈甚廣,亟待更正。

“石現三佛”摩崖石刻透露重要信息

排除了李蕃建塔的誤說,民國《綿陽縣誌》裏關於李春榮的記載就值得注意了。

前不久,筆者與幾位好友在遊仙區觀太鎮盧家坪村尋訪到光緒十二年(1886)“石現三佛”摩崖石刻,無意中追溯到石刻的撰文者李春榮就是魏城文風塔的倡建者。石刻寬1.13米,高1.67米,中豎刻“石現三佛”四大字,字徑尺餘,前序5列,闡明勒石緣由,原文如下:

綿東二里許,金華山岩崩已三十餘載。至光緒庚辰春,巖西忽橫裂尺餘,約深五尺,現觀音、文昌、藥王三聖像,系水氣結成,靈感異常,遠近祈禱,絡繹不絕。餘權魏城驛巡檢事,親往觀焉,諭令設立首事,捐修廟宇,至癸未秋落成,餘復回任,爰勒始末於石,俾將來修志採訪其事,覽餘斯言,當知信而有徵,庶靈蹟亦不致湮沒雲。

下款爲:“鹽提舉銜魏城驛巡檢候選布理問古滇芳園氏李春榮識,歲進士候銓訓導述堂氏胡懷古書。大清光緒十二年歲在丙戌季冬月吉日鐫。”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石現三佛”摩崖石刻

結合民國《綿陽縣誌》“職官”記載及摩崖石刻內容可知,李春榮,字芳園,以軍功保舉鹽提舉銜,曾三次補任魏城驛巡檢。石刻提到的“鹽提舉”即“鹽課提舉司提舉”,爲從五品;“布理問”即“布政司理問”爲從六品;巡檢爲從九品。李春榮的身份很特殊,由於早年立有軍功,品階較高,是一名掛着從五品銜的從六品候補官員,由於沒有合適的從六品職位安排他,不得不屈就於低了好幾級的巡檢。這種很普遍很荒唐的“高銜低就”現象,也是晚清捐納盛行、濫取軍功的必然產物。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文風塔石刻

同治十三年至光緒十三年間,李春榮三次擔任魏城巡檢,始終沒有晉職,逝於魏城巡檢任上。在任期間,爲振興地方文風,李春榮號召地方士民,特別是桂華書院師生,於光緒五年修建了魏城文風塔。塔內的詩文,是李春榮以倡修文風塔爲主題,發起文會徵集的作品。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文風塔

廩生宋煥章《題魏城驛文風塔歌》雲,“我侯芳園善青鳥,胸中丘壑列皎皎。陰陽流泉細相觀,此地關鍵宜華表……”描述了巡檢李春榮善相地之術,在考察魏城山水後,選擇塔子梁修建文風塔以提振地方文風的情形。

來源:方誌綿陽(據2019年報3月23日《綿陽晚報》)報,原標題:《探尋魏城文風塔倡建者》

作者:李戴 上潼人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爲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方誌四川•歷史文化】李戴 上潼人 ‖ 魏城文風塔及其倡建者李春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