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讀者電臺 本期主播×小賢

文 | 周衝

來源:周衝的影像聲色

(ID:zhouchong2017)

人這一生,最該相處好的朋友,是自己。

其實,我們沒那麼多朋友

張韶涵在吐槽大會上,講到了自己“朋友少”。

但她不覺得這是一種遺憾。

她說:

我對朋友的定義不一樣,雖然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我也不需要給我修路的朋友,我自己有翅膀。

簡直想舉雙手雙腳爲她鼓掌。

許多人都以“朋友多”,作爲一種成就。但越長大越發現,我們的生活裏,熱鬧很多,溫暖很少。

這也是我2018年最大的認知——

衡量朋友的,從來不是數量,不是點贊多少,而是是否有真心。

前不久有一個爆紅的視頻,叫《你手機裏的常用聯繫人有幾個?》

有人說幾千個,有人說幾百個。

圖片來自視頻《你手機裏的常用聯繫人有幾個?》

是的,每個人都很多。

誰能拒絕暖烘烘的羣體感呢?

人是羣居動物,本能地嚮往人多勢衆的安全感,恐懼被排斥孤立。

一個人,沒有同類,放在聶隱娘身上,是美與詩;放在自己身上,是窘境與敗局。

所以大家營營於社交,逐逐於交友,恨不得天天跟一堆人聯絡。

但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熟人麼?

視頻中主持人說,現在請刪掉已經不聯繫、半年都沒聯繫過的人,大概要刪多少?

“一半以上吧。”

“那大多數都刪光了。”

主持人接着提議,在剩下的聯繫人裏,繼續刪除應酬關係、工作關係的人,看看能說真心話的,還剩下多少?

大家一個接一個刪,最終,有人只剩下兩三個。

有人則說,“沒有。”

2000個聯繫人,只剩下2個。

1000個聯繫人,只剩下0。

面對這樣巨大的落差,有人開始感慨:“真失敗啊!”

但這其實不是一個人的失敗。這是我們的時代症候。

我們把熱鬧,當成了一種價值。把點贊、吹捧、圍觀,當成了一種親密。

但這些東西,其實如浮沫,太輕,太淺,很可能一個變故,一切就會化爲烏有。

昔日“朋友”一如猢猻散,往日“交情”一如鳥獸亡,到頭來你會發現,真朋友,不過那麼兩三個而已。

甚至,一個都沒有。

最後主持人說:“那現在給這僅剩下的朋友打個電話吧。”

電話通了。但對方掛了。

打電話的人滿臉悵然,久久無法自拔。

你呢?你是否也身處同樣的困境——因熟人太多,微信“好友”爆棚,真正的朋友,也逐漸疏遠。

拒絕無意義的“朋友”

專注於重要他人

錢楓曾在《火星情報局》裏,抱怨汪涵拉黑了自己。

汪涵回應:“陳坤範冰冰我都刪掉了。”

他說:

朋友圈人數達到一百多時,我就覺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都刪掉。

這實在是出人意料。

我們本以爲,娛樂圈呼朋引伴,出入成羣,前呼後擁,是爲一種風氣,或者是一種成功。

沒想到依然有人保持清醒,認清社交的真相,以及生活的本質。

汪涵說,刪除了一幫人的微信後——

這樣的生活非常非常輕鬆,所有時間都是你的,自在得一塌糊塗。

你會突然覺得,整個人生都發生了變化。

而且我們彼此沒有微信,但感情根本不會因爲長期不聯絡就變得不好。

他之所以輕鬆,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擺脫了關係的綁架。

朋友多,是一把雙刃劍。

它會帶來生活豐富的假象,也會讓你無法連接真實的他人。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重要他人,指在社會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那個對你產生重要影響的人。

比如父母,影響深遠的老師,相濡以沫的戀人,真心相待的同伴。

這個人和你連接越深,你越受滋養。

有句話說“時間會留下最值得的人。”

那個最值得的人,不論你們有沒有加微信,是不是常聯絡,不論你發生了什麼,是飛上枝頭做鳳凰,還是成爲喪家之犬。只要你召喚,他都會一直在。

但現實是,我們的“朋友”太多了,多到沒有一種關係能深入下去。

有人做過一道公式。

假設一個人的精力是1,分給1000個朋友,每個平均只有1/1000,這樣草率敷衍,誰都無法與你真誠相交。

真朋友,不能以利相交,以權相交,要以心換心。

你無真心,我自然無真意。

你不專注,我自然也敷衍。

就這樣,那個重要他人,在我們的生命裏越來越遠,甚至永不會到來。

朋友在質,不在量

其實,虛情假意再多,都是不作數的。我們真的可以簡單點。

在《恕我直言》節目裏,塗磊說:

我應酬很少。從前覺得,應酬是一種成功,現在覺得,總是應酬的人,都是失敗的人。

蔡康永懟他:“那說不定是你沒朋友。”

塗磊很淡然地答:“我有朋友,但不多。因爲我對朋友有私德的要求。”

也就是說,真正有原則的人,從不會以“朋友多”爲榮,而以“朋友優”爲傲。

他們知道,朋友不是用來湊數的,是用來互相映照的。

一如《舊唐書》所說,“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他們會在對方身上,尋找參照,尋找榜樣,也尋找答案。

這就導致——

與人渣爲伍,天長日久,你的德行也不會好到哪去;與惡棍或愚人稱兄道弟,他的價值觀,也會緩慢地滲透進你的認知。

臺灣有一個紀錄片叫《兒子兒子》,講臺北一樁少年殺人事件的前因後果。

其中被殺害的孩子,原本也懂事、明理。

可因爲和一幫街頭小混混結拜,開始吸毒、打架、砍人。最終自己橫屍街頭。

你我身邊一定也有這樣的案例。

許多人因廣交“朋友”,不懂拒絕,結果染上惡習,一發不可收拾。

真正的聰明人早就認清,泥沙俱下的朋友圈、社交圈,不僅不會成人,反而會毀人。

Norman P.Li發表在《英國心理學期刊》上的一篇論文說:

聰明人許多時候顯得孤僻不合羣,不是因爲沒朋友,而是因爲,蕪雜的朋友圈不能讓他們感到幸福。

張愛玲一直很自閉,她曾表達過這樣的意思:自己參加了什麼社交活動,回來一細想,說過的每句話,做的每個動作,都覺得蠢得要死,竟然悔得幾乎恨上了。

張小龍則在某個平臺說過,我從沒有見過一個喧鬧的人,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社交過多,朋友過雜,不僅不會令他們感到羣居時代的幸福感,反而會憑生焦慮,事事不順,降低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

要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

先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

歸根結底,我們一定要認清兩件事:

1,朋友真的不需這麼多。

2,人這一生,最該相處好的朋友,是自己。

TED有一個演講,想必大家也聽過,講社交時代的孤獨,裏面有一個觀念:

若學不會獨處,那麼,越關係,越孤獨。

因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喪失認識自己的機會。

斯坦福大學教授歐文·亞隆說得好:

要完全與另一個人發生關聯,人必須先跟自己發生關聯。你與自己內在連結的方式,正是你與他人連結的方式。

也就是說,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前提是能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

可你有機會與自己相處麼?

你知道自己的匱乏、不足與毛病麼?你有努力去療愈,並能努力修正自己麼?

你忙於點贊,忙於發表情包,忙於在羣聊中插科打諢,實在沒有空。

太多的“朋友”,佔據了你的注意力,瓜分了你遇見重要他人的機會,也搶奪了你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一個人一生中,會認識23000多人。

但人一生中,只會與2、3個人成爲至交。

這2、3個重要他人,纔是上帝賜予你的禮物。

所以學會刪減,學會拒絕,學會清空。

不要讓無關的人,佔用你遇見真朋友的份額和機會,像汪涵一樣,刪掉無意義的,專注於有意義的,活得輕鬆無比。

本期話題

翻一下微信,看你有多少微信好友?

經常聯繫的又有幾個?

✎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作者:周衝,2015年離開體制,從事自由寫作。出版《我更喜歡努力的自己》等多部暢銷書。本文經授權轉自微信公衆號“周衝的影像聲色”(zhouchong2017),這是一個文藝而理性的公衆號,以文藝的筆調,以理性的思維,剖析人間事與人間情。

主播:馬小賢,配音愛好者,希望可以用聲音溫暖你的生活。新浪微博:大明湖畔的馬小賢,微信公衆號:小賢夜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