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一个群里潜水,那个群里有私募大佬还有敬仰他们的学生。有个学生问大佬怎么才能跟你们一起工作。

  大佬说,要么学历很高,要么会写策略回测。

  学生说,我学历不行。那写策略有什么要求?

  大佬说,回撤要小,夏普要高。

  这时我忍不住插了一句:全仓买银华日利呗。

  然后整个群就沉默了直到现在也没人说话。

  简单给小白科普一下,夏普比率是用基金的回报率减掉无风险收益率,得到一个超额回报率。再用这个超额回报率除以代表风险的标准差,得到的是每单位风险带来的回报率。

  我承认我那话说的确实挺欠揍的,但其实现在基金界和资管界也确实都特别信奉夏普,因为我们可以用每单位风险来衡量收益,而不是简单的看绝对收益。确实很科学也很实用。

  但实际上夏普这个东西跟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都有利弊的。比如夏普是用标准差来衡量风险的,标准差也就是波动,只要净值波动大了,就算是往上波动也算风险。

  这就驱使基金经理去做一些对净值波动产生抑制的手段,比如说做期权的卖方。卖期权可以持续带来现金流,尤其是卖call,会把净值大幅向上波动的可能性斩断(因为涨上去就被行权了,就要把股票卖给行权方,再往上的收益你就吃不到了)。这样一来夏普就比较好看,因为净值看上去很平缓。

  更可怕的是卖put。持续卖put也会带来现金流,但牛市里一切都好,一旦市场出现大跌,put被行权会让净值出现大幅回撤。而这个大幅回撤的风险,你是在夏普里看不到的。

  投资者在参考夏普比率的时候,是默认投资回报的分布曲线是正态分布的,也就是净值向上波动和向下波动的概率是一致的。但用人为手段做高夏普,会导致投资收益的分布向右偏,正向回报虽然多,但额度都很小,而一旦发生极端情况,回撤会巨大。

    所以,学术上其实有一个优化版的夏普比率,叫“索提诺”比率(Sortino ratio)。它跟夏普唯一的区别就是,把标准差换成了只计算向下波动的部分,也就是只统计收益低于无风险回报率的时候。这样可以更公允的审视一只基金的表现。

  具体的计算我就不摆出来恶心你了,就是简单分享一下行业里这个小现象。忠告是,可以参考夏普,但不要迷信夏普。

  前段时间A股出了回购政策,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积极做市值管理。但是其中有一条是说,回购的股票6个月以后可以卖掉。这就让我觉得很扯了。

  美股的回购,一般是邀约回购,也就是上市公司跟股东协商,用一个特定的价格(通常高于市价)来买股东手里的股票,而且所有股东都有权参与,包括小微股东。

  回购之后,这部分股票要么被注销掉,要么就放在库存股(treasury stock)里,这个库存股是在股东权益(Owners Equity)表下,属于公司资产的一部分,这部分不能随便抛售,只能用于未来再发行。

  股票回购上去被注销掉,自然就提高了每股的价格,市值管理实现了。但A股的这政策,依然还是鼓励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直接买股票,等6个月后还可以卖掉。股票没被注销,也没存起来,怎么能实现市值管理?

  有人说,至少比以前更规范了,上市公司宣布多久内回购多少股票就必须执行,有监管了。

  我也觉得鼓励回购是个好信号,但距离真正的市值管理和提高股票价值还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回购6个月还可以卖的政策一旦出来,又是变相忽悠散户的招数,比高送转高级不到哪去。

  其实真正本质的区别在于,美股上市公司的高管利益是跟股价绑定的,他们手持跟业绩挂钩的期权,回购股票能让他们手里的股票更值钱,他们当然愿意用公司的钱积极回购。而A股还是缺乏这种奖励制度,高管与其做市值,不如想办法套现。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投研帮)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