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疫情直接改變了14億人的生活和工作,而不同城市的應對更是暴露了不同區域對待市場對待人民的不同策略!

有的城市嚴防死守,有的城市拼命搶人復工!

我們無意指點,只截取歷史當下的種種光影,以待後人評說。

近日,爲刺激消費回暖,浙江、南京、河北等地宣佈將向居民發放各種形式的消費券。其中,南京發放的消費券總額超過3億,浙江更是高達10億。

也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但很多人不明白,消費券到底是個啥?從何處來?有什麼作用?

今天來說說。

01

消費券往事

消費券並不是舶來品,很早就出現在中國大地上。

1932年,鄂豫皖蘇維埃政府發行了一批《優待犧牲戰士家屬領銀糧券》。票券爲灰黃色薄紙,字體和紋飾爲淺絳紫色,繁體字印製,長24.7釐米,寬17.6釐米。

這張票券的內容分爲兩部分,上半部分爲主體券,周邊飾有飛燕、小草紋;下半部分爲實體券,其中“領銀券”、“領糧券”左右各三枚。這是一張“錢糧合一”的票券。

在洛陽契約文書博物館,這張票券依舊散發着那個年代的氣息。

這批票券的誕生也頗具那個年代的英雄主義色彩。

1930年底到1931年,在經歷了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之後,紅軍在江西瑞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告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根據地政權機關“鄂豫皖蘇維埃政府”,爲了安撫爲紅色政權壯烈犧牲的紅軍戰士的家屬,及時發行了《優待犧牲戰士家屬領銀糧券》,幫助犧牲戰士家屬解決生活困難,進一步調動了鄂豫皖地區百姓的革命熱情,爲根據地的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從銀糧券的表述文字可以推測,當時優待犧牲戰士家屬的錢、物爲每月銀圓壹枚、稻穀拾斤。爲了保證犧牲戰士家屬能夠按時領取到優待的錢糧,在“使用規則”中還明確規定:此券作爲特殊券,專爲戰時蘇維埃紅色政權壯烈犧牲紅軍家屬使用,各級蘇維埃政府應按券面數目按時發放給犧牲紅軍的家屬。

一張薄薄的銀糧券,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民爲什麼就相信它?在最巔峯的時刻,全中國各個根據地有着上百種不同樣式的糧食券。有些地方直接就是手寫而成,鬧着玩一樣,可是廣大根據地的老百姓就認這個!而國民政府印刷精美的金圓券卻在各大城市中不斷遭人拋棄,甚至一張金圓券連一張廁紙都換不回來!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誰在以市場爲中心,誰在爲人民服務。

這種社會信用的建立,是我d對社會資源的獲取、調配能力的集中體現。

正是基於這樣的信仰與實踐,我d贏得了民心,蘇區內部的市場體系也得以穩定運轉。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39年後,國民政府爲補償財政赤字,濫印濫發紙幣,造成了極爲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湘潭縣政府計算室1948年8月19日數據顯示,豬肉價每斤由1936年的0.28元暴升至140萬元,上漲500萬倍。1949年5月6日,由貴州葫市鎮寄往貴陽的一封信,貼在200枚萬元郵票上。

法定貨幣的急劇貶值,使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無獨有偶,同樣是在上世紀30年代,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消費券。

上世紀20年代末期,美國的階段性繁榮來到頂端。

1929年10月29日,華爾街股市坍塌。道瓊斯指數當天暴跌12.8%,引起持續的金融恐慌。到了11月11日,道瓊斯指數已經從9月份的高峯下跌了40%。

在隨後的幾個月,華爾街股市有所恢復,但不過是個短暫的假象。

在此後的幾年,金融風暴成了華爾街的家常便飯。到1932年6月9日觸底時,道瓊斯指數已經失守了91%。

那年,最熱門流行歌曲的名字是“兄弟,能給我剩一毛錢嗎?”(Brother, Can You Spare a Dime)。到1930年底,美國有26355家企業破產,GDP下跌了12.6%。

從這場股市坍塌到1933年“新政”登場,GDP下降了一半,美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蕭條。

持續的蕭條令人恐慌與沮喪。爲了提振信心與刺激消費,1939年5月,美國開展“食物券”計劃,該計劃共實施4年,受益人數累計達到2000萬人次,覆蓋了美國近一半的縣(郡),總計耗資2.62億美元,最高峯時同時資助400萬人。

這種“食物券”也是消費券的一種。

近十來年,消費券也常常出現。

1999年,日本政府爲應對泡沫經濟和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發放總額達6194億日元的“地域振興券”。

十多年前,受次貸危機的影響,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降,我國多地也推出消費券以提振消費。

2008年12月,我國臺灣的立法機構通過了“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爲每位臺灣居民發放總面額爲3600元新臺幣的消費券,約耗資829億元新臺幣。

2018年底,成都市民政局拿出價值3791萬元的消費券,發放給全市困難羣體,每人100元。

……

在經濟蕭條的時期,消費券曾是救命的良藥。

02

經濟的“回血劑”

那麼,爲啥要發消費券,不直接發錢呢?

畢竟受災最嚴重的是那些餐飲旅遊酒店等服務性的企業啊!

最新的高善文采訪一語道破天機:

第一、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在絕大多數的產業和領域主要是需求衝擊。儘管供應衝擊毫無疑問是存在的,但它是一個非常次要的影響,只在相當少的領域表現出了一些壓力。總體而言,新冠疫情是一個以需求爲主導的衝擊。

這就是發券的最直接原因!

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一下子印一堆鈔票,作用也不大啊!

搞不好又把房價漲上天,老百姓日子更難!

餐飲店活不下去不是因爲沒錢買菜,而是疫情後沒人過來喫啊!

而酒店業更是高槓杆的典範,一個酒店蓋起來少則百來萬多則幾千萬甚至上億。一個房間收個大幾百的,猴年馬月才能回本?正常的酒店非常依靠每月的現金流來進行日常的運營和銀行利息的償付!

疫情一來打擊的是最旺季的春節,正常來說這是酒店一年收入最高的月份,這一次好了直接給你來個“海底撈”!啥也撈不着,一個月還能扛扛,但是兩個月三個月估計很多槓桿高些的酒店就扛不住了!

一個突然休克進入重症室的病人剛剛出來,最適合的是打打點滴,靜心調養非得一下子十全大補丸,高麗蔘海膽不病死都被補死了!

而且這個券最後政府還能向企業回收,這樣更加清晰的瞭解到企業真實的情況。

由此可見,這幾個省份和城市的政策制定者把脈水平非常之高!

03

要精準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

本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之大不言而喻。

在疫情爆發之初,大家普遍認爲疫情在供應和需求兩個方面都對經濟活動產生了巨大沖擊。供應方面的衝擊主要是交通運輸的中斷、供應鏈的擾動、員工的缺勤以及工廠的關閉。在需求層面,伴隨嚴格的社交疏離政策的實施,至少短期之內需求會快速枯竭。此前我們難以判斷哪個方面的影響佔主導,也不清楚影響和衝擊有多大。

面對這樣一個經濟驟停的情況,當下的政策着力點應該放在何處呢?

答案是:保證企業和居民的現金流能夠維持正常。

而現金流維持正常對兩個領域異常重要:一個是高槓杆的企業和個人;另一個是低收入羣體和小企業。

情況分析清楚了,應對的策略也就出來了,那就是:減稅降費+刺激消費。

而且,這兩者必須形成“組合拳”。只有雙管齊下一同出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快速把中國的經濟救活。

因此就有了我們最近看到的一些新聞:

近日,爲刺激消費回暖,浙江、南京、河北等地也宣佈將向居民發放各種形式的消費券。其中,南京發放的消費券總額超過3億,浙江更是高達10億。

這些地區的執政者無疑是聰明且勇敢的。說聰明是因爲他們高瞻遠矚地看到了現如今經濟的痛點並迅速採取正確的措施;

說勇敢是因爲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強大的財政實力。畢竟,這確實需要不少銀子。

這些消費券的流通路徑也很清晰:政府發放——消費者消費——企業兌換——政府回收。最終,消費者購買力提升了,企業的現金流得到了回血,市場慢慢動起來了,政府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這也是目前主流經濟學家的主張,其理論依據是「消費乘數」:

消費拉動生產,生產再拉生產,環環相扣,經濟車輪自然運轉起來。

當然,要讓經濟充分的湧流,減稅降費也必須一起行動起來,只有兩隻手一起擺動,才能保持平衡,經濟才能迅速回到常態。

消費恢復也不是均勻的。一些行業恢復慢,有些行業出現了爆發性反彈,這是消費者自發選擇的後果。企業要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調整生產,效率纔會更高。

目前來說,這是快速恢復經濟的極優方案。但未來也許會有更加細緻的政策,比如運用大數據技術,精確定位需要幫助的企業和個人,實現精準幫扶。

這種城市的未來,值得期待。

一場疫情,不僅讓許多人病倒了、離開了,也讓我們的經濟身患重疾。

面對一個重症患者,如果用藥過猛,可能會適得其反。這點看看美聯儲就知道了,利率直接降到0,最猛的藥一股腦全用上,病人沒被醫死也快被嚇死了。

最後希望大家都好好的,順利渡過這次難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