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抱朴講述 全媒體記者劉洋採訪整理

微信截圖_20181128071958

住房的變遷。孟抱朴供圖

講述人 孟抱朴

孟抱朴,1970年生於河南省固始縣,1990年到開封上大學,1994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管理科學系。後在市委黨校、市委宣傳部和市文聯工作,是我市社科理論專家,著有長篇小說《交錯的座標》。

趁着“十一”閒暇,我搬了家。看着綠樹成蔭的小區、乾淨整潔的新家,想着幾十年來住房變遷的過程,真是感慨萬千!

40年前我8歲,剛記事的時候,家裏住的是土坯茅草房。土坯是稻田裏的黏土經過石磙碾壓後製出來的。茅草一般用的是稻草,好一點的用麥秸,最好的是山上割的荒草。這種房屋是幾千年來我國南方農村常見的住房,倒也冬暖夏涼,偏偏我的家鄉經常遭到水淹。老家有句俗話叫“三年兩不淹,三年兩頭淹”,也就是每隔一年發一次大水。土坯房子經不起水泡,每次發大水,村裏人最在意、最忙碌的就是保護房屋,用黏土把牆根裏三層外三層包裹住。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房子坍塌,給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當時村民最希望的就是有磚瓦房子,能抗水淹。

後來我考上大學,來到城市裏,心想再也不用害怕發大水淹房子了。沒想到,沒有水淹房子,卻有了別的煩惱。1994年大學畢業後,我分到一所學校任教。學校住房緊張,別說我是新來的,有的教師工作10多年了仍舊沒有住房,大家就住在學生宿舍樓一樓。宿舍樓是俗稱的“筒子樓”,一戶一間房,走廊裏支一個煤爐子,就算是廚房了。我是新來的大學生,朝陽的房子分完了,只好住在背陰的一面。常年不見陽光,晾曬衣服得到院子裏,苦不堪言。即便節省空間,一間13平方米的房子也實在太小了,只能放下一張牀和一個櫃子,別的東西都沒地方堆放。學校也沒有好辦法,就再給兩個老師分一間,用來堆放生活用品。後來孩子出生,我們夫妻倆都要工作,沒人帶孩子,就請了一個保姆。保姆沒地方住,就和另一家商量,讓保姆住到共用的小屋裏。堪堪只能放下一張鋼絲牀,人彷彿住在垃圾堆裏。那個時候,天天爲房子發愁,不知熬到什麼時候纔是個頭。

1997年,我參加了全市公務員招考。面試的時候有一道題,問如何看待住房商品化。我當時深爲住房問題困擾,不假思索回答了三條:第一,住房分配製和商品化只是住房分配形式的變化,其本身並不增加和減少GDP的數量;第二,住房商品化有利於人們選擇住房大小和區域,有利於人們便利地安排生活和工作;第三,擔心買不起其實是個僞命題,因爲如果是分配製,從本質上說也是一種買賣,不過是操控的一方和受衆的一方形式上的不同,因爲不管是分還是買,房子本身的價值都在那,房子本身是不會變化的。如果按照新加坡的住房公積金制度,相信多年後,大多數人可以買得起房子。可能我的回答考官比較滿意,當時得了最高分,也順利通過考試,進入新的單位工作。

若干年後,在新單位遇到一次改善住房條件的機會。1999年,單位最後一次集資建房,大家都踊躍貸款集資。兩年後,我終於搬出“筒子樓”,住到了新落成的家屬院裏。據說,我是全家屬院最早搬進新家的三戶之一。搬家那天下着小雨,氣溫很低。但搬家的心情是那麼急迫,所有外在條件都不管不顧了,只有一個念頭——趕緊搬到有陽光、有單獨衛生間、有廚房的房子裏去!搬到家屬院後,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感覺真好。房子裏有天然氣管道,再也不用煤爐子做飯了;有了獨立衛生間,晚上上廁所方便,不用麻煩地穿好衣服了;關鍵是有暖氣,冬天也不怕冷了。因爲有暖氣,每年冬天我都把家裏的老人接過來同住,讓老人也享受一下不怕冷的冬天。

可是,隨着老人年紀增長,新的麻煩又來了。當時集資的時候,根據工作年限等資歷打分,我分到了5樓。以前老人來住時還算方便,可隨着老人年紀越來越大,上下樓成了問題。上去了不想下來,下來了不願意上去,買個菜都要考慮好半天。有時候,老人會因爲上下樓的困難,在房間裏一待就是兩個月。老人總是待在房間裏也不行啊,用老人的話說,沒有行動自由了,跟坐牢一樣。這就要考慮再次換房子了。

2014年,我終於用個人公積金貸款,在西區買了一套房。三次換房,也算是把我當初面試的答案落實了。新的小區水、電、暖和網絡一步到位,地下建了車庫、地上全面綠化,配備了電梯和全天候物業管理。從居住條件上說,比過去的家屬院好多了。這次搬家,我打電話對母親說,過一段時間再接她過來住。老人家特別高興,說新房好,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上下樓有電梯不用“坐牢”,想出去散步隨時就走,這次一定好好享受享受。我聽了母親的話,心裏美滋滋的。

俗話說,安家立業。家,是安身立命之所,是溫馨的港灣,是幹事創業的基礎。如今,隨着城鎮化發展,國人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巨大改善。城市裏,人們的平均居住面積與過去比有了成倍的增長;即便是在老家農村,家家戶戶也都住上了“別墅”,家裏沒有兩層、三層的房子,是很少見的。過去那種茅草房,已經和古董一樣稀少了,只能在山裏偶爾一見,也都是遺棄不用的。去年夏天,我回鄉採風,爲了找這樣的老房子,足足跑了5個小時,纔在一個山窩裏看到一處。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居者有其室不僅寫進了黨的報告,也一步步變爲現實。幾千年來,困擾廣大人民羣衆的最重要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倘若詩聖能看到今天的中華大地,不知道該激動地寫出什麼樣的詩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