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凱和孤殘兒童在一起。全媒體記者 汪元蒙 攝

今年年初以來,幾乎每個週三,都會有一支由志願者組成的隊伍,悄然來到市社會福利園區的愛佑養護中心,爲孤殘兒童送去家人般的溫暖;幾乎每個週三,有一名“爸爸”都會參與到這支隊伍中來,不求回報,只爲了給這裏的孩子一分父愛和陪伴。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位“爸爸”用無盡的父子情,給在此短暫休養的孤殘兒童留下了幸福的回憶。

結緣

始於一次志願服務活動

11月28日,在市社會福利園區內的愛佑養護中心,一隊“爸爸”“媽媽”早早來到這裏,等待着接他們的“孩子”開展互動遊戲。但這一次,在“爸爸”們中間少了一張孩子們熟悉的面孔,他就是一直堅持參加活動的張凱凱。“兩個‘孩子’,一個出國,一個返回原福利院,他還沒有從分別中恢復過來。”活動領隊張軍告訴記者,“他這次請了假。”

張凱凱與愛佑養護中心孤殘兒童的結緣,始於市義工協會劉洪燕發起的“愛佑日”活動。2016年,我市部分義工注意到市社會福利園區內有一羣接受康復治療的孤殘兒童,他們不僅亟需醫療康復治療,還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家庭般的溫暖。於是,劉洪燕等人發起了“愛佑新生 陪伴孤殘”活動,不定期開展活動並堅持到今年年初。“根據孩子們的體質和愛佑養護中心的建議,從今年年初開始,我們將志願服務活動固定在了每週三,並將這一天命名爲我們的‘愛佑日’。” 張軍說。

“我想參加下週三的‘愛佑日’活動,不知道合適不合適?”“非常歡迎,我們正發愁如何彌補這些孩子缺失的父愛呢!”得知該活動在招募“愛心媽媽”,張凱凱主動提出想參加活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歡迎。從此,他走上了自己的“愛心爸爸”之路。

張凱凱和孤殘兒童在一起。 全媒體記者 汪元蒙 攝

情深

源於不變的相約

自參加活動以來,除非生病,每週三,張凱凱必定隨着市義工協會愛佑小分隊參加“愛佑日”活動,並早早來到市社會福利園區等候。“他住在祥符區,離得相對較遠,但集合從不遲到。”一位義工這樣評價他的積極性。對於已爲人父的張凱凱來說,帶孩子雖然輕車熟路,但面對身體和心理同樣脆弱的孤殘兒童,他必須拿出更多的細心和關愛。“比對我自己的孩子更有耐心。”張凱凱說。在不斷的互動中,張凱凱成爲了孩子們心中的好“爸爸”,特別是對兩位來此接受康復治療的小男孩——天來、天賜。雖然這兩個孩子都患有殘疾,但都十分陽光和開朗,頭腦也非常聰慧。每當張凱凱滿頭大汗地陪孩子們玩耍時,天來會主動幫他擦汗,天賜會高興地給他倒水,儼然是幸福的一家人。也許正是這種相互認同,一種超越血緣關係的親情,已經在他們內心深處慢慢生根。

一次偶然的相逢是人生的風景,一次次的守約蘊含着無限深情。從第一次和這羣孤殘孩子相識,到每週三的相約而來,張凱凱堅持了一月又一月。在陪同中,天來和天賜也完成了他們的術後康復,一個個健康成長。與此同時,深厚的“父子情”也在每週的陪同玩耍中逐步加深,慢慢成爲他們生活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永伴

轉向能時刻溝通的電波中

5歲的天來是一個不幸的孩子,一出生就因畸形被親生父母狠心拋棄。但天來也是一個幸運的孩子,在福利院和藹可親的阿姨身邊長大,現在又成功地完成了手術和康復治療。今年11月,已經在市社會福利園區生活了將近一年的天來,就要離開這裏,回到之前生活的福利院去了。

不久前,天賜因被人收養而離院出國。張凱凱尚未從離別的情緒中恢復過來,11月19日晚,他突然又收到了天來要回原來的福利院的消息,這讓他感到無奈。當天晚上,他和妻子一起爲小天來選購了離別的禮物——一款價值800多元的讀書郎兒童電話手錶。“和我的電話綁定在了一起。”張凱凱說,“希望能隨時聽到小天來的聲音。”

11月20日,小天來該離開了,張凱凱和張軍一早便來到愛佑養護中心,希望能多陪伴小天來一會兒,張軍也特意爲小天來買了一件漂亮的羽絨服。臨上車時,張凱凱一邊把準備好的食品遞給天來,一邊依依不捨地囑咐着他。當車門關上的那一刻,張凱凱拿起自己的手機,期盼着電話那邊能夠再次傳來小天來熟悉、歡快的笑聲……

“我是個農民,沒有多大的學問。但我就是覺得,做這樣的事情心裏非常開心。”張凱凱平靜地說,“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直到我去世的那一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