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標回暖:監管壓力緩解 “資產荒”與“融資難”並存)

“這兩個月非標的項目確實多了一些,上半年幾乎沒有銷售跡象。不過風險猶在,機構還是比較謹慎的。”

今年以來,資管改革經歷曲折的變化。

年初,去槓桿、嚴監管基調從嚴,一系列監管規定陸續下發;但下半年以來,隨着市場驟變,風險暴露,監管部門在資管新規的大框架下,對具體細則略微做了調整。

從已有數據上看,不管是社融口徑還是銀行、信託、保險、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存量非標資產的規模都處於持續壓縮的過程中。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市場瞭解,理財細則落地之後,尤其是10月份以來,非標資產相比於上半年有所活躍。

一方面對於銀行、信託而言,投資非標來自監管的壓力已經大爲緩解,但與此同時,此前的非標項目接連暴雷,機構對市場的預期非常謹慎,對“資產荒”的感受愈加明顯。另一方面,對於券商資管、基金公司而言,在監管機構此前出臺的資管新規細則之下,開展非標項目受限較爲嚴重。

非標“復活”?

從截至目前公佈的各口徑數據來看,在資管改革大趨勢下,非標資產持續處於壓縮中。

從社融口徑觀察,社融數據中屬於非標融資的主要包括: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截至今年10月,三者存量分別爲12.71萬億,7.95萬億和3.72萬億,合計24.38萬億,較2017年底縮減2.56萬億,佔比約爲9.5%。

從銀行端看,據中金公司研報數據,表內部分,半年報中上市銀行表內非標規模約6.5萬億,較2017年年底減少近萬億,降幅約13%。上市銀行非標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由2017年的5.1%進一步下滑至4.3%。表外理財部分,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此前提到,2018年5月銀行非保本理財餘額22.28萬億元,6月末餘額21萬元,銀行理財非標投資比例15%左右,假設保本理財規模持平,則至今年年中銀行理財投非標約4.2萬億,較2017年底下滑0.6萬億左右。

從信託端看,根據信託業協會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上半年,信託資產餘額爲24.27億元;其中,二季度產品規模同比下降5.25%,降幅比一季度的2.41%有所擴大。

上述數據主要反映在上半年監管基調較爲嚴峻的形勢下,非標資產端的壓縮;但並不能反映7月20日資管新規的補充通知以及鼓勵“寬信用”基調中市場的變化。

多位資管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於資管新規的補充通知放開了老理財產品投資非標資產以及新公募理財投資非標的限制,相當於基本解決了非標資產的資金來源問題。這表明監管態度略有轉向,加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預留空間,銀行面臨來自監管政策的壓力已經大爲減輕。

非銀機構方面似乎也有類似跡象。一位資管公司人士對記者透露,對於資管計劃、私募產品投向地方政府平臺的項目,目前也可備案,但是結構上必須符合新規的規定,即不能出具兜底回購函。

也有基金子公司的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尚未觀察到這是普遍現象。

上海地區一位信託經理對記者指出,來自監管的壓力最近確實較以前減輕,項目報備比以前有所寬鬆,主要是政府平臺項目有所放鬆。

“現在我們報的平臺項目都能批,之前還要按照工商企業去看現金流,現在相當於又默認政府信用了。”一位第三方理財師透露,最近幾個星期,市場上的政信項目明顯增加。

“這兩個月非標的項目確實多了一些,上半年幾乎沒有銷售跡象。不過風險猶在,機構還是比較謹慎的。”一位北京地區的保險資管人士對記者說。

值得一提的是,證券公司在證監會新規細則的要求之下,受到的限制較爲嚴重。證監會的新規細則規定,投資非標資產的總比例不得高於35%;另外,投資單一資產不得超過資管產品的25%,所有資管投資單一資產不得超過該資產的25%。這一條款使得證券公司投資非標的難度大爲增加。

“這就意味着我們需要配置75%的標準化資產,對一直以來以獲取非標資產爲核心能力的機構和團隊來說,很少有投資管理標準化資產的能力,而且資產端也未必願意以這種模式融資。”一位券商資管人士表示。

“資產荒”加劇

即使來自監管的壓力已大爲緩解,但市場卻並未顯現明顯好轉的跡象。其背後的原因,主要是機構自身對風險的預期並無變化。記者從多家銀行和保險資管機構獲悉,擺在面前的最明顯的問題是“資產荒”。

當前,“資產荒”與“融資難”並存的現象更爲突出。有資管人士對記者解釋,其實資產還是那些資產,但機構風險標準提高了很多,“同樣一個非標項目,前兩年是可以接受的優質資產,但在目前的環境下,可能就不是好資產了。資產荒的背後其實是預期悲觀。”

其背後一個重要原因是,前兩年大規模發行的非標產品目前處於“集中爆雷”的狀態。日前,一份由業內人士根據公開信息整理的《2018年信託、資管、私募延期、違約彙總》的名單梳理了已經公開爆出違約的非標產品,共有100多例。整理這份名單的人士對資管領域頗爲熟悉,他告訴記者,這僅是有公開信息的部分產品,實際上更多。

“這些項目裏面有幾百億資產的上市公司,有中科院背景的融資方,也有哈工大這種學校爲背景的企業,還有國家電網爲背景的管理人。其中很多產品在發行時是網紅“秒殺”款的項目,現在卻都出事。”上述人士感慨道。

當前環境下,機構的行爲也開始分化。據記者瞭解,大部分機構對於非標風控標準都有所收緊,但是部分風格較爲激進的機構,以及資金端較有優勢的非銀機構,其實在今年業務增長很快。受新規衝擊最爲嚴重的證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等,不少開始出現減薪、裁員等狀況。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