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明和他的團隊合影。

碰到的桌子,坐過的椅子,撞倒的檯燈……

讓它們喊出來:那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民警郝曉明帶領團隊創新研發DNA檢測方式,讓DNA“開口說話”

兇案現場,犯罪嫌疑人早已離去,留下看似毫無痕跡可尋的現場。

真的確無痕跡嗎?其實,在專業人士眼裏,按照“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現場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可能在用微弱的聲音訴說着嫌疑人的特徵,比如那張在其作案時不小心碰到的桌子,又比如那張其坐過的椅子,抑或是逃離現場時,嫌疑人不小心撞倒的檯燈……

現場的各類物品都在用附着DNA的方式向警方檢舉,並且願意成爲呈堂證供。但無奈的是,它們的聲音實在是太微弱——附着在上邊的DNA非常有限,需要有人來儘可能多地進行提取,將它們的聲音最大程度地放大,讓它們明確地喊出來:那個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這就是郝曉明團隊的作用,而他們所建立的“磁珠直接吸附DNA快速檢測方法體系”和自主研發的“高效接觸DNA轉移試劑”,目前可能是系統內最高端的“擴音器”。

這就是一場硬仗

不起眼建築裏悄然上演正邪較量

昨天下午4時,巴南區人民廣場附近,廣場舞已經把這片區域變成了狂歡現場——低音炮裏傳出的“小蘋果”,身着花衣跳得起勁的老人,穿梭廣場嬉笑打鬧的孩童,在場的人們都全身心享受着熱鬧氣氛帶來的暢快。

然而,就在附近一棟不起眼的建築裏,一場正邪的激烈較量正在無聲地進行着。

這裏是巴南區公安分局刑偵支隊的所在地,郝曉明團隊的實驗室也位於此處。這場激烈較量,指的就是在郝曉明的實驗室裏,正如火如荼進行着的DNA提取工作。

說是較量,一點都沒有誇張的成分——爲了讓現場粘附有犯罪嫌疑人DNA的物品最大程度地發聲,最終鎖定嫌疑人,或是提供破案證物,每一次DNA提取過程都是一場硬仗,最終的結局自然也只有兩個:提取成功,案件偵破得以繼續;反之,則需要繼續攻克。

對郝曉明來說,這樣的較量成了常規。每一次DNA提取實驗耗時至少8小時,整個過程需要嚴格遵守每一道流程,不能間斷,容不得半點污染。否則,很可能導致實驗失敗。

當重慶晨報記者在實驗室外等待着郝曉明完成他的工作時,他的同事介紹,郝曉明從早晨開始就一直待在實驗室裏,其間只出來過20分鐘,就是喫了個午飯。

密閉狹窄、純白一體的實驗室和寬敞明亮、熱鬧繁雜的廣場只有一牆之隔,卻是兩個天差地別的世界。

燃燒專注的火苗

每場實驗都是8個小時、不能停歇

“郝曉明,男,33歲,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農學、管理學碩士,2010年11月入警,現爲重慶市公安局巴南區分局刑偵支隊刑事技術大隊民警,從事DNA檢驗工作7年……”

爲了能夠跟這位學霸正常對話,來之前記者做了自以爲充分的準備,不光是對他的經歷,更是對他所研究的項目做了一番瞭解。

下午5時許,郝曉明終於從實驗室裏走出來,原本想給他些時間休息,對方卻似乎並不需要,“對不住,對不住,久等了。”郝曉明箭步走來,記者還沒看清他的容貌,而首先讓人記住的卻是眼鏡片後邊那一雙並不大卻神采奕奕的眼睛——眼神裏似乎還燃着工作時專注的“火苗”。

1米75的個頭,偏瘦的身材,帶着陽光的笑容,清秀的面龐,如果只是前面這些條件,郝曉明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個帥哥,只可惜髮際線給他減了分——才33歲,頭頂已經開始反光。

“學理的,搞研究的,人到中年都是這樣!”郝曉明預感到問題所在,撓着頭皮,先一步作解釋。現場馬上有幾個他的同事摘下帽子現身說法,“確實是這樣,反正都結婚了,咱們也不在乎。”

本來,採訪準備在郝曉明的辦公室進行,但他一聽卻是連連搖頭,“辦公室太亂,實在不能見人。”記者偷偷看了一眼郝曉明的辦公室,情況確實如此——整個辦公室放滿了各種文件資料,和只有一條過道相隔的實驗室相比,簡直是毛坯房和精裝房的差別。

記者獲知,每場實驗都是8個小時,無論是8個小時不休息的課堂,還是8個小時不上廁所的會議,這都是讓人無法忍受的折磨,更何況是8小時不讓說話,不能停歇的實驗。

埋頭刻苦地鑽研

他把DNA檢驗的利器磨礪出鋒芒

前幾天,團市委、市科技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督局聯合主辦的第三屆重慶市“五小”創新比賽,經過數月緊張的角逐於近日落下帷幕。巴南區公安分局郝曉明團隊獨立自主研發的“高效接觸DNA轉移試劑”項目經過初評、複評等環節在300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進入決賽,並且最終獲得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

說起這項技術,郝曉明瞬間開啓了學霸模式,“用僅有極其微小的磁珠和復配的特殊轉移試劑,就能把粘附於不同類型載體上的人體皮膚脫落細胞及遊離DNA完整地提取,轉移效率最高可達89%……”他一段開場白還沒說完,外行人的頭都要“腫”,即使是事前做了功課,也完全跟不上他的速度,或者說完全不懂。

郝曉明解釋,在刑事偵查和法醫鑑定工作中,接觸DNA是法醫DNA檢驗的難點和熱點。在很多案件中,DNA檢驗都能迅速直接地鎖定犯罪嫌疑人,合理運用DNA檢驗線索是刑偵破案的不二選擇。

然而由於案件環境的變化和生物檢材的多樣性,許多附着在案件現場的DNA都很難用現有的檢驗技術進行有效提取。

“這就像一個武林高手主動放棄了自己的殺手鐧,實在是很可惜。”郝曉明決定用上自己的專業知識,把DNA檢驗的這把利器磨礪出鋒芒。他向分局“微改革、微創新”領導小組提交了研發項目申請,開始埋頭鑽研起這些隱藏在案件現場的“會說話”的證據。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我們研究出來的這瓶‘水’,讓更多的DNA能夠提取下來。”郝曉明沒欺負外行人,這句白話簡單實在,大家瞬間明白。

學霸的樂趣多多

平時喜歡打籃球、旅遊、聽民謠

別看解釋起來容易,這背後的付出可沒有這麼簡單。爲了這項技術,郝曉明團隊需要白天保證日常工作,晚上進行技術研發。說白了,就是犧牲了所有的業餘時間,全憑個人愛好進行研究發明。

郝曉明說,整整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幾乎每個晚上都是在9點半的廣場舞結束後才下班,“所以有的時候,還真希望廣場舞能夠晚些結束,因爲有些聲響,纔不會讓人感到寂寞。”

在項目開展初期,郝曉明團隊曾遇到不少的困難,儀器、試劑的缺少就造成該項目一度進入瓶頸期。郝曉明經過多次彙報講解獲得分局大力支持,爲該項目整合有效資源,搭建有利平臺,加強科研經費保障。

同時,郝曉明帶領項目團隊通過查閱國內外大量文獻資料,在上千餘次的反覆實驗中終於戰勝困難、突破瓶頸,爲項目後續研究及取得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如果認爲郝曉明只會搞研究,那還真的小看他了。除了研究,郝曉明還特別喜歡打籃球,還曾經是學院籃球隊的主力後衛。此外,作爲一個文藝男青年,郝曉明還特別喜歡旅遊和民謠音樂。

“研究項目的時候,不能說話,那段日子在實驗室裏就靠聽歌活着。”郝曉明說,實驗項目整個過程已經形成了肌肉反射,過程熟得不能再熟,聽歌不僅不會影響,反而是放鬆精神、舒緩情緒的最好辦法。

感激家人的付出

回家先看看孩子,再到處找活幹

是什麼讓你堅持研究這個項目?“這是我的興趣愛好啊!”郝曉明想都沒想,脫口而出,記者原本期待得到的高大上理由卻不見一點蹤影。

話說得簡單,爲了推進研發進度,郝曉明把家搬進了實驗室,夜以繼日地開展起檢驗測試工作:每一批DNA檢驗實驗,都需要持續工作8個小時以上,爲了保證檢材的純度不受環境影響,所有的試驗都必須戴着橡膠手套操作。

由於長期戴着塑膠手套抓握剪刀,郝曉明的手指很快被磨出了一層厚厚的老繭,雙手也因爲溼熱經常脫皮。

郝曉明說,研究這個項目,幾乎全部是因爲自己對專業的熱愛和對研究本身的興趣愛好,全隊人都有不少的付出,就他個人而言,付出很多,但這些付出並不是完全指他個人,而是指他的家庭。

“我兒子當時才2歲多,全靠家裏老人和他媽媽帶着。”郝曉明說着,聲音開始發虛,話到結尾,乾脆變成了一聲嘆息。

好在家人都很理解他,郝曉明也很“識時務”,他回家晚了,一進門先看看孩子,然後天花板地下、牆面桌椅,在整個家裏找活幹。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以實際行動代替言語辯解”。

碩果累累>

業務能力突出 他半年內兩次被公安部通報表揚

巴南區公安分局相關領導介紹,郝曉明在帶領團隊創新中,促進了團隊業務能力提升,培養了一批業務骨幹,爲破獲一系列團伙案件、侵財案件、重大刑事案件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2017年7月,巴南區豐盛鎮發生了一起入室搶劫案,郝曉明對現場檢驗後,串並了發生在2010年的另一起入室搶劫殺人案,在破獲這起命案積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公安部的“三打擊一整治”專項行動中,因業務能力突出,郝曉明分別於2017年12月、2018年5月被公安部予以通報表揚。

2017年以來,郝曉明帶領創新團隊榮獲集體嘉獎1次,團隊中1人當選“重慶市向上向善好青年”,3人榮獲個人三等功,6人榮獲個人嘉獎。

目前,郝曉明帶領科研團隊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在《中國法醫學雜誌》和《中國司法鑑定》等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篇。

本報記者 景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