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能源安全面臨三大挑戰丨能源思考

能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能源安全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穩定。中國能源安全問題的實質是能源儲備和供應結構與能源消費結構不完全匹配,並且矛盾仍在不斷加深。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也正發生變化,部分國家民粹主義興起、貿易緊張和貿易壁壘加劇、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戰略收縮,從多方面對現有的能源供應格局產生影響,也給中國能源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

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不僅體現在總量上,更體現在結構上。能源安全矛盾集中體現在石油安全問題或油氣安全問題上,也就是國內油氣資源不能有效地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根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2018年中國石油進口量爲4.4億噸,同比增長11%,石油對外依存度升至69.8%;天然氣進口量125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1.7%,對外依存度升至45.3%。中國從1993年起,從一個石油淨出口國變成了淨進口國後,石油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一旦國際石油供應出現動盪,將對中國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影響。

中國能源安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中國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安全結構性矛盾突出。從中國能源需求來看,仍然處於持續增長態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46.4億噸標準煤,同比增長3.3%。另一方面,中國能源生產總體上雖然有所上升,但是,消費結構上存在較大安全問題。2018年中國能源消費比重中煤炭佔59.0%,不利於低碳清潔發展。石油和天然氣佔比分別爲18.9%和7.8%,雖然比重較小,但是對外依存度持續走高。中國在繼2017年超過美國成爲最大石油進口國後,2018年又超過日本成爲最大天然氣進口國。

二是進口通道集中度高,風險評估與安全保障力度不足。中國油氣進口來源雖然多元化,但仍集中在中東等少數地緣政治不穩定區域。目前中國石油進口主要來源於俄羅斯、安哥拉、沙特、伊拉克、阿曼和伊朗等國家。從來源國地理分佈來看,主要集中在北非、中東和亞太地區。從進口量來看,中國進口主要來源集中在中東地區。中國油氣進口通道較爲集中,大部分海上運輸航線都需經過馬六甲海峽。

主要有四條航線:第一條爲中東航線。由中東經過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承擔了近一半的中國石油進口運輸量。第二條爲非洲航線,從非洲經馬六甲海峽至中國沿海港口。第三條爲拉丁美洲航線和第四條東南亞航線,都經馬六甲海峽到中國沿海港口。這樣,中國石油有70%~80%進口量需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一旦發生戰事或被經濟封鎖,除了海峽容易受到控制,海上運輸風險也較大。因此,集中的石油運輸通道是當前中國能源安全的重大挑戰。

三是替代能源發展不足,體制機制障礙突出。爲緩解能源安全問題,政府重點推進油氣資源的替代,支持發展替代能源。煤制油、煤制氣等煤化工產業能有效利用煤炭資源對油氣進行替代,而電動汽車被認爲是對石油需求進行替代的低碳環保的技術手段,軌道交通、清潔能源等發展也能實現中國石油消費量的下降,從而降低油氣的對外依存度。以上能源替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國能源安全風險。

但是,目前中國替代能源發展不足,體制機制存在發展障礙,其中煤制油、煤制氣等煤化工產業以大量耗煤爲生產基礎,這一過程會帶來環境污染,同時也需要水資源保障。中國煤礦資源和水資源逆向分佈,煤化工項目多建設在新疆、內蒙古、山西等缺水突出的地區,也給水資源帶來污染隱患。電動汽車近年來在中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仍面臨成本偏高、基礎設施建設不匹配、行業部門缺乏協調等問題。發展軌道交通是石油替代的重要方面,但投資大,施工難度也較大。清潔能源發展可以同時保障能源安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環境污染,但其目前由於量小,很難有較大的影響,且其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着較大的障礙,一是存在省間壁壘,即缺乏跨省跨區消納政策和機制;二是電源與電網之間發展不協調。

目前化石能源佔能源總消費的85%以上,如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同時兼顧低碳發展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一個有效的能源系統應該爲所有人提供可持續、安全、成本可接受和可獲得的能源。政府使用能源價格和能源補貼來平衡這些發展目標。雖然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發展特徵和能源發展目標,但是,能源政策目標需要平衡,這意味着中長期中國能源發展路徑還將會是兩條腿走路:煤炭的清潔發展和支持新能源快速增長。

這是因爲現階段中國低碳清潔轉型策略需要兼顧能源成本和能源安全,否則難以在實踐中兌現。清潔煤炭利用受到高成本和碳排放的約束,因此需要從技術和整體能源系統安全效率出發來決定政府的政策導向。一般來說,煤炭清潔利用包括整個產業鏈的清潔化和效率提升,而煤制氣和煤制油的基本立足點是環境污染轉移、降低污染成本和保障能源安全,政府需要從這些角度進行行業規劃。

此外,如果今後風電和光伏佔電力總消費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煤炭與其他清潔能源在更大範圍內的有效互補也可能是煤炭清潔發展需要考慮的一個方面。由於中國大型火電機組先進和數量龐大,且目前運行年份不長,使得火電在相當長時間內將強力鎖定,碳捕獲的利用也需要得到政策的支持和持續推進。最後,中國發展電動汽車行業亟須建立政府部門協調機制,創新激勵機制,補貼機制,加快統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