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阿凡達》上映已經快十年之久了,全世界影迷都在翹首企盼續集的到來。因爲詹姆斯·卡梅隆導演素有“十年磨一劍”的美譽,現在來看,續集也該安排上了。

  阿凡達與3D的發展

  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前段時間有消息傳出,《阿凡達系列》不僅有續集,而且多達四部續集!第一部續集將於2020年12月上映。第一部上映時間爲2010年,還真是“十年磨一劍”。

  合肥某影院《阿凡達》場次座無虛席

  按照這個上映時間,以後每隔一兩年都會有一部《阿凡達》上映,想想就讓人激動不已。過了十餘年影迷還如此期待這部電影續集的原因正是這部電影優秀的質量,筆者還記得當時《阿凡達》是掀起了多大的觀影熱潮,街頭巷尾都是在議論這部科幻大片。

  那時候筆者還處於中學階段,沒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電影一直是我的遺憾。不過就算是這樣,在用DVD看的時候(那時候還流行用DVD看電影)還是被電影中那瑰麗奇幻的景象而震撼不已。

  《阿凡達》到底當時有多火呢?在全球影視票房榜上,這部電影迄今爲止還是以27.88億美元的票房傲視全雄!比第二名的《泰坦尼克號》整整多了6億美元,而且別忘了這可是將近十年前的電影。在國內這部電影也是取得了13.39億元票房的成績,是中國影史上第一部票房破10億的電影。

  《阿凡達》的火爆不僅表現在票房上,更是表現在之後的引領上。《阿凡達》並不是第一部用3D技術拍攝的電影。3D技術最早19世紀末電影發明之初,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大銀幕彩色3D影片是1952年的《非洲歷險記》,海報上的宣傳語“獅子坐在你腿上,女郎躺在你懷裏!”讓影片票房大賣。哥倫比亞、華納、迪士尼、環球和二十世紀福克斯等公司見狀紛紛加入這股3D潮流。

  但是在那之後,3D電影成爲了驚悚、恐怖和情色電影的代名詞,不斷地招致外界的批評和質疑。與此同時,因爲3D電影的高成本,導致市面上出現了大量僞3D電影,畫質非常粗糙。3D技術的發展遇到瓶頸,一度被人短暫遺忘。

  直到《阿凡達》的上映,3D電影才迎來了真正的黃金髮展期。高投入,高回報成爲電影人的共識。短短几年時間,3D電影就成爲了現今很多大片的標配。而且隨着3D技術的發展,3D電影的票價也是一降再降,現在已經跟普通電影一樣了。當然,《阿凡達》那時也同樣推動了IMAX影廳的發展,只不過沒有3D電影技術那麼普及開來。

  《阿凡達》的熱潮不僅體現在3D電影的發展上,得益於阿凡達推動的3D技術的發展,3D電視作爲一個新事物也發展了起來,許多品牌都推出了旗下的3D電視。一些電視臺也着手推出專屬的3D頻道。但是因爲資源內容實在不夠豐富以及3D電視在觀看體驗上實在比電影院差不少,因此這些年來也是一直不溫不火,沒什麼動靜了。

  改變觀影體驗的那些電影

  要說近幾年那些革新觀影體驗的電影,就不得不提一下筆者非常喜歡的霍比特人系列。我們都知道,電影被稱之爲“24幀的藝術”,但《霍比特人》系列卻採用了每秒48幀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相比較通常的版本,幀率整整提高了一倍!《霍比特人》系列的導演彼得·傑克遜認爲24FPS的拍攝和放映幀率並不能帶給觀衆最好的觀影體驗。2011年他曾在Facebook上說道:90多年來,我們一直採用24FPS來拍攝和放映電影,不是因爲它最好,而是因爲它最便宜!

  採用48FPS拍攝和放映的好處是,看起來畫面上的速度還是正常的,但畫面的流暢度和動作清晰度都大大增強了。你看24FPS的電影也許覺得還行,但其實這樣的影片中每一幀都會有模糊,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頓挫或者閃爍。

  另外一部拿高幀率做文章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安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於2016年11月11日分別以120幀/3D/4K、60幀/3D、24幀/3D等多種格式在內地上映。當被問到爲什麼選擇挑戰120幀這樣前無古人的技術巔峯時,李安表示,“數字電影就應該是3D的,這跟人眼睛處理信息的方式很匹配。120幀讓畫面沒有抖動,4K讓畫面更清晰,再加上3D,你會覺得離角色很近。未來的電影就應該是這樣的。”

  不過頗有些遺憾的是雖然專業人士評價頗高,但是這種技術應用在這種類文藝電影上並沒有得到太多普通觀衆的認可。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能夠完整展現120幀/4K格式的電影院實在是太少了,全球只有紐約、洛杉磯、北京、上海、臺北五個城市中的五家影院投資新設備播放最高規格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放映120幀原畫非常難,要實現120幀/秒的速率,攝影機和雙機放映機就都得專門定製,放映的銀幕、音響也必須是最先進的,一套專門的調色軟件就造價50萬美元。

  雖然不像《阿凡達》那樣影響深遠,不過最近這幾年我們也是明顯看到電影院裏面諸如一些4K影廳,60幀影廳此類是越來越多了。相信以後也會慢慢普及開來。 不僅如此,現在很多主流視頻網站都有60幀率的視頻可供選擇。

  氣味電影

  電影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氣味電影,就是在原有視、聽觀影基礎上增加嗅覺維度的電影。1929年,波士頓Fenway劇場管理者將一品脫的丁香香水計算好時間,澆入通風系統中,當屏幕出現“丁香時節”的字幕時,氣味會被觀衆聞到。由於當時技術有限,場景中能出現的氣味比較單一,殘留時間也不好控制,所以無法給予觀衆精確、恰當的氣味感官體驗。而且氣味電影還有着混味這一難題,因此直到現在也沒能得到很好地發展。

  現在有些第三方放映機構採取專門的氣味播放器來解決氣味電影中串味以及味道不及時,不準確的問題。設想是很好的,就是目前來看成本有些高,非常期待進一步的發展,未來也許能看到成爲影院標配。當看一部電影的時候,如果能夠真的問到當時環境的味道,那真的可以說是身臨其境了。

  我們看電影除了享受影廳的大屏超畫質之外,影廳的音效也是我們追求的。最近這兩年來隨着音效技術的發展,也是出現了不少主打音效的影廳例如杜比音效影廳,DTS影廳等等。但是目前還沒有發現有哪部電影是主打音效享受的。

  就我個人而言,是十分期待什麼時候能出現一部賣座的商業大片能主打音效技術,在賺的盆滿鉢滿的同時也能讓大家更加註重音效的享受,從而推動杜比音效影廳或者DTS影廳的普及,讓這些變成標配。畢竟體驗過之後感覺相比較普通影廳確實要好上不少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