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切除聽神經瘤時,既完整徹底切除腫瘤以避免復發,又能保護面神經甚至聽神經功能;或是毋寧姑息性遺留極少部分瘤體以利保護面、聽神經功能,幾十年來一直是困擾神經外科醫師以及患者本人何其家屬的難題。儘管隨着微創神經外科的不斷的高速的發展,更由於醫生的理念和技術的逐步更新和嫺熟,這一問題衝突較以往日趨和緩,迄今仍然是神經外科大夫尤其是年輕大夫經常面臨的難以速斷的問題。

聽神經瘤是顱內橋小腦角區(CPA)常見的腫瘤,在中老年人較爲常見。橋小腦角區有複雜的神經、血管、腦結構,上有:滑車神經,中有:上方的三叉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耳窩神經(聽神經)複合體、前下方的外展神經,下有:舌咽、迷走、副神經;小腦前下動脈和後下動脈及其分支,以及小腦和腦幹。聽神經瘤,實際上是前庭神經鞘瘤,因緊鄰聽神經構成前庭耳蝸神經,故習慣上傳統上沿襲稱爲聽神經瘤。這就構成了瘤體切術中有可能保護面神經、聽神經的解剖基礎。

如何保護這些重要結構,最大限度的減少手術併發症和後遺症,是橋小腦角腫瘤手術,尤其是聽神經瘤手術的難點和關鍵。目前國際上十分重視聽神經瘤術中對面神經的保護問題,甚至還提倡對聽神經保護的理念。此瘤起源於源於前庭神經血旺氏細胞鞘,緩慢增長,雖屬良性,雖增長會逐漸壓迫耳蝸神經,引起耳鳴,慢慢造成聽力減退並終致聽力喪失;瘤體較大的患者還伴發三叉神經受累,感覺面部麻木或疼痛,以及面神經受累,出現口角歪斜等症狀。

除瘤體較小(2cm以下)可觀察或行立體定向非手術治療外,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

實際上,由於全球醫療條件和技術現狀的不均衡,聽神經瘤術後面神經功能障礙發生率並不低,患者表現爲手術側眼瞼閉合困難,眼結膜或/和角膜長期暴露,造成結膜炎、角膜炎、甚至角膜穿孔,患者需終生點眼藥水,重者甚至還要縫合眼瞼以保護眼球內結構和組織。除此之外,患者口角歪斜,喫飯漏食。凡此,日常起居和社會交往受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大減。

現代顯微外科理念,嫺熟的分離、顯露和切除技術,以及神經電生理實時監測手段,爲腫瘤全切、顱神經解剖保留,及其術後早期或是遠期的功能再現提供了保障。

以下枚舉賀教授近期二例聽神經瘤患者手術前後情況:

例1:女,51歲,右耳鳴伴聽力減退。診斷:右側橋小腦角聽神經瘤。乙狀竇後入路腫瘤切除術,面神經解剖保留。

術前:圖1、圖2、圖3 顯示右橋小腦角聽神經瘤

術後:圖4爲術後日複查頭顱CT,顯示腫瘤切除

圖5爲患者術後5日面部情況,顯示右側閉目良好,右側鼻脣溝不淺

例2:女,30歲。右耳鳴、聽力減退、頭暈。診斷:右側橋小腦角聽神經瘤。術中,面神經解剖保留。

術前:圖a、圖b、圖c,顯示右橋小腦角聽神經瘤

術後:圖d,增強MRI顯示腫瘤切除

術後1月患者面部情況:圖e、圖f,顯示術後右鼻脣溝淺,右眼閉目不全

術後10月患者面部情況:圖g、圖h,顯示術後右鼻脣溝狀況顯著恢復,右眼瞼已可以閉合,表明術後遠期(10個月)面神經功能已達滿意水平。

總之,在神經電生理全程監測下,嫺熟的顯微鏡下分離顯露技術,使瘤體完整切除和麪神經解剖保留成爲可能,爲術後,或是近遠、期面神經康復帶來福音,這對患者容貌保障和良好的融入社會極爲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