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不久的2018年中國(珠海)航展上。作爲“東道主”及參展規模最大的企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攜134項航空產品亮相珠海,其中37項爲首次公開。中航工業自主研發的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殲20隱身戰鬥機、運20大型運輸機、直10武裝直升機等重磅機型,讓世界看到了解放軍空中裝備的跨越式發展;軍貿明星“翼龍”無人機家族等產品彰顯出中國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彩虹”-7隱身高空長航時無人機、CM-401反艦彈道導彈、AG600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等新品裝備,進一步凸顯中國航空工業強勁的趕超勢頭;而中俄聯合研製的CR929寬體遠程客機則展示出中國在空天科研領域一貫秉持的開放、合作態度。

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經過22年積累,背靠中國航空工業與市場的高速發展,珠海航展目前的影響力與價值已經超越中國甚至亞太,成爲兩年一度的全球航空業盛事。

不過即便如此,在筆者個人看來,中國航展在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展示裝備“新氣象”的同時,對於自身航空文化與歷史傳承的傳播重視程度似乎仍有欠缺。例如我們在巴黎航展、範堡羅航展、莫斯科航展,以及美國EAA飛行大會等老牌航展上,經常可以看到本國曆史經典機型着經典塗裝的飛行表演。因此,筆者個人之見,如果能在下一屆珠海航展上看到殲5、殲6、殲7等機型着歷史塗裝聯合編隊飛行,幾乎可以肯定,這一幕對於所有國人來說都會是堪比殲20亮彈艙四機編隊、殲10B推力矢量驗證機“眼鏡蛇”的精彩一刻。

美英二戰經典戰機在航空活動上進行飛行表演

在上述三款承載瞭解放軍空中力量輝煌歷史的經典名機中,目前仍有少量在役的只剩下殲7。且隨着解放軍加速三代、甚至四代戰鬥機的批量換裝工作,殲7恐怕離徹底告別的日子也屈指可數了(關於殲7的傳奇往事,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筆者另一篇澎湃專欄文章《殲7加速退役,中國空軍奏響青春告別曲》。

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殲7作爲中國戰鬥機工業以及解放軍空中力量承前啓後的里程碑機型,其“血脈”卻不會隨着退役就此徹底終結。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軍迷口中所謂的“魔改”殲7系列陸續出現。它們有別於殲7繁多的常規改進型號,而是通過幾乎完全脫胎換骨的升級計劃變成了一款全新機型。它們之中有的實現批量生產並服役、有的出口海外再揚國威、有的則因爲種種原因最終沒能修成正果。但無論如何,這些“魔改”殲7均成爲中國航空工業30多年來崛起之路的重要參與者,而它們的實踐積累,也成爲今天殲10與殲20趕超世界一流的重要保障。

況且,“魔改”並非只是歷史,“魔改”仍在繼續……

1000萬美元準三代機

在本屆珠海航展上,作爲中國出口型戰鬥機家族一員,脫胎於“山鷹”的貴航FTC-2000G“神鷹”戰鬥教練機也狠秀了一把。雖然是殲7的底子,卻把性能做到了接近三代,由此吸引了不少國際客戶關注。值得注意的是“神鷹”在今年9月28日才首飛,其當年過評審會、當年總裝、當年首飛、當年參展的效率對於中國航空工業來說也是一大突破。

FTC-2000G“神鷹”戰鬥教練機

從FTC-2000G這個型號來看,“神鷹”仍然屬於FTC-2000“山鷹”子型號範疇。但既然官方換了機型綽號,“神鷹”的性能肯定會有大幅提升。按照官方資料介紹,該型機顯然更加強調“作戰”屬性,空戰與對面打擊能力更強,而“山鷹”原本的“高級教練機”本色對於“神鷹”來說很可能僅是兼職。

“神鷹”在珠海基本每天都會表演一場,筆者的現場感受是——機動性超乎想象的好。尤其是漂亮的“尾衝”和低空低速大仰角通場更令人刮目相看。除一架表演機外,貴航還拿出了另一架“神鷹”實機做靜態展示。這也給了外界仔細觀察其與“山鷹”相比諸多改進的機會。

“神鷹”在氣動設計上相比“山鷹”最大的不同是採用了非常有利於隱身的DSI進氣道。不過這並非“神鷹”首創,貴航此前在用於艦載機訓練的“海山鷹”上就已經採用了DSI進氣道。將這種本來用於殲20隱身四代機的高端設計用於一款低成本非隱身戰鬥教練機,既顯示出中航工業對於DSI進氣道技術已經掌握的爐火純青甚至“隨心所欲”,同時也便於飛行員在高教機訓練中就能迅速熟悉採用DSI進氣道機型的氣動特點和飛行品性。

此外,“神鷹”的全玻璃化座艙是“山鷹”家族中首次採用的。該型機的機頭雷達罩帶有防雷條,應該可以安裝“梟龍”戰鬥機同款的KLJ-7型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因此“神鷹”完全具備發射主動雷達制導的SD-10(自用版爲“霹靂”-12)中距空空導彈的能力。從現場琳琅滿目的機載彈藥展示來看,該機還能掛載各類空對面精確制導彈藥。

爲了控制成本,“神鷹”仍舊採用渦噴13發動機以及機械飛控系統。相比而言,“獵鷹”和“梟龍”則均採用了渦扇發動機和電傳飛控系統。不過與後兩者的“國際合作”色彩相比,“神鷹”是貴航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產品,其1000萬美元左右的出口單價,以及出色的多任務性能,在國際市場上對於發展中國家空軍來說應該具備不錯的競爭力。

“蜜月期”中的超7

隨着殲7平臺的潛力逐漸發掘殆盡,“神鷹”很可能成爲最後一款“魔改”殲7。不過,由於其定位相對不高,因此單論綜合性能和作戰能力的話,必須承認“神鷹”還不能跟“梟龍”比肩——而後者大起大落的發展歷程也成爲整個殲7“魔改”之路的主線……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空軍深感其主力戰鬥機殲6等已無法滿足作戰需求。當時印度大量裝備米格-21比斯、米格-23等戰鬥機,且已開始洽談引進第三代戰鬥機米格-29和“幻影”2000。巴基斯坦一方面從美國購買F-16“戰隼”,一方面積極與中國合作,試圖憑藉中方的力量研製一款能與“戰隼”形成高低搭配的廉價戰鬥機。

爲此巴方向生產殲7M的成都飛機公司提出,共同在殲7M基礎上研製開發新機型。當時的中方總設計師爲著名飛機設計專家屠基達。巴方將此定名爲“佩刀Ⅱ”方案,中方的方案名稱是殲7CP。由於以殲7M爲基礎,國外稱之爲“超7”。

殲7M戰機

超7方案的氣動設計改進最初主要由中方負責。受制於中國當時較爲落後的航電與發動機水平,該項目一開始就打算安裝西方機載設備。此時正值冷戰末的“中美蜜月期”,方案提出後,美國與英國相關企業競相參與競標。

1988年,美國格魯曼公司獲得與中方共同研製“佩刀Ⅱ”戰鬥機的授權。由於成飛的最初方案基本是殲7M局部有限的改進,因而機動性仍無法與巴空軍的主要作戰對象——印度米格-29相匹敵。爲此格魯曼公司提出帶邊條翼的40度後掠翼改進方案,並改裝與F-16類似的雙腹鰭。此方案性能尚可,但大迎角性能不好。格魯曼後來又將進氣口向內傾斜了10度,大迎角性能得到大幅改善——這也是如今“梟龍”標誌性的肋部進氣道最初由來。

超7的機載雷達一開始就鎖定美國貨。按照巴基斯坦方面提供的建議,當時有3個可供選擇的型號,即AN/APG-66、AN/APG-67和AN/APG-69。AN/APG-66是F-16用的,天線尺寸較大,殲7M的機體很難放進去;AN/APG-69是F-5戰鬥機用的,性能較差;較理想的是AN/APG-67,這款F-20用的雷達性能較先進,大小也合適。

(未完待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