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研究员 何律衡)讯,3月20日,工信部公开征求对《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旨在规范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相关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飞行安全,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意见》指出,工信部将负责实施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的行业管理,对民用无人机产品开展唯一产品识别码管理,制定民用无人机相关生产制造标准,建立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产品信息系统。

近年来,民用无人机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但无规矩不成方圆,产业规模壮大的背后,是管控不足所带来的隐忧。国家部门出台相关管控措施,也正是为了行业今后更加长远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当下,新基建正在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5G+无人机更是成为了新晋"网红"概念。这一趋势将来哪些机会?工信部即将起草的民用无人机管理办法,对行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企业资本布局 无人机应用场景探索进行时

无人机为无人驾驶飞行器(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的简称,是一种利用无线遥控或程序控制来执行特定航空任务的飞行器,与常规飞机最大的区别是飞行器上面是否搭载了人员。

究其发展历程,无人机自1910年代问世以来,就受到英美等国家的极大关注,陆续开始了相关技术的研发。进入21世纪,无人机的发展更是到了惊人的程度。随着智能技术逐渐完善,大量企业和资本布局无人机领域。

Gartner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无人机产量达313万台,市场规模达73亿元,同比增速28%,预计2019年全球无人机市场出货量达370.7万台。Gartner预计,未来10年,无人机产业产值将突破4000亿美元。

在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无人机开始逐渐转向民用领域。2000年以来,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的热点,作为新型生产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应急救灾、货物运输等多个领域。

具体来说,在农业生产领域,民用无人机由于具有重量轻、灵活性能高、不受地形因素的限制、气候因素影响小等优势,被应用于农业植保、播种、农作物数据监测等方面,将喷洒农药的效率提高了30倍;

在环境监测领域,民用无人机具有巡线机动灵活、巡检快捷、信息反馈及时、工作效率高等特点,替代人工能够起到削减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作用,无论在线路巡检还是森林火灾、台风监测上,均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而在应急救灾、货物运输领域,民用无人机的作用更是愈发难以被替代。在此次抗疫期间,无人机凭借其轻便灵活、受地形影响小、覆盖面广等优势,在防疫宣传、防控巡查、喷洒消毒、交通管控、远程测温、物资运输等方面,成为科技抗疫的引领者之一。

中投研究院此前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工业级无人机(民用无人机的分支)市场年复合增速预计为25%,其中,农业植保领域目前领跑工业级无人机应用场景。

5G新基建加码 无人机"起飞"前管控迎升级

进入到5G商用元年,在新基建不断加码的同时,5G+概念也成为投资者热切关注的版块。对于无人机来说,控制者与飞行器之间的通信技术一直以来都是无人机技术中的关键。5G+无人机概念由此应运而生。

东兴证券认为,5G拥有高宽带、低延时、高精度、宽空域、高安全等特点,可以帮助无人机补足短板,解锁更多应用场景,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如在电网巡检、基站巡检、输油管道巡检和喷洒农药方面将更加智能。

在交通管理和陆空协同方面,5G无人机可以及时发现道路违法情况,对违法停车、违法占用应急车道等行为进行4k超高清拍照取证;在应急通信和救援方面,5G无人机可以搭载通信基站,为灾区提供临时通信信号覆盖;而在无人机物流等各行各业同样也能找到和5G无人机的交集。

除了应用场景增加,东兴证券分析,5G无人机还是数字天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不远的未来,在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无人机有望全面实现自主飞行。其飞行轨迹和过程将完全由无人机系统设定,包括传感信息共享、飞行线路共享、飞行环境感知、智能避障等。5G还将帮助无人机更好地实现集群协同作业,减少人为干预。

不过,在全面配备5G之前,民用无人机还有一些问题仍待解决。首先是电池的续航问题。数据显示,目前的民用旋翼无人机,续航时间基本在20-30分钟之间,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无人机的使用和普及。

对于该问题,现有的无线充电技术以及未来可能搭建的无人充电平台,都是值得考虑的解决方案。

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黑飞",即没有取得私人飞行驾照或者飞机没有取得合法身份的飞行,也就是未经登记的飞行。由于"黑飞"有很大危险性,会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这也成为了民用无人机一直以来被诟病的地方。

为此,自2017年开始,中国民航局、交通部等多部门就针对民用无人机陆续推出多项管控措施,此次工信部公开征求意见,对无人机实施唯一产品识别码管理,也被认为是重要的管控手段之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