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號訪談 | 央視《向幸福出發》主編黃先飛:打開中國式情感表達的枷鎖

在真人秀風生水起,訪談類節目黯然沒落的市場下,央視綜藝頻道情感綜藝訪談節目《向幸福出發》卻是一道溫馨的風景,這檔節目是央視平臺唯一一檔百姓情感訪談節目,以音樂爲紐帶,以故事爲載體,以傾訴爲出口,在每週二晚間陪伴觀衆走過了五年時光,不但沒有銷聲匿跡反而更加深入人心,詮釋着中國式情感表達的新內涵,連續多年獲得中央電視臺品牌欄目,常年佔據週二全國上星頻道綜藝節目收視第一,2016年上半年平均收視率達到1.38%,最高收視達到1.91%,收視份額達到5.47%,成爲央視綜藝收視強勁的王牌欄目。《向幸福出發》究竟是怎樣講述國人情感故事?戶外真人秀爭相霸屏,爲什麼一檔情感訪談節目能成爲收視亮點?情感訪談節目如何做到真人、真誠、真實?傳媒1號獨家專訪央視綜藝頻道《向幸福出發》主編黃先飛,講述訪談類電視節目沉浮背後的堅守與情懷。

情感訪談節目沉浮的反思

“情感類談話節目的問題,歸根到底是節目本身的倫理道德喪失,媒體責任嚴重缺失,沒有真誠的態度,更何談做情感節目?”

說起情感類電視節目,曾一度風靡全國,如湖南衛視的《真情》、江蘇衛視的《人間》、貴州衛視的《人生》、青海衛視的《下一站幸福》等一時間蜂擁而至,其特點通常是委託人講述自己遭遇的情感危機、心理困惑、家庭和婚姻矛盾等,期望藉助電視平臺解決個人面臨的現實危機。

節目現場通常有主持人、委託人、心理專家、法律人士、當事人等多方介入,主持人及專家參與現場調解幫助嘉賓緩和危機或化解矛盾,這類節目滿足了委託嘉賓的傾訴慾望和觀衆的窺探的心理,爲梳理快節奏、壓力大、競爭激烈的一些社會情緒情感問題提供了一個平臺。

但沉重的畫面,尖銳的話題,激烈的衝突,離奇的遭遇,一波三折的故事,往往帶來高收視的同時給節目蒙上了一層陰霾。一味的跟風、低俗、造假或是一成不變的套路都會將觀衆的興致在無形中過度消耗,再加上觀衆審美疲勞以及國家廣電總局專門針對情感類節目的管理規定,因缺乏美譽度,缺乏深度與真誠,情感類訪談節目遊離在傳媒倫理道德規範的邊緣,影響力逐漸式微,數量大幅度減少,很多情感節目早已銷聲匿跡。

情感類電視訪談節目的爭議與沉浮折射出節目本身存在問題,在黃先飛看來,爲了吸引觀衆,滿足獵奇心理,一些欄目熱衷於談論婚外情、不倫戀、畸形戀等撲朔迷離的故事,欄目在內容、人物、情節等方面的真實性受到受衆的質疑,有的甚至被指爲編造故事,以“真實”之名行“表演”之實,不但沒有實現節目價值,反而給觀衆帶來更多的精神失落和一種悲觀情緒。

黃先飛指出,一些節目題材偏向低俗化,以悲情、苦情、畸情爲主,將非常態的情感一味的宣泄,讓本該主流美好的情感成爲了點綴,情感類談話節目甚至被指爲很俗很暴力,歸根到底是節目本身的倫理道德喪失,媒體責任嚴重缺失,沒有真誠的態度,更何談做情感節目?

1號訪談 | 央視《向幸福出發》主編黃先飛:打開中國式情感表達的枷鎖

1號訪談 | 央視《向幸福出發》主編黃先飛:打開中國式情感表達的枷鎖

以幸福之名,重新定格“中國式情感表達”

中國人的表達思維比較含蓄,我們希望普通人有機會把埋藏在心中的愛,心中的感恩,心中的幸福通過歌聲與才藝表達出來。

情感本應是美好的,受人尊敬,傳遞溫暖,情感類電視訪談節目在走過跌跌撞撞之後,怎樣才能找到一種恰到好處的打開方式,讓國人的“中國式情感表達”通過電視媒介平臺真誠流露,深入人心,是電視人值得反思與探索的課題。

《向幸福出發》的出現爲情感類訪談節目正名,重拾溫暖,釋放人性的真情實感。該節目曾是央視綜藝頻道全國首創的真人秀娛樂互動點歌節目,2011年3月21日全新改版,定位爲大型情感類綜藝訪談節目,爲每一位平凡的百姓提供一個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舞臺,通過講述故事、才藝展現、主持人訪談傳遞當下的感動與幸福。

摒棄圍觀式的看熱鬧,用溫暖的情懷幫助國人補缺情感空位,用音樂架起橋樑,《向幸福出發》力圖向百姓提供一個傾訴、表達、展現人間溫暖的平臺。“中國人的表達思維比較含蓄,《向幸福出發》希望普通人有機會把埋藏在心底的情感表達出來,希望能給更多人的普通人提供一個講述故事的平臺,讓他們參與到節目中來,把心中的愛,心中的感恩,心中的幸福通過歌聲與才藝表達出來,”黃先飛說。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更需要情感的表達,來減少摩擦增進感情,《向幸福出發》提供這樣一個機會,讓你能大膽唱出自己的感恩之情。” 在黃先飛看來,《向幸福出發》區別其他訪談節目的鮮明特點是加入了綜藝元素,讓“愛要大聲唱出來”,用展現音樂才藝的方式打破訪談節目固有的節奏,讓現場在歡樂、輕鬆、自如的氛圍裏講述故事。

1號訪談 | 央視《向幸福出發》主編黃先飛:打開中國式情感表達的枷鎖

每一份情感都是高貴的,愛要大聲唱出來

“我們不是一個調節矛盾的地方,一年200多個真情故事,我們只是傳遞正能量的搬運工。”

黃先飛強調,《向幸福出發》的舞臺,情感雖然是出口,但是區別於大家印象中的情感類節目,首先是溫暖的畫風,節目不是一個矛盾調節的地方,而是一個情感表達的平臺,注重真誠溝通,真情互動。“我們本着一顆真誠的態度做節目,每一段故事都體現着人文關懷,通過委託人的故事講述,情感表達,觀衆會在節目中會領悟到每一份情感的高貴與尊嚴,感受到一種向善與向上的情感力量,《向幸福出發》的舞臺是最接近百姓生活的,她承載着百姓的真善美。”

此外,片段式的敘述組合也是有別於明星人物訪談節目,每期有四組委託人來到現場講述故事,表達情感,實現心願,而每個故事都不盡相同,有親情、愛情、友情,家國情等,這些樸實無華,看似簡單的故事其實是每一位國人都所經歷面臨的。 黃先飛介紹,《向幸福出發》最初每期節目大概有十組左右的嘉賓,主要是以歌唱、才藝表演爲主,故事板塊相對單薄,時間短,節奏快,大概每個故事三分鐘左右,從播出效果和收視分析來看,觀衆最想看到其實是講述故事的環節,結合央視綜藝頻道以中老年爲主的受衆特點,在不斷摸索和調整後形成了現在的每期四組委託人,將故事元素放大,節奏變緩,講故事的時間拉長,而四組委託人,每組都是獨立的人物故事,互不干涉,這樣的節目架構契合了平臺的氣質和核心觀衆羣體的收看的特點。

“愛要大聲唱出來”是節目的口號,也是出彩的固定環節,委託人現場要向接收人唱一首歌,表達情感,此外,訪談過程中也會根據嘉賓的特色穿插才藝展示,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有情緒的起伏。當音樂響起的時刻,當在舞臺上盡情歌唱表演的那一刻,或許可以打開心與心的枷鎖,釋懷一段往事, 在這歌聲和祝福裏有我們對生活的那一份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感情。不過,在黃先飛看來,這檔節目最大的看點,並不是才藝也不是唱歌環節,而是委託人經歷的事情給觀衆所帶來的感動,觀衆從中可以獲得一些啓發、力量、快樂、經驗,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委託人來到節目現場講述自己的故事,作爲節目而言,我們並不是通過故事影響觀衆的生活方式方法,只是傳遞一種生活的態度。”

《向幸福出發》的鏡頭聚焦百姓故事,記錄百態人生,一年52期節目,每期四組故事,一年當中200多個故事成爲節目的載體,這些故事是真實發生的,是有生活彩色和溫度的,可選的題材也廣泛,此外欄目組也會策劃特別節目,比如母親節的親情、勞動節的奉獻精神、七夕節的爛漫愛情、中秋節的團圓等主題內容,黃先飛說,來自全國各地的豐富多彩的真情故事正是這檔節目的閃光點,我們只做傳遞正能量的搬運工。

放下導演的架子,將心比心做節目

“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把節目做好,倘若自己不夠善良,做這樣的節目是一種折磨,最滿意的狀態是讓每一期作品都能帶來正能量,帶來幸福,帶來歡樂,最滿意的狀態是笑着哭。”

社會民生題材的電視節目,往往會觸摸到社會的冷暖,更多的是體現着欄目的價值取向和主創的意圖闡述,黃先飛坦言,沒有明星的光環,只有普通人的家長裏短,這也是這檔節目的短板所在,如何講好每一件平實的故事,讓觀衆耐心收看傾聽,並且迅速讓觀衆瞭解委託人,走近委託人,與現場共鳴考驗着主創團隊功力。

《向幸福出發》主創是一支年輕的團隊,年齡以80後爲主,也有90後,包括後期、製片等共15人,其中有6位導演,節目實行導演負責制,導演負責每期節目的選題、文案、錄製、後期播出等生產製作環節。對於導演的要求,除了在電視表現的專業要求外,黃先飛認爲具有真誠、善良、愛心和耐心的編導才能做出感動觀衆的節目,《向幸福出發》的編導相比其他綜藝節目應該更懷有人文情懷,社會的擔當,責任至上的使命,要放下導演的架子,以將心比心的態度,尊重普通人的每一份情感,才能發掘每一份情感的人文內涵。

“我們強調講述故事的方法,注重溝通的技巧,作爲導演在選取故事題材方面要深度瞭解嘉賓的訴求,或是解決矛盾,或是表達出一份情感,苦於沒有平臺,羞澀於說出口,或是在逆境中,需要一個平臺給予力量和幫助,只要找到嘉賓的訴求,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在講述故事方面,往昔的大肆渲染,刻意點綴,強加引導不是《向幸福出發》的風格,而是以一種素描式的方式,輕輕的進入,緩緩的打開,通過細小的故事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點,而導演組不會去設計場景,很多現場爆發的情緒點,感動觀衆的畫面都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黃先飛指出,一個優秀的訪談類節目需要導演對故事、人物、心理的把握要有非常清晰的脈絡,而每期節目都有明顯的導演色彩,因爲每一位導演有自己的擅長和風格,不可能用一個模式,有些導演可能偏向民生、社會話題、或者偏向愛情方面,有些導演文藝感、設計感比較強都能在節目中有所體現,只有發揮自己所長,才能願意付諸努力。 “只有善良的人才能把節目做好,倘若自己不夠善良,做這樣的節目是一種折磨,最滿意的狀態是讓每一期作品都能帶來正能量,帶來幸福,帶來歡樂,最滿意的狀態是笑着哭。”

1號訪談 | 央視《向幸福出發》主編黃先飛:打開中國式情感表達的枷鎖

主持人是傾聽者

“不說套話,不說大話,說觀衆能聽懂的話。

在主持人訪談環節,《向幸福出發》營造一種家庭式聊天的場景,無論是主持人還是嘉賓,黃先飛都要求在節目中要說觀衆能聽懂的話,生活中怎麼說,現場就怎麼說,還原真實的人和事。“主持人和嘉賓都要以真誠的姿態,不說套話,不說大話,都是家長裏短,都是生活語言,這樣才能拉近與觀衆的距離。”

原央視主持人李詠、以及目前的李佳明、王冠、月亮姐姐等都曾主持過《向幸福出發》,每位主持人各有特色,對於李佳明來說,主持這樣的談話類節目既熟悉又感動,說熟悉是因爲很多年前曾主持過談話節目,當時還是單身小夥,現在已爲人夫,爲人父,再主持這類談話節目很熟悉,感悟也更加深刻。說感動是因爲《向幸福出發》節目中充滿正能量,核心詞是“感恩”,這個節目展示着中國普通人有情有義的故事,令人感動。但李佳明已經有一個自我定位,就是在主持這檔節目時,更多是做一個傾聽者,“因爲來到這個舞臺的人,大多都普普通通,表達的是內心最真實的感情。”

與平臺同頻,與節目共成長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噓寒問暖,更需要打開內心,通過和顏愛語,真誠溝通。”

作爲這檔節目的執行負責人,黃先飛來到這檔節目已經有五年多時間,深耕在每一期的現場,他和他的團隊深切感受着節目故事所帶來的五穀雜陳,百味人生。黃先飛說,看到很多感人的故事讓自己也有所動容,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噓寒問暖,更需要打開內心,通過和顏愛語,真誠溝通。

“對於個人來說,對於嘉賓、故事的把握會成長很多,在人際交際,待人接物方面都是一個很好的基礎,會讓年輕導演迅速成長,會感受很多不同的人生經歷,從嘉賓的人生經歷當中會學到一些處理事情的角度,也會學到一些爲人處世方式方法,從做節目角度而言,《向幸福出發》是一個很好的歷練。”

1號訪談 | 央視《向幸福出發》主編黃先飛:打開中國式情感表達的枷鎖

以寬容的心態看春晚創作

“觀衆的審美訴求也在發聲變化,導演的創作難度越來越大,衆口難調,一旦沒有迎合不同觀衆的口味,各種吐槽撲面而來,這也是正常的現象。”

而立之年的黃先飛,2008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是南廣學院首屆畢業生,勵志成爲一名優秀的電視人是一直以來的夢想追求,現在他不僅負責《向幸福出發》欄目的常規工作,還多次承擔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導演的任務。對於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的創作,黃先飛認爲這也是一種溝通的藝術。 黃先飛介紹,一般而言,央視春晚劇組在總導演確定之後下半年建組,召集一批導演力量組建團隊開始節目的創作。一方面會面向部分演員邀約作品,另一方面會面向社會徵集。具體到小品類節目,黃先飛說,讓觀衆笑其實是挺難的事情,語言類節目以效果爲主,歡樂度要高,題材要求和時下社會熱點相關,另外還要保證作品不要撞車。

“小品是一個特別難的藝術創作,在十幾分鍾內怎樣把矛盾衝突講清楚,有意外,怎麼樣向觀衆抖包袱,讓觀衆開懷大笑是一件不容易的藝術創作。此外,還要考驗着主創演員的心理素質,小品本身不太適合在大的舞臺表演,在央視春晚1號演播大廳,空曠的舞臺容易產生心理壓力。”

作爲導演而言要敏銳的感知一年又一年的新變化,捕捉到時代的脈搏,貼近百姓生活,在電視藝術層面精益求精,反覆雕琢,一定會出現好的作品。“現在的春晚已經成爲觀衆伴隨式的精神大餐,觀衆對春晚的期待值越高,越能說明觀衆對春晚愛之深切。面對網絡的發展,觀衆的信息接受渠道日益多元豐富,從不同的渠道可以看到全世界的精彩節目,觀衆的審美訴求也在發聲變化,導演的創作難度越來越大,衆口難調,一旦沒有迎合不同觀衆的口味,各種吐槽撲面而來,這也是正常的現象,”黃先飛說。

目前各大衛視相繼推出喜劇類綜藝節目,讓語言藝術表現有了更廣闊的舞臺,黃先飛認爲這是一個好的趨勢,此前,小品可能在央視春晚的舞臺,呈一時之快,出口單一,現在無論是專業喜劇演員競演,還是明星跨界喜劇表演以及素人喜劇海選,爲語言藝術繁榮創作提供出口,不過,黃先飛指出,喜劇類的節目核心還是編劇,好的故事,好的本子是第一位,故事的結構要有完整性,還需要演員之間的默契合拍。

最後,黃先飛說,做電視就是與人打交道,做一檔節目首先要熱愛他,熱愛他的閃光點,也要守護他的寂寞。《向幸福出發》是一檔人情味醇厚的節目,她沒有轟轟烈烈的大製作,激烈的現場,更多的是站在央視平臺上的一份責任,因爲平臺的受衆特點,在老齡化社會的大背景下,我們不能遠離現有觀衆而偏離航道,而是要承載一種社會責任與擔當,通過電視節目疏導壓力,傳遞出一種積極、樂觀、從容的生活的態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