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3年春,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唐代愛國詩人杜甫聽到這消息後,驚喜欲狂、手舞足蹈之時,開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生平第一快詩"。詩文末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一句名詩,不僅表露出杜甫歸鄉心切之情,更是牽出襄陽與洛陽這兩座古城的不解之緣。

一、兩城曾同屬"河南省"

"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洛陽自古以來不是作爲都城,就是"河南省"中的一個城市,隋河南郡——唐河南道——宋河南府,無論歷朝歷代的行政劃分如何變化,洛陽一直都從屬於河南,這一點或許大多數人都知道。但你可知道,襄陽市也曾屬於過"河南省"?湖南衛視《我家那閨女》節目中,女嘉賓袁姍姍的爸爸一開口就是一股中原官話的味道,可他們家卻是地地道道的襄陽人。爲什麼隸屬湖北的襄陽人說話沒有湖北味反而有河南味?這一切還得從古代說起。

襄陽現地處湖北北部,與河南南陽市接壤,屬於漢江流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其自漢朝起就已成爲鼎鼎有名的大城市。三國時期劉表遷荊州州治於襄陽後,襄陽得到歷史上第一次大機遇,迎來了一波波的大移民潮,一時間成爲全國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而襄陽與河南產生聯繫則開始於元朝。當時,元朝進行行政區劃分改革,首創省份制規劃,並劃今湖北長江以北地區於河南江北行省。這其中就包括襄陽。雖然元朝僅百年光景,但因楚地江北划進河南江北行省,鄂北與豫南相連,民衆來往密切,所以自然融合。文化習俗的形成,向來與自然地理有關。長江兩岸的人因爲古時候沒有橋樑來往不便,而形成了不同的習俗與口音,這也是襄陽人說話像中原官話的原因之一。

看過神鵰俠侶的讀者想必都知道郭靖與黃蓉守襄陽城的故事。自宋起,冗官冗兵,漢人的軍事實力逐漸不敵北方遊牧民族。宋朝北方邊境線因爲戰事而逐漸南移,此時,襄陽城的位置尤爲重要,可以說是大宋在北境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在元宋兵戎之時,北方人因戰事受難,選擇南遷,襄陽便成了絕佳的南遷入口。宋朝至明初,人口的流動使襄陽方言再次形成多元化。

至上世紀中後期,襄陽本地迎來過數不清的人口大遷移。今天的襄陽人民羣衆實際上有很大比例都是近代移民後裔,來自北方的數量最多,川陝贛也有,但是其方言體系屬於中原官話區。

而在後期的多次行政區劃分中,爲了遵循"山川形變"、"犬牙交錯"的劃分理念,襄陽等江北地區再次被劃入湖北省。這樣的例子很多,像信陽被劃歸河南,漢中被劃入陝西等等。自此,洛陽與襄陽這兩個地處南北兩地的兵家必爭之地就永遠的分屬兩省了。

二、結緣三國

往事越千年,回顧歷史,洛陽與襄陽兩座古城,也曾在三國時期有些聯繫。

三國時期,洛陽是曹魏的都城,荊州雖然不是魏蜀吳三國之一的都城,卻有着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三國時期荊州並非是現在的湖北省荊州市,而是包含了今湖北省、湖南省和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區的大片區域,襄陽也是古荊州的一部分。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想必許多人都耳熟能詳。

劉備佔領益州之後,派關羽攻打樊城(今襄陽市樊城區),恰好這時漢水暴漲,關羽利用大水淹沒了曹軍的七支大軍,乘勝包圍曹軍佔據的樊城。曹操爲解樊城之圍,想出了一個一箭雙鵰的主意。他寫信給孫權,勸說孫權乘現在荊州後防空虛,攻取被劉備奪去的荊州,這樣,當關羽聽說荊州被奪,定會撤軍回救,樊城之圍自然就會解除。孫權採納了曹操的建議,派年輕的陸遜接替呂蒙,陸遜故意派人送信給關羽,對他水淹曹軍大大稱讚了一番,表達了自己對他的萬分仰慕之情。關羽看信後,認爲陸遜初出茅廬,就放鬆了警惕,陸續把防守荊州的人馬調撥到樊城。孫權得知荊州防務空虛,便拜呂蒙爲大都督起兵攻荊州。呂蒙將戰船僞裝成商船,精兵扮成商人,騙過烽火臺的守兵。當夜二更船內精兵殺上岸來,佔了烽火臺,拿下了荊州。而後關羽被迫走麥城,被吳軍設計俘虜並殺害。

《三國志》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孫權於臨沮夾石(今遠安縣回馬坡)擒關羽,斬關羽,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於當陽西北。故當地民間流傳有"頭枕洛陽,身困當陽"之說。因此,洛陽有"關林"以祭關公。從樊城之戰,到頭枕洛陽,兩座城市因一代名將關羽而結緣。

三、山南水北爲"陽"

洛陽與襄陽兩城的名字都是古地名沿用至今,除了襄陽之前有過短暫改名襄樊的歷史以外,基本從古至今都未有變動。許多人都抱怨蘭陵改名棗莊,金陵改名南京等行爲都讓一座城市失去了古韻,幸而洛陽與襄陽在名稱上還保留着歷史的痕跡。兩城的取名方法也十分有緣,都源自"山南水北爲陽,山北水南爲陰"這個說法。

"八水繞長安,五水繞洛城",作爲曾經多個朝代的都城,洛陽城水系衆多,除了中國人的母親河黃河以外,流量最大的當屬洛河了。洛陽人的母親河洛陽蜿蜒流過城中,碧波清水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洛陽人。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爲中心,在洛陽境內漕運所用河段便是洛河。除此之外,洛神賦、河圖洛書等歷史典故也離不開洛河。因古時洛陽主城區在洛水之北,故稱洛陽。

襄陽作爲一座古城,自是少不了水系。最知名的江漢水系,卻不是襄陽名稱的由來。襄陽得名是因爲襄陽在襄水之北。這條襄水是指的在襄陽城南的一條獨立的水系。依據《水經注沔水》等史料記載,自南北朝時張邵便在襄水兩岸築堤,防治水患,後來歷朝都有沿襲疏浚襄水故道的事,直到明代改襄水爲襄渠,清代沿用襄渠之名爲止,襄水都是有其確切地理方位的,也就是說襄陽城南確有襄水,雖然後來改名爲襄渠(南渠),但確有襄水此河。據史料記載與實地探看,襄水源頭在襄陽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處,有數孔泉眼,終年湧水不斷。其泉水沿宋家倉北側,經轉子山、官路口北流,經麒麟店至峴首山向南流,於觀音閣旁註入漢水。襄水今日河道流向與史料所載也大體相同,更加佐證了襄陽名稱來源於襄水這一說法。兩座位於不同省份,不同水系的城市,因同種命名方法,而顯得如此有緣。

拋卻歷史,放眼21世紀,洛陽與襄陽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省域副中心城市,經濟排名都在省內第二,都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等等。在2007年,洛陽也與襄陽等其他六座城市商議共同發展三國文化與旅遊資源。立足過去,展望未來,兩座古城的發展也必將齊頭並進,越來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