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釣友來說,浮漂的選擇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太多釣友只關心喫鉛量多少、能不能看清目數、價格是多少這三方面,往往忽略了浮漂本身的作用,你需要這支浮漂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這就是爲什麼有經驗的釣友會說,讀懂一支浮漂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時間,本文的目的就是縮短這個時間,從根源上分析不同類型浮漂在釣魚中的作用,從而挑選出最適合自己的那支浮漂,那麼我們需要先來明確2個重點內容:

  • 選擇浮漂時該注意哪些指標?
  • 浮漂種類不貪多,選擇釣底和釣全水層2個類型就足夠

從“釣底”到“釣全水層”,談野釣浮漂選擇的經驗

浮漂的材質反而是需要被“忽略”的,不同材質之間的差異起碼在野釣方面並不會有什麼影響,也就是說無論是巴爾杉、納米、蘆葦、孔雀羽,包括碳素材質等,如果其他指標完全相同的話,來自材料本身的差異大家完全可以忽略,所以不用過分糾結選擇哪種材質,更應該關注以下的幾個指標。

一、工藝的好壞。這一點我認爲是非常重要的,這決定了生產商對產品的態度,而態度決定了一切。例如在漂身頂端部位,因爲蘆葦材質需要綁線,所以這裏會塗一小段漆,也是爲了美觀,可連這個部位的漆都塗得不整齊,可想在其他地方工藝得多麼不嚴謹。

從“釣底”到“釣全水層”,談野釣浮漂選擇的經驗

二、漂尾的選擇很重要。直徑越小“靈敏度”越高,當魚吸入餌料帶動整個線組繼而浮漂產生信號,直徑越小的水阻越小,所以信號表現就越誇張。但這個是需要一個“度”的。釣魚並不是浮漂越靈敏越好,一是雜魚影響過大,二是視力不佳的釣友看漂不易。因此漂尾的粗細要在自己能看清的情況下越細越好。

如果出於視力的原因需要選擇粗尾的浮漂,那麼建議選擇2目加粗的爲宜,這樣可以釣3到4目,將2個加粗目露在水面之上,一旦出現信號時,2個加粗目並沒有入水,不影響靈敏度,而目數忽然的變化自然會引起你的注意,這也是視力不佳的釣友最優化的選擇。

從“釣底”到“釣全水層”,談野釣浮漂選擇的經驗

三、喫鉛量的選擇要有取捨。就釣鯽魚而言,在拋竿不受到影響的前提下,我認爲喫鉛量選擇在1.2克、1.8克、2.5克這三個性價比最高,涵蓋了低水溫輕口,深水和常規季節的魚情下。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購買時最好詢問一下,這個喫鉛量的測定是處在漂尾的哪一個部分,如果是在根部位置,那麼在實際垂釣過程中,喫鉛量要大過標註的喫鉛量。

其他指標諸如漂腳的材質對大多數釣魚人來說並不太重要,而同心度這個其實也沒意義,首先連同心度都保證不了的廠家,浮漂價格肯定非常低廉,不在這個範圍內選擇即可,其次你挑選也沒用,拿在手裏捻動轉一下更像是一種心理安慰,就如同買西瓜時拍幾下,其實你心裏也不知道到底熟不熟,大多數浮漂都是機器來校準的,別操心這方面了。更重要的是下面的內容,也是本文的最核心部分,漂型的挑選。

從“釣底”到“釣全水層”,談野釣浮漂選擇的經驗

浮漂種類不貪多,2種類型就足以應付大多魚情

釣魚是一個和魚鬥智鬥勇的過程,這期間浮漂會反饋出各種信號,但這裏會有真有假,有輕有重,如果錯誤的選擇了浮漂會放大虛假的信號,誤判魚情。這點很多釣友並沒有意識到,只會感嘆今天魚不好釣,自己沒坐對位置,因此我綜合了大多數魚情,認爲有兩種浮漂是大家必備的選擇。

釣底通用型浮漂

這類浮漂是最爲常用的一種,雖然漂型種類繁多,但終究有一些規律可循,使用這類浮漂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堅決的釣底,同時可以兼顧離底。對這類浮漂要求翻身快、下沉速度快,目的是避開中上層雜魚和加快到底的速度;漂型要求儘量減少橫截面積來減少水阻,目的是放大底部的信號,因此最適合的漂型就是細長身的浮漂。

從“釣底”到“釣全水層”,談野釣浮漂選擇的經驗

給大家推薦一個經典漂型吧,長身錐形漂,比例勻稱,不需要華麗誇張的外形,翻身快,下沉速度快,頓口是非常清晰的,除了在淺水中比較喫虧外,多數水深尤其是在深水區域條件下,浮漂的表現是相當出色的,可以認爲是必備的一種浮漂,這類浮漂很好選擇,只需要注意工藝和喫鉛量即可。

釣全水層型浮漂

當魚所在水層發生變化,例如上升在中層後,上面提到的底釣漂應對起來就很乏力,那麼就需要一支浮漂能做到下沉緩慢,即可釣浮或者水皮位置,也可以配合飛鉛釣行程截口。無論是小鯽魚釣定層,還是容易變化水層的魚種如翹嘴、鯿魚等,都需要這樣類型的浮漂。

針對野釣來說不建議使用球形浮漂,我覺得漂身下方有一個收緊的棗核型效果最好,這類浮漂下沉時緩慢穩定性出色,既可以釣行程和底部截口又可以避免球形浮漂的水阻過大弊端,同時還能放大頓口時的動作和送漂時的穩定,幾乎可以應對除釣底外所有的魚情,在挑選的時候需要注意和其他棗核漂的區別,漂身下半部收緊比較明顯是主要特點。

從“釣底”到“釣全水層”,談野釣浮漂選擇的經驗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綜上所述,我的漂盒裏只有這兩款浮漂,只是喫鉛量不同,陪着我在武漢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水庫釣了不知道多少魚,和其他釣友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浮漂,但大多都無用武之地相比,我認爲這兩款就足夠應對所有魚情了,希望能給您帶來一些參考價值,如果覺得不錯歡迎點個關注,隨時分享有趣的釣魚小技巧。

從“釣底”到“釣全水層”,談野釣浮漂選擇的經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